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用之用的名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3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08
.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庄子《庄子》
2.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庄子
1.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
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周作人《北京的茶食》
2. 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夏尔·丹齐格《为什么读书》
3.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梁文道《悦己》
4. 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无用意味着只为自己而存在,无用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无用,才能自用。——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
5.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周国平《闲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08
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学英语是为了职称、百万国考大军公务员热……面对这样“有用的学,没用的不学”的教育,卢梭认为这样“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华夏文明,浩浩汤汤,历经千年,儒家强调的“六艺”,至圣先师孔子认为有德比有才更重要。美德、品行、信仰、传统文化等直指精神内核,看似几乎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却是精神领域、人文领域里的无价之宝。记得陈蔡断粮时,孔子在困厄之地仍弦歌不止,信仰如此坚定。“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正是这不足果腹的学术擎起东方新天地。当下人类苦苦经营几个世纪的启蒙圣殿因“无用”而风雨飘摇,繁华声浪中奏响文化挽歌,文学日渐式微。莫言在获奖的采访时说道,“文学不是粮食棉花……文学就像头发。那挖出的上千年的古墓,连骨头都成泥土了,唯一存下来的是头发……”“大用”正蕴藏在这些“无用”之事里。我们呼唤历千年而不朽,穿透心灵,引领高贵灵魂的文化。放眼世界,我仿佛看到了高加索山脉托尔斯泰隐绰的身影;多瑙河畔大诗人荷尔德林的吟行;美国瓦尔登湖旁的梭罗;在“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里的狄更斯,美洲神秘的土地的马克西姆……他们用精神的力量托起了一个个时代。正所谓“无用之用”,甚至“无用大用”。当下现代的西方文明每年也会培养出几百万个细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熟读《理想国》、《荷马史诗》等富有人文素养的公民。这种深厚的人文思想建筑起来的高墙任一万个好莱坞也是击不破的。正是“无用于事,却有用于心”。回到现实,“考大学是为了好工作,读硕博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这些想法过分强调“有用”,我们应该脸红;“文科生不爱学数学,理科生学史哲多此一举”这些想法忽视“无用大用”。熟不知爱因斯坦钟情小提琴,钱学森的艺术修养也很高,恰是艺术的形象思维助力他们激发出创新的火花。文科生加强抽象思维培养,理工科学生充实人文底蕴,无用之中蕴含着“大用”。如此才能更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我这个人生性忸怩,因此当头儿第一次让我单独去谈一个项目时,我愁得几乎彻夜未眠。我想,对方可是本地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啊,他能看得上我们这家小公司吗?和他会晤以后,怎样切进正题,怎样让他信任那个项目由我们做最适合,采用怎样的态度才既不会使他反感也不会使我们显得太低微,保持怎样的价钱才既能让他接收又能让我们公司最大限度地争得好处?不过,仅仅是斟酌以上问题尽不至于让我坐卧不安到那种水平,实在全部晚上我斟酌的更多的是:万一签不上合同怎么办?一想到当我空手而回时,面对的将是别人扫兴甚至讥笑的眼光,还可能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得到这种独当一面的机遇,我简直不冷而栗。尽管我一直给自己打气,可是这种焦虑和害怕却逝世逝世纠缠着我,总也挥之不去。第二天我走进公司时无精打采。和我对桌的同事问我神色咋这么差,认为我病了。就在这时,我忽然想到他可是个会谈高手,曾经签回好几个大单。于是我眼前一亮,就像溺水的人看到了一根稻草。我吞吞吐吐地向他流露了心事,最后说:“我真的惧怕我的第一次是以失败告终,所以你必定要帮我。要不,这次你陪我一起往吧!”他默默地看了我一会儿。让我深感意外的是,他忽然取出电话本,拨通了一个电话。“喂,我找林总。噢,您就是?我是彩乐装潢公司的XXX(我大吃一惊,那是我的名字),公司委派我和您谈给五号小区做装潢壁画的事,不知您什么时候有时光?明天?好,明天下午两点我准时到您办公室。”他放下电话,抬头对我说:“谢我吧,我帮你接洽好了。”我一时光哑口无言,愤怒地看着他。他这哪里是在帮我,简直是在*我嘛!我感到自己似乎一下子被悬在了一个峭壁上。“现在你可以把惧怕放到一边去了。”他微笑着说。还用说吗?事已至此,畏惧还有什么用?难道我还有第二种选择吗?现在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打起精力,顺着峭壁奋力往上爬。我一边对他牢*不止,一边赶紧开端筹备第二天的“台词”。倒也奇异,当我被置于这种欲退不能的地步以后,失败的胆怯真的就被抛在了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渐增的勇气。我*迫自己假想一些乐观的结局,并重复对自己说:别管谈成谈不成,只管努力往谈吧!结果,那次洽商比我想象的要顺利得多,我为公司签到了一笔利润丰富的合同。事后我摆酒席报答“*”我的那位同事,由于假如不是他把我推上“尽路”,我或许会退缩,至少不会怀着一种不论成败努力去做的心境敲响林总的房门。席间,他的一番话无疑将使我受益毕生:“在我看来,最无用的东西就是恐惧。假如你做的事情注定要失败,那么恐惧有什么用?如果经过尽力可以胜利,胆怯却会把这种尽力吞噬掉。比如一个球员在踢点球的时候,假如他一心想的不是怎样往踢好这个点球,而是踢不进点球后所要遭遇的嘘声和漫骂,那么他就会害怕得两腿发软,这个点球也就十有*踢不进。可见恐怖不仅无用,还会促成失败。实在,踢进点球的最好方式,不过是果断地抬脚踢球而已。”不能不承认,他的话使我对自己的弱点看得清明白楚。有人说,做事情时心存害怕会促使自己斟酌得更周全更周密,这当然不无道理,可是更多情形下,胆怯会让人考虑得太久太多,以至于不知所措和精力散漫。回忆过去,我之所以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成或者中途而废,并不是由于尽了力也无法完成,而多半是由于对失败的恐怖禁止了自己的尽力,也就是说我基本不敢去踢那个点球,或者顾虑重重地抬起脚,踢出的球绵软无力。我不知道事业胜利者是否都是无所害怕的人,但我想成功确定离无所害怕者最近,由于他们摈弃了恐怖这“最无用的东西”,轻装上阵,举动更快捷,出手更有力。他们只管尽力去做,而不用预先假想的失败恫吓打击自己。当然,他们也有失败的时候,但努力而为后的失败和因恐惧而坐等来的失败实在有天壤之别,由于,前者的前面究竟还有胜利的盼望在,而后者的失败却是注定的。
一天,庄子和他的学生在山上看见山中有一棵参天古木因为高大无用而免遭于砍伐,于是庄子感叹说:“这棵树恰好因为它不成材而能享有天年。”
晚上,庄子和他的学生又到他的一位朋友的家中作客。主人殷勤好客,便吩咐家里的仆人说:“家里有两只雁,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将那一只不会叫的雁杀了来招待我们的客人。”
庄子的学生听了很疑惑,向庄子问道:“老师,山里的巨木因为无用而保存了下来,家里养的雁却因不会叫而丧失性命,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繁杂无序的社会呢?”
庄子回答说:“还是选择有用和无用之间吧,虽然这之间的分寸太难掌握了,而且也不符合人生的规律,但已经可以避免许多争端而足以应付人世了。”
世间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面对不同的事物,我们需要不同的评判标准。对于人才的管理尤其明显。一个对其他企业相当有用的人对自己来说不一定有用,而把一个看似无用的人摆正地方也许就能为你创造出你意想不到的收益。
聪明的领导人应该学会发现人才的优点,使得人尽其才,尽量避免人才浪费。
审慎选择适当人选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必须靠平日不断地观察,留意每个人的发展动态。在检视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掘能干的部属,并且还要剔除办事不力的员工。
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一个人读的书越多,越会意识到自己的匮乏。但我并不将读专业书视为完整意义上的读书,在我看来,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读一些人文社科类的图书。
人们常问我:阅读与音乐创作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二者时有关联,有时却未必。我最近在读古诗,常惊叹古人奇崛的想象力,这样的阅读能锤炼我的语言,启发我表达的方式。但人生中更多的阅读,是在无形当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更倡导非功利的阅读,建议大家读点看似无用的书,培养点看似无用的爱好,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实用主义是我们今天特别要警惕的。这一点从当今大学基础理论类专业的冷清与应用类专业的火爆可见一斑。我曾无数次听到类似的疑问:数学研究有用吗?哥德*猜想有用吗?要知道,没有这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计算机技术,一些表面看似没用的理论,建构了今天的科技。
其实我读书并不多,但我喜欢反复阅读同一本书,尤其是经典作品。这是受到作家余华的启发,他是几乎不读畅销书的。如今各种出版物浩如烟海,而现代人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你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检验哪些书是好还是坏。那些摆放在机场书店、火车站书店的五花八门的图书,多数看了会让人失望。但经典不会,无论何时翻阅经典,你都会满载而归。
人们还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认为不应该完全凭着兴趣阅读,有时也要强迫自己读一些费力的书,这样才可能有进步。作家马尔克斯每天强迫自己上午9点到下午2点进入工作状态,实在写不出来东西,也要在书桌旁坐上两个小时。读书同样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强制。童话读起来毫不费力,但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是读童话,还是要强迫自己读一些看不懂、不好读的书。《追忆似水年华》《哈扎尔辞典》这类书不像心灵鸡汤那么好读,但强制自己读下来,一定会有收获。
对我个人而言,读书还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行为。就如同写歌词我习惯于钢笔一样,我更钟情于纸质书。古人读书,讲究焚香沐浴、品茗闲吟,追求萧然自远、悠然自足的境界。但对着电子屏幕一堆二进制的数字编码,我闻到的不是“书香”,而是工业气息。就像现在网络如此发达,还是有许多爱乐人搜集老唱片、音乐CD一样,仪式感让阅读悦目悦耳悦心,更有味道也更为神圣。
对全社会而言,目前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反差。我们的出版业数字庞大,新书源源不断,但从全世界来看,我们是人均读书量很少的国家,远非一个文明古国所应该呈现的。原因何在?这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