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0: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3:13
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之“处”,读作chǔ,有停止、隐退之意。字面上理解,处暑也即暑天结束了。处暑节气里,天气变得凉爽,庄稼收获在即,又有传统的“七月半”,围绕着这些时令内容,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节候表征
在二十四节气中,处暑是农历七月的中气。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由于人们习惯上也称中气为节气,因此,处暑也被看作是七月下半月的节气。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处暑有“三候”:“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大意是,处暑这天,老鹰会陈列捕到的鸟,如同人们祭祀时摆放供品一样;5天之后,天地变得肃杀起来;再过5天,谷子就可以收割了。在古人看来,如果上述“候应”不能如期而至,则相应地就会出现军队无战功、君臣无上下之别、温热的天气将引发灾祸等异相。
先秦农书《夏小正》也记载了农历七月的一些物象变化:
秀雚苇。雚苇长出了芦花。苇,芦苇;雚古同“萑”,荻,形状像芦苇,茎可编苇席。
狸子肇肆。狸子开始捕杀幼小的动物。狸子是豹猫的别称,体大如猫,头部有黑色条纹,躯干有斑点,尾部有横纹,性凶猛,捕食鸟、鼠、蛇、蛙等小动物,毛皮可做衣服。
*。按现代学者夏纬瑛的解释,*是“司”的通假。爽即鸠,是鹰的别称,“其性爽猛,故曰鸠”。古人认为,候鸟应时而来,司职相应的节令,故有“鸟官”之说。秋日乃“鹰击长空”之时,因此古人说“七月爽”。
湟潦生苹。池塘积水中出现浮萍。湟,低洼积水之处;潦,积水。
荓秀。扫帚草已经开花。荓,也称“铁扫帚”,即扫帚草。
处暑节气的特征也见于古人的诗文作品中。白居易有《早秋曲江感怀》诗,写出了初秋的景色:“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元稹有《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
吟。缓酌罇中酒,容调膝上琴。”古人有“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之说,以“白藏”代指秋天。全诗以处暑“三候”布景,以缓酌酒、容调琴述情。
鬼节七月半
处暑是七月下半月的节气,节气之初有中国人传统生活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七月十五。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民间则称“鬼节”“七月半”。
中元节有着浓重的告慰祖先的意味。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元前一日,即卖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在后世民间,中元节除了祭祀祖先,还有斋醮、放河灯等活动,用以拯救孤魂、超度亡灵。
其他习俗
除了七月半祭祖,民间又以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王诞辰日。地藏王即佛教信仰中的地藏菩萨,曾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是民众信仰的一位愿力深厚的菩萨。在明代的北京,“七月三十日传为地藏菩萨诞辰。都门寺庙,礼忏诵经,亦扎糊法船,中设地藏王佛及十殿阎君绘像,更尽时施放焰口焚化。街巷遍燃香火莲灯于路旁,光明如昼”。在清代的浙江,七月三十的晚上,各家儿童插香于地,谓之“插地香”,或燃烛设茗于地,谓“祀地藏王”。
处暑也是民众占验天气和农事的日子。*浙江《杭县志稿》记载了当地的一些农事谚语:“处暑头上一声雷,秕谷两三堆”“处暑难得十日阴,白露难得十日晴”“处暑雨,田里米;白露雨,偷稻鬼”,等等。另外,民间又以农历七月二十日为棉花生日,这一天忌雨,谚云“雨打七月念,棉花弗上店”。
我国南北方均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在北京,处暑鸭有多种做法,诸如白切鸭、柠檬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处暑一到,人们就会买上一只鸭子,全家人食用。在南京,人们处暑要做老鸭煲,除了自己吃,还喜欢分送给邻居,谚云“处暑送鸭,无病各家”。元人忽思慧在《饮膳正要》里说,鸭肉有补内虚、消毒热、利水道及治小儿热惊痫之效。
在福州,有“处暑一过脸觑厝”的俗语。“厝”,闽南语是房屋的意思。俗语说,处暑一到,天气凉爽,外出避暑的人们就要打道回府了。福州人处暑讲究吃龙眼。吃的时候,先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上说,龙眼“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魄,聪明”。除了吃龙眼,福州人处暑还要吃白丸子,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加糖煮汤,味道清甜。
农历七月是古人信仰中的“鬼月”:月初鬼门开启,月半鬼门大开,月末鬼门关闭。“鬼月”观念的出现,与古人七月祭祖的传统相关,又与佛道二教的鼓噪相联。七月是古人荐新祭祖的月份,又是目连救母、地官赦罪、地藏诞辰的月份。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人所归为鬼。”孤魂野鬼、祖先灵魂,事实上都属于鬼的范畴。因此,民众言称农历七月为“鬼月”也就不足为奇了。
“鬼月”祭鬼似乎有点虚无缥缈,“鬼月”祭祖却是有典可依、有章可循的传统。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祭祖活动贯穿于一年的始终:过节了要请祖先回家,收获了要让祖先尝新,甚或天凉了还要给祖先送去寒衣。对祖先的追思和对血亲的感情,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的线索。
(作者:刘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