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1:09
3.11.1 毕力赫金矿田综合模型
矿田次火山杂岩体至少有3次侵入,早期为花岗闪长斑岩,第二期为二长花岗斑岩,第三期为细晶花岗岩。成矿与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关系密切,浅成次火山杂岩体空间上控制了矿化类型分带、蚀变分带、矿化元素分带以及元素原生晕空间分带。矿床描述性地质模型综合总结如下(图3.41)。
图 3. 41 毕力赫金矿田矿床描述性模型示意图
1)成矿次火山杂岩体是矿田成矿最主要的因素,具有多相、多期次侵入特点,花岗闪长斑岩侵入早、侵位浅,中期二长花岗斑岩沿早期花岗闪长斑岩中心或近中心部位侵入,而晚期细晶花岗岩多呈岩脉状。蚀变矿化主要产于二长花岗斑岩上部或外围,尤其是花岗闪长斑岩与火山岩内外接触带。
2)蚀变强度以及空间分布受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细晶花岗岩等次火山杂岩体空间形态控制,与控岩断裂、火山-岩浆侵入通道有关,岩体侧伏以及倾伏方向对蚀变也影响显著。蚀变空间分带规律明显,以次火山杂岩体中成矿期二长花岗斑岩(次火山杂岩过渡斑岩相)为中心,从深部到浅部、从中心到边部,呈环带状围绕含矿杂岩体分布,即弱蚀变二长花岗斑岩→钾硅酸盐蚀变带→钾硅酸盐蚀变带与+石英-绢云母化叠合带(局部发育)→石英-绢云母化带+中级泥化带→高岭土化带、蛋白石化带(保存不好,残留)。
3)金属矿化蚀变总体不强,但也存在一定分带性,黄铁矿(褐铁矿)化主要在中上部石英-绢云母化带发育,而磁铁矿化以及黄铜矿化主要在深部钾化带发育。
4)异常元素地球化学分带。Ag、As、Hg及Sb等挥发性或低温元素在矿(脉)体中上部的浅部有升高的趋势,这些正是矿体头晕的特征元素;Mo、Cu等高温元素浓集中心相对于Au偏下,矿床具有下Cu、Mo,上Au、Ag趋势。元素在剖面上分布也具有一定分带组合性,外带组合为As-Hg-Mn、中带为Zn-Sb-Ag、内带为Au-Cu-Mo-W。
5)矿化类型、矿化元素具有空间分带性。矿区不同矿化类型位于不同的蚀变带内。其中受构造控制的石英脉型金矿体多位于高级泥化带与石英-绢云母化带叠合带,多位于地表-地下100m左右的深度范围;受火山机构的蚀变岩型金矿体多位于石英-绢云母化带,位于地表至地下150m左右的深度范围;具有重要工业价值的斑岩型金矿位于石英-绢云母化带与钾化带过渡叠合带,位于地下150~200m以下深度范围内。而斑岩型金(铜)矿成矿比斑岩型金矿深度大,主体与硅化、钾化关系密切,位于地下500m深度以下或更深部位(也可能在水平空间分离形成套合)。深部是否存在斑岩型铜(金)矿体还需要从理论认识和实践中进行验证。
成矿过程简述如下:晚古生代末期,古亚洲洋继续向S俯冲碰撞,在华北北缘发育了安第斯型古*边缘(Xiao等,2003),导致在包括苏尼特右旗—毕力赫—镶黄旗一带在内的加里东褶皱带上叠加形成二叠纪火山岩及相关次火山侵入岩。次火山杂岩侵入冷凝过程中,分异出含矿热液(亦或杂岩体深部岩浆房直接演化分异出的含矿热液)在相关岩浆的顶部或周围与大气降水混合,由于这些部位密集裂隙的存在和物质成分的差异形成物理化学界面,促使成矿热液中矿质在这些部位沉淀成矿。也有些含矿热液,沿断裂带在斑岩型矿化的上部或外围形成蚀变岩型矿化和石英脉型矿化。
3.11.2 找矿方向及找矿建议
根据斑岩型矿床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特点,按照已建立的“斑岩-构造蚀变岩-隐爆角砾岩筒-浅成石英脉型矿化类型一体化”的成矿模型,以及Au-Cu、Mo等成矿元素共伴生等规律,综合利用矿田断裂构造、火山构造以及岩浆侵入接触带构造控矿规律,研究成矿有利部位,分析矿化类型、矿化元素以及矿体的空间分布,开展成矿预测,提出下一步找矿方向和建议。
1)从409号钻孔和其他钻孔分析研究表明,矿区存在Cu(Mo)元素矿化,其中在409号钻孔Cu富集达到工业品位,显示良好的找矿前景。
2)Ⅰ矿带目前采矿区按照斑岩型矿床模型重新进行评价,一是低品位评价,二是重新圈定岩体界限,寻找斑岩型矿化。
3)加强26号脉与28号脉所在的NW向矿带探矿工作,重点是26号脉北西部,该处为2个方向构造的交会部位,而16线南西部署的钻孔见到岩体,虽然不含矿,但是一个很好的指示,有必要进行系统揭露。Ⅲ号矿带26号脉与28号脉之间第四系覆盖低洼区,该处为NE向与NW向断裂交会部位,也可能有斑岩型矿床发现的可能。
4)Ⅱ矿带北西延伸部位22号脉附近,该部位成矿条件和Ⅱ号矿带类似。22号脉是否是斑岩型矿床旁侧的脉型矿床,另外22号脉附近大量0.2×10-6~0.6×10-6、厚度超过80m的超低品位角砾岩筒型矿化类型的出现,推测深部可能出现斑岩型矿化。
5)24号脉体分布区推测为Ⅰ号矿带北西延伸部位,具有寻找受断裂控制矿体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