孙权是如何巩固自己在江东的统治地位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05 04:0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06:22
孙策五年前死于建安,当时孙权只有十九岁。直到现在,孙策集团仍然以征服者的身份出现在江东。孙策驱逐刘友、王朗、华歆等朝廷任命的*,不仅给孙策集团的统治合法化蒙上了阴影,也让“外敌”的身份标签随之而去。在当时的江东人眼里,孙策和袁术不过是一丘之貉。孙策初到东方,受袁术委派。
袁术是第一个因为太早称帝而身败名裂的军阀。另外,当时的扬州刺史远不如现在发达,大量土地被当地部落占有,不发达。如何让这些山民投降,也是孙权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当时由于孙策的去世,很多人对孙集团的未来感到悲观,纷纷离开。
所以,虽然表面上看,孙权成的父亲和哥哥继承了*的遗志,但他们都享受到了他的成功。但实际上,只要政权的地方化没有完成,孙权在江东的统治就不稳定。什么是*权力的地方化?
就是让当地人,尤其是当权者,接受你。孙权执政初期总是这样。在五年前的建安赤壁之战之前,孙是一名优秀的下士。他在江东广纳贤才,大量吸收当地人为官。
这些人物包括:顾雍、陆机、张温、罗统、吴昊、朱举、鲁迅等。看《三国演义》年的吴,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如果从孙坚、孙策开始,他们就一直跟随他们父子,那么他们的家乡就到处都是。
但自孙权时代起,多为江东人。孙权吸收江东士绅参政的行动,极大地促进了其对外政权的本土化。为什么要吸收当地人掌权?就是尊重和认可当地人的原创影响力;通过进入政权,当地人可以进一步加强他们现有的影响力。
于是,原本是东汉末年边缘人物的江东士族开始逐渐进入历史视野,并逐渐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孙权做的第二件事是在山上签了名。当时,祖国的东南部有许多原始森林,相当多的部落分散在那里,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汉族人,无论是数量还是聚居点,都少得可怜。
至于孙权为什么要征伐大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外扩张受阻。孙策之死是吴栋整个*路线的分水岭。由于孙权年轻,没有孙策那样的基础,所以只能以内部统治的稳定为重,减少过多对外战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孙权所占土地并不富裕。资源的瓶颈也迫使孙权挖了进来。
山月氏占据如此广阔的土地,自然会成为孙权的主要目标。赤壁之战之前,江东集团的战争几乎都是以渡山为中心的军事行动。翻看程普、鲁迅、太史慈、韩当、周泰、梦露等吴东将领的履历,几乎都有“翻山越岭”的经历。幸运的是,孙权两样都做得很好。
他一方面广纳贤才,尤其是江东士绅进入政权,并逐步将政权地方化,以获得地方势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他深耕当地,进一步推广这一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权作为一个领袖,至少在吴栋,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