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继明油鼓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0: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1:42
湘潭油鼓舞
文|钱继明
在湖南湘江流域湘潭一带地区,自古流传着一种颇具地方文化特色的祭祀舞蹈—打油鼓。因其粗犷激昂,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给人以威武猛烈之感。是湘潭地区独有的一种祭祀舞蹈,也是中国少见的单面鼓舞表演形式。198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舞蹈家协会联合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等国家级所论证的舞蹈丛书所收录。弥补了湘潭的民俗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上的空白。是对研究湘潭区域湘楚祭祀舞蹈的起着深远的意义。
湘潭的油鼓是用木制成斗形上小下大的圆桶,约二尺高,上端用牛皮蒙鼓面,直径约十五公分。下端用方木制成Ⅱ形底架,将鼓紧系.祭祀的鼓身与鼓面分别刻画有斧、肩和豹形状图等花纹。它没有严格的尺寸、规格,只要便于打击即可。
从湘潭县志和根据“打油鼓”的历史记载编写出版上的大量资料来论证湘潭打油鼓源于我国古代的巫风,其源起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代或春秋以远。
王逸在《楚辞章句》里说:“昔楚国南部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请神。”都是对楚地巫风的描绘。湘潭地处湘水之滨,古属楚地,是巫风盛行的地方。迨至清*年间,巫仍弥漫于湘潭城乡之间,巫师以舞降神为民祈福,以及用烧“油火”的方法躯除所谓精灵鬼怪的事家,猷到处可见。浅见认为湘潭的打油鼓源于古代巫风,不仅只是对当地巫风的传承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考证,而更重要的是,从打“油鼓”的舞姿舞具和装饰等方面,与古代巫风的“血缘”关系。“梳头”、 “洗脸”、“照镜”、 “理鬓”、 “贴花”、“点珠”、开弓”等动作,都与巫有关。前六个动作是女巫在娱神前,为表示心意虔诚修饰容貌的艺术形象,后一个动作则是表示使用弓矢去*精灵鬼怪的艺术形象。再以三人相对共击一鼓的舞姿来说,乃是巫舞传统舞姿之一,这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如《楚辞·九歌·东君》中的“垣瑟兮交鼓”句,其中的“交鼓”,便是指的双人击鼓。
《楚辞·九歌·东君》
湘潭打油鼓,自明清以来,也时有两人对击的,尽管与传统的打法有些相异,始终未失“交鼓”传统的。湘潭的打“油鼓”,不仅以鼓为道具,且以鼓为核心,联系其舞姿,鼓在舞蹈中占如此重要地位,决非偶然巧合,恰正好进一步证实它与古代巫舞是一脉相承的。 再其次,对于击鼓舞者的服饰及鼓身和鼓面所刻画的斧和盾及形状图,也每一不是“巫官文化”的传承。击鼓舞者袒胸露腹的艺术形象,与鼓身上刻划的斧和盾连贯起来,不难看出,这是“刑天干赋舞”形象在“油鼓”中的体现。湘潭打“油鼓”揉杂了古代神话,出现“雷公”、“电母”则意在宣扬神灵的显佑。人们认为鼓为夔皮冒所,而夔乃神兽,光如日月,能调节风雨,可赖以保五福禳灾。谷丰登,六畜兴旺;鼓可声威天下,精灵鬼怪之属,闻之当潜藏不敢作崇;雷神乃正直之神,又有电母相助,能洞察人间一切善恶,轰劈天下好妖孽,因之乐于打“油鼓”以祈福禳灾。
为什么命名“油鼓”?民间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鼓身似古代盛油容器而得名。另一说是因舞蹈时须烧“油火”而得名。究竟因何命名,我们现已无法知晓。但钱继明通过十多年对打“油鼓”大量资料进一步考证走访健在的打“油鼓”的传承人,从调查研究中发现1984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省湘潭卷》和1986年9月《湖南舞蹈论文选》湘潭民史专家夏振写出《“打油鼓”的考略》都遗漏了打“油鼓”的重要划分和三个打“油鼓”形式出现。
其中湘潭打油鼓分“文”场和“武”场。
“文”场,就是以湘潭城隍庙祭祀、老君庙会、祭孔等以“文” 场居多,故称“打油鼓”迎神巡案派。明万历四十三年,即1615年湘潭籍进士左谕德李腾芳襄助县令包鸿逵在(今岳塘区)高峰上建高塔时,特邀湘潭县城巫师黄明德率众人打着油鼓驱魔降妖,争得一方圣土,保世代平安,其油鼓祭祀舞代代相传。
在明清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城隍庙(原湘潭县*围墙办老粮食局)迎神赛会时所表演的“打油鼓”是一种祭祀舞蹈。在这天,人们将城隍菩萨抬下神案,扫污除垢,披红挂彩,称为“出案”。前面以流星、火铳开道,高跷、狮子及乐队等随行,组成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穿街走巷,叫“巡案”。 “打油鼓”就是在“出案”与“巡案”前后进行表演。据约在清康熙末年公元一七一二年,“打油鼓”始出现于迎神赛会,其以“老诸会” “城隍会”组织的油鼓舞队伍最盛,其会长少则十余鼓,多达二十余鼓。
这种活动延续至*,将近三百多年历史。至今迎神派家族还供奉着打油鼓的先祖牌位。
“武”场的“打油鼓”, 故称“打油鼓” 龙舟派。三百年来一直出现在沿河的窑湾下五都码头、金凤船厂、东坪镇等地的每年端午的龙舟赛上。而湘潭打油鼓与赛龙舟有着许多的民间传说。早在很久以前,在湘潭沿江的小集镇中,每天都有许多从江边外地来的运油船中挑油的挑夫。那时的油就是干家万户的明灯。这些挑油的挑夫吃苦耐劳行走在大街小巷叫买油料,练究了一身好身膀。在一次端午节龙舟竞赛中这群买油的汉子获胜,他们辛喜若狂,将油桶倒过,敲打着底部震耳欲聋。他们随着强烈的鼓点跳起奔放粗犷的舞蹈动作,威武无比,响彻湘江两岸。来年他们将一些音色好的油桶用水牛皮蒙可起来做鼓一到每年的端午节他们就打着“油鼓”表演着这种舞蹈,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延续上千年。其中最有代表的以雨湖区窑湾的下五都码头、窑湾的金凤船厂、岳塘区的东坪镇等具有悠久历史的赛龙舟活动。如窑湾易常贵,他的祖祖辈辈湘潭打油鼓,赛着“金凤龙舟”,技压群雄。 “金凤龙舟”远近闻名。更有:“杨柳四季青,金凤娘娘击油鼓,乘风破浪向前冲。”的流传。下五都码头李先期家族一直生活在窑湾沿江西岸打着油鼓赛着龙舟,已有300余年历史。至今还供奉着那些赛龙舟打油鼓的祖辈们牌位。
如此同时岳塘区的东坪镇、下摄司、竹埠港和高新区的马家河、雨湖区窑湾、宋家桥延续唐兴桥等一些沿江的小集镇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赛龙舟湘江两岸众人打油鼓为赛龙舟的龙舟队加油呐喊这就不仅仅是祭祀了,也已被用于庆贺与娱乐。
其中清未年间东坪镇的外号刘二十大汉东坪龙舟派第二代刘致中能穿着木屐肩挑二百多斤担子从易俗河赶到东坪组织他的乡邻东坪打油鼓,队伍为龙舟赛加油助威并代代相传。已故家住岳塘区东坪街道横街社区石巷子41号刘海凡是油鼓舞龙舟派传人,从小除打油鼓外喜爱玩龙舞狮,特别爱好划龙舟,打油鼓。其中油鼓技巧远近闻名,*时候湘潭县伪*举行全省百条龙舟聚湘潭端午龙舟锦标赛河东七星龙舟勇夺贵冠七星码头上人山人海鼓乐齐鸣,其的打油鼓方阵更是威风八方,得胜的油鼓舞敲到天明。
湘潭打油鼓另一种形式是“文、武”场的“打油鼓”, 故称“打油鼓” 巫舞派。过去湘潭沿江庙宇众多如东坪镇有敕龙宫、万福寺、朝南庵等三处保存完好的宗教场所;有距今约200余年历史的清嘉庆间民间制作砖模的遗迹,手印墙、孙家大院、财神庙、古石板路等。每逢火灾或其它自然灾害,巫师们前后两个人像抬桥子一样中间放油鼓,巫师踏禹步七星步打着油鼓。前后两人扛着油鼓颠狂,一人击鼓嘴里不停的念咒“摧路摧上,坡路坡上,击鼓请众神,驱魔在路上”。等等,来收瘟摄毒。清未*年间东坪镇巫师东坪派第一代李宗普家族系盛行专门从事这个职业一直延续到李培根这代。
新中国成立后,湘潭“打油鼓”作为一种民俗活动,一直得以传承和发扬:1956年,湘潭市文化馆组织“巡案”油鼓祭祀派后人段玉泉、黄运泉,在湘潭地区农民文艺调演上进行油鼓民俗舞表演大受欢迎;1981年,湘潭群众艺术馆根据国家下发的通知,对“打油鼓”进行了一次大普查,根据“打油鼓”的历史记载编写出版在1984年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省湘潭卷》上;湘潭民史专家夏振写出《“打油鼓”的考略》,发表在1986年9月《湖南舞蹈论文选》上;1986年和 1992年,湘潭市群众艺术馆的三人油鼓舞《打油鼓》和群舞《山乡油鼓》在省里获奖。
近年来,随着 “打油鼓”传人的相继离世,湘潭知道这种传统地方艺术的人,廖廖无几。湘潭市非物质文化传遗产打油鼓(油鼓舞)第五代传人钱继明以抢救、传承和振新地方民俗舞蹈艺术为责任,近十多年来拜“巡案”、“龙舟”油鼓祭祀派为师,通过深入地挖掘和整理,厘清了湘潭“打油鼓”至今可查的九代谱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省湘潭卷》遗漏的部分内容,并提出了“文”“武”分类慨念,给千年油鼓舞注入了新的生机。
2016年,湘潭文化名人钱继明以抢救、传承和振新地方民俗舞蹈艺术为责任,成立了湘潭市油鼓民俗艺术研究中心。随后,先后在湘潭市岳塘区的高峰塔和现在的千年油鼓舞展览馆创办了湘潭油鼓舞蹈展览基地,参观者趋之若鹜,被湘潭市文联评为了湘潭市文化惠民基地。2018年该中心与潭市城乡历史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资打造窑湾古街大型油鼓展演《鼓舞湘江,窑湾祈福》在窑湾老街精彩上演,油鼓舞汉子击鼓呐喊,飞舞刚健,鼓声响彻,湘江翻腾,观众高达数万人。今天,人逢盛世歌如潮,国逢盛世花似海。我们有理由相信,湘潭“打油鼓”这项古老的民俗舞蹈艺术,一定会在这派勃勃生机中大放异彩,永世流传
源:新湖南客户端.湘潭阅读:88222019-05-11 10:28:20
文|钱继明
在湖南湘江流域湘潭一带地区,自古流传着一种颇具地方文化特色的祭祀舞蹈—打油鼓。因其粗犷激昂,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给人以威武猛烈之感。是湘潭地区独有的一种祭祀舞蹈,也是中国少见的单面鼓舞表演形式。198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舞蹈家协会联合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等国家级所论证的舞蹈丛书所收录。弥补了湘潭的民俗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上的空白。是对研究湘潭区域湘楚祭祀舞蹈的起着深远的意义。
湘潭的油鼓是用木制成斗形上小下大的圆桶,约二尺高,上端用牛皮蒙鼓面,直径约十五公分。下端用方木制成Ⅱ形底架,将鼓紧系.祭祀的鼓身与鼓面分别刻画有斧、肩和豹形状图等花纹。它没有严格的尺寸、规格,只要便于打击即可。
从湘潭县志和根据“打油鼓”的历史记载编写出版上的大量资料来论证湘潭打油鼓源于我国古代的巫风,其源起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代或春秋以远。
王逸在《楚辞章句》里说:“昔楚国南部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请神。”都是对楚地巫风的描绘。湘潭地处湘水之滨,古属楚地,是巫风盛行的地方。迨至清*年间,巫仍弥漫于湘潭城乡之间,巫师以舞降神为民祈福,以及用烧“油火”的方法躯除所谓精灵鬼怪的事家,猷到处可见。浅见认为湘潭的打油鼓源于古代巫风,不仅只是对当地巫风的传承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考证,而更重要的是,从打“油鼓”的舞姿舞具和装饰等方面,与古代巫风的“血缘”关系。“梳头”、 “洗脸”、“照镜”、 “理鬓”、 “贴花”、“点珠”、开弓”等动作,都与巫有关。前六个动作是女巫在娱神前,为表示心意虔诚修饰容貌的艺术形象,后一个动作则是表示使用弓矢去*精灵鬼怪的艺术形象。再以三人相对共击一鼓的舞姿来说,乃是巫舞传统舞姿之一,这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如《楚辞·九歌·东君》中的“垣瑟兮交鼓”句,其中的“交鼓”,便是指的双人击鼓。
《楚辞·九歌·东君》
湘潭打油鼓,自明清以来,也时有两人对击的,尽管与传统的打法有些相异,始终未失“交鼓”传统的。湘潭的打“油鼓”,不仅以鼓为道具,且以鼓为核心,联系其舞姿,鼓在舞蹈中占如此重要地位,决非偶然巧合,恰正好进一步证实它与古代巫舞是一脉相承的。 再其次,对于击鼓舞者的服饰及鼓身和鼓面所刻画的斧和盾及形状图,也每一不是“巫官文化”的传承。击鼓舞者袒胸露腹的艺术形象,与鼓身上刻划的斧和盾连贯起来,不难看出,这是“刑天干赋舞”形象在“油鼓”中的体现。湘潭打“油鼓”揉杂了古代神话,出现“雷公”、“电母”则意在宣扬神灵的显佑。人们认为鼓为夔皮冒所,而夔乃神兽,光如日月,能调节风雨,可赖以保五福禳灾。谷丰登,六畜兴旺;鼓可声威天下,精灵鬼怪之属,闻之当潜藏不敢作崇;雷神乃正直之神,又有电母相助,能洞察人间一切善恶,轰劈天下好妖孽,因之乐于打“油鼓”以祈福禳灾。
为什么命名“油鼓”?民间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鼓身似古代盛油容器而得名。另一说是因舞蹈时须烧“油火”而得名。究竟因何命名,我们现已无法知晓。但钱继明通过十多年对打“油鼓”大量资料进一步考证走访健在的打“油鼓”的传承人,从调查研究中发现1984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省湘潭卷》和1986年9月《湖南舞蹈论文选》湘潭民史专家夏振写出《“打油鼓”的考略》都遗漏了打“油鼓”的重要划分和三个打“油鼓”形式出现。
其中湘潭打油鼓分“文”场和“武”场。
“文”场,就是以湘潭城隍庙祭祀、老君庙会、祭孔等以“文” 场居多,故称“打油鼓”迎神巡案派。明万历四十三年,即1615年湘潭籍进士左谕德李腾芳襄助县令包鸿逵在(今岳塘区)高峰上建高塔时,特邀湘潭县城巫师黄明德率众人打着油鼓驱魔降妖,争得一方圣土,保世代平安,其油鼓祭祀舞代代相传。
在明清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城隍庙(原湘潭县*围墙办老粮食局)迎神赛会时所表演的“打油鼓”是一种祭祀舞蹈。在这天,人们将城隍菩萨抬下神案,扫污除垢,披红挂彩,称为“出案”。前面以流星、火铳开道,高跷、狮子及乐队等随行,组成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穿街走巷,叫“巡案”。 “打油鼓”就是在“出案”与“巡案”前后进行表演。据约在清康熙末年公元一七一二年,“打油鼓”始出现于迎神赛会,其以“老诸会” “城隍会”组织的油鼓舞队伍最盛,其会长少则十余鼓,多达二十余鼓。
这种活动延续至*,将近三百多年历史。至今迎神派家族还供奉着打油鼓的先祖牌位。
“武”场的“打油鼓”, 故称“打油鼓” 龙舟派。三百年来一直出现在沿河的窑湾下五都码头、金凤船厂、东坪镇等地的每年端午的龙舟赛上。而湘潭打油鼓与赛龙舟有着许多的民间传说。早在很久以前,在湘潭沿江的小集镇中,每天都有许多从江边外地来的运油船中挑油的挑夫。那时的油就是干家万户的明灯。这些挑油的挑夫吃苦耐劳行走在大街小巷叫买油料,练究了一身好身膀。在一次端午节龙舟竞赛中这群买油的汉子获胜,他们辛喜若狂,将油桶倒过,敲打着底部震耳欲聋。他们随着强烈的鼓点跳起奔放粗犷的舞蹈动作,威武无比,响彻湘江两岸。来年他们将一些音色好的油桶用水牛皮蒙可起来做鼓一到每年的端午节他们就打着“油鼓”表演着这种舞蹈,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延续上千年。其中最有代表的以雨湖区窑湾的下五都码头、窑湾的金凤船厂、岳塘区的东坪镇等具有悠久历史的赛龙舟活动。如窑湾易常贵,他的祖祖辈辈湘潭打油鼓,赛着“金凤龙舟”,技压群雄。 “金凤龙舟”远近闻名。更有:“杨柳四季青,金凤娘娘击油鼓,乘风破浪向前冲。”的流传。下五都码头李先期家族一直生活在窑湾沿江西岸打着油鼓赛着龙舟,已有300余年历史。至今还供奉着那些赛龙舟打油鼓的祖辈们牌位。
如此同时岳塘区的东坪镇、下摄司、竹埠港和高新区的马家河、雨湖区窑湾、宋家桥延续唐兴桥等一些沿江的小集镇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赛龙舟湘江两岸众人打油鼓为赛龙舟的龙舟队加油呐喊这就不仅仅是祭祀了,也已被用于庆贺与娱乐。
其中清未年间东坪镇的外号刘二十大汉东坪龙舟派第二代刘致中能穿着木屐肩挑二百多斤担子从易俗河赶到东坪组织他的乡邻东坪打油鼓,队伍为龙舟赛加油助威并代代相传。已故家住岳塘区东坪街道横街社区石巷子41号刘海凡是油鼓舞龙舟派传人,从小除打油鼓外喜爱玩龙舞狮,特别爱好划龙舟,打油鼓。其中油鼓技巧远近闻名,*时候湘潭县伪*举行全省百条龙舟聚湘潭端午龙舟锦标赛河东七星龙舟勇夺贵冠七星码头上人山人海鼓乐齐鸣,其的打油鼓方阵更是威风八方,得胜的油鼓舞敲到天明。
湘潭打油鼓另一种形式是“文、武”场的“打油鼓”, 故称“打油鼓” 巫舞派。过去湘潭沿江庙宇众多如东坪镇有敕龙宫、万福寺、朝南庵等三处保存完好的宗教场所;有距今约200余年历史的清嘉庆间民间制作砖模的遗迹,手印墙、孙家大院、财神庙、古石板路等。每逢火灾或其它自然灾害,巫师们前后两个人像抬桥子一样中间放油鼓,巫师踏禹步七星步打着油鼓。前后两人扛着油鼓颠狂,一人击鼓嘴里不停的念咒“摧路摧上,坡路坡上,击鼓请众神,驱魔在路上”。等等,来收瘟摄毒。清未*年间东坪镇巫师东坪派第一代李宗普家族系盛行专门从事这个职业一直延续到李培根这代。
新中国成立后,湘潭“打油鼓”作为一种民俗活动,一直得以传承和发扬:1956年,湘潭市文化馆组织“巡案”油鼓祭祀派后人段玉泉、黄运泉,在湘潭地区农民文艺调演上进行油鼓民俗舞表演大受欢迎;1981年,湘潭群众艺术馆根据国家下发的通知,对“打油鼓”进行了一次大普查,根据“打油鼓”的历史记载编写出版在1984年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省湘潭卷》上;湘潭民史专家夏振写出《“打油鼓”的考略》,发表在1986年9月《湖南舞蹈论文选》上;1986年和 1992年,湘潭市群众艺术馆的三人油鼓舞《打油鼓》和群舞《山乡油鼓》在省里获奖。
同时在湘乡成立了湘乡民俗油鼓队传承油鼓民俗舞。
近年来,随着 “打油鼓”传人的相继离世,湘潭知道这种传统地方艺术的人,廖廖无几。湘潭市非物质文化传遗产打油鼓(油鼓舞)第五代传人钱继明以抢救、传承和振新地方民俗舞蹈艺术为责任,近十多年来拜“巡案”、“龙舟”油鼓祭祀派为师,通过深入地挖掘和整理,厘清了湘潭“打油鼓”至今可查的九代谱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省湘潭卷》遗漏的部分内容,并提出了“文”“武”分类慨念,给千年油鼓舞注入了新的生机。
2016年,湘潭文化名人钱继明以抢救、传承和振新地方民俗舞蹈艺术为责任,成立了湘潭市油鼓民俗艺术研究中心。随后,在湘潭市岳塘区的高峰塔创办了湘潭油鼓舞蹈展览基地,参观者趋之若鹜,被湘潭市文联评为了湘潭市文化惠民基地。2018年该中心与潭市城乡历史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资打造窑湾古街大型油鼓展演《鼓舞湘江,窑湾祈福》在窑湾老街精彩上演,油鼓舞汉子击鼓呐喊,飞舞刚健,鼓声响彻,湘江翻腾,观众高达数万人。今天,人逢盛世歌如潮,国逢盛世花似海。我们有理由相信,湘潭“打油鼓”这项古老的民俗舞蹈艺术,一定会在这派勃勃生机中大放异彩,永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