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6:49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08 01:59
1、刘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伯温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刘伯温天资聪明,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入仕后,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不徇私情;
3、施德政,得民心是刘伯温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伯温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4、一直来主张对民众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刘伯温对《大明律》的制定对治国起到重要的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17:08
刘伯温祖籍:浙江文成南田镇武阳村(旧属青田)。
刘伯温生卒年:(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
刘伯温生平:刘伯温,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伯温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
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基的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融会理学诸派,又以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
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基是元明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诗文大家,其诗文理论力主讽喻之说,提倡理、气并重,重视时代风格。刘基为晚明讽刺小品的勃兴也起了先导作用,重视文学之于社会的能动作用,其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对于扫荡元季文坛纤弱之风,为明初新一代文风之振起,在理论上起了开道的作用。
刘基以诗议政,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参政意识和批判精神,其所议论的范围包括元季至正年间吏治、军政等种种社会弊端。
从诗歌的渊源角度考察,以诗议政,客观上承续宋人“以议论为诗”之传统,主观上则因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使然。诗作情、理兼具,既有社会认识价值,又有艺术审美价值。
刘基将词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题材广泛,内容丰厚,艺术上长于兴寄,长于铺叙,且善于用典。描景状物秀丽入神,造语精工典雅,词风以婉丽为主。
刘基的寓言文学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还阐明了他的*、经济、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观点,还表现了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刘基的同乡、刑部郎中李瑜向明世宗朱厚熜上疏说:“(刘)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徐)达”,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在这一年,刘基的九世孙处州卫指挥刘瑜袭封为伯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17:08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至大四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出生于南田武阳村。武阳村当时属青田管辖,时人称他为*田。祖籍是浙*田人.明洪武初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文成公。文成县就是以他的谥号命名的。 刘基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谋略家、*家,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生于元末,自幼聪敏,长大后博览群书,因而才干、学识大大长进。他胸怀救时济世之志,于23岁考中进士,投身仕途。当时的元政权,君主昏庸,官吏*,民不聊生。刘基目瞩这种危机四伏的时局,并不气馁,仍以国事为重,清廉刚直,效命朝廷,忠于职守,总想为国家民族干一番事业,可是在元代民族歧视严重的官场上,并不得志。自26岁出任江西高安县丞,长期充任江西行省椽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行省枢密院经历之类从七品、七品小官,后来虽小有迁升,一度当上从五品的行省郎中,但旋即仍以七品的资格改授处州路总管府判,浩然之气受到抑制。加上此国性农民起义已风起云涌。他面对现实,逐渐认识到元朝灭亡、改朝换代已成必然之势。于是在48岁那年弃官在家乡武阳隐居,著《郁离子》2卷。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军下金华,定括苍,仰慕刘基的名声,盛情邀请他出山。这时刘基已50岁,应邀前往金陵(南京),进献"十八策",论天下安危,于色。朱元璋大喜,专设礼贤馆款待。从此,刘基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宏才大略得到施展。 刘基在统一中国创建明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对大明历法、律令的制订、南京城竽宫的修筑设计也曾作出贡献。 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舞台,时年61岁。 刘基还乡后,虽然不与地方官来往,从来不讲自己的功劳,唯棋酒诗文自娱,行为十分谨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王气"的坟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夺去俸禄,致使刘基引咎京,不敢回家。后忧郁成疾,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太医药后,病情加重,朱元璋遣使护送回家。不久,便不明不白死去了。这一天是洪武八年(1375)夏历四月十六日,享年65岁。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17:09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17:09
刘伯温的祖籍是河南省项城市(原为项籍的故乡)。刘伯温生于1311年,卒于1375年,享年65岁。他是明朝初期著名的将军和*家,曾经参与过多次战争并立下战功,后来成为了太监势力的代表人物。他在*上曾经主张立皇子而不是立太监为皇帝,反对太监的掌权。他还主张减轻赋税,提倡农业生产,宽厚待人,深得民心。他的一生堪称传奇,曾应昆明王朱正夫之邀到云南任官,驾驭莫大军力平叛黔,有“川、滇、黔三兵马都总制”的称呼。在明朝建国后,他历任辅臣,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重要的贡献。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17:10
看沙河市县志。刘先生出生在沙河县下流。现在西北流村。二十三岁到南方作官。居家南迁。看天象他家离沙河近洪水要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