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观音什么时间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4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5:29
拜观音菩萨是福建,浙江等省汉族民俗之一。俗传观音菩萨农历二月十九日出生、九月十九日出家、六月十九日得道。民间和佛门在这三个日子都要举行纪念、享祀活动。观音又叫观自在、观世自在、观世音,俗称观音菩萨、观音大士。观音为阿弥陀佛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又是汉化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汉族民间奉其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拜观音注意事项:
一、心存恭敬。
二、身心清净。
三、做好人,存好心。
四、形式在其次。
五、最好有正确的目的。
简言之,心敬,身净,存善心,就够了,这是根本。详说就多了。
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尊敬佛像的方法: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拜佛宜从佛制,其拜法与俗制不同,兹将拜法详述如下:
(一)两手(十指并拢)和掌(斜向上)当胸,站于*之前, 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二)分右掌向下,按于*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上
(三)以左掌按于*之前左边;
(四)以右掌从中心移于*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五)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上;
(六)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七)以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之原处;
(八)头离*由伏而起;
(九)以右掌移于*之中心;
(十)以左掌离*,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
(十一)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齐躬),再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至左手至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至右至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开而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5:30
拜观音菩萨是福建,浙江等省民俗之一。俗传观音菩萨农历二月十九日出生、九月十九日出家、六月十九日得道。民间和佛门在这三个日子都要举行纪念、享祀活动。观音又叫观自在、观世自在、观世音,俗称观音菩萨、观音大士。观音为阿弥陀佛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又是汉化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民间奉其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5:30
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这个不讲究,只要心诚就行,菩萨是最慈悲最平等的,不会因为你选择了不好的时间段拜他就不高兴,不会的。
如果非要选择个时间的话就上午去比较好,人少,气温比较适中。
南无阿弥陀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5:31
一切时一切处佛菩萨都保护着我们,我们对佛菩萨的礼敬也应该在一切时一切处。真是地方不方便也可以观想拜佛。正符合念佛不离心的道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5:32
佛教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哪天想去,哪天就是好日子,随缘即可。
正信的生活与正信的信仰
社会上有一些人虽然也说有某种信仰,其实,实际上却都是迷信的多,甚至于有的更是邪信。那么什么才是正信呢?又如何获得正信的生活与信仰呢?
(一)从伪装的信仰到真实的信仰
一般社会大众,由于没有获得真实的信仰而趋于迷信、邪信,因此,民智不开,便胡里胡涂的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来。比如看风水、时辰、算命、占相、卜卦、烧锡箔金银纸时,都是迷信的行为,都为佛法所不容许。
佛光山有一个万寿花园公墓,常有人因亲友故世,想将他葬在公墓上,如果我遇到了,我常对他们说:「最好不要带地理先生来看风水。」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因为找地理先生看风水,必须要管理公墓的人先送红包给他,如果不送,他在看了墓地后,即使丧家主事者觉得满意,他也会借故说:「这块地方向不好,如果你的父母安葬于此,对子孙犯冲。」听了这话,你一定认为那还得了,为了安葬父母,却冲犯了小儿小女,绝对不能要这块地。又如盖一栋房子,即使你已看好一块地,如果地理先生说:「房子的方向朝这边不好,因为朝这一个方向对你的父母不利。」试想你能冒这个大忌吗?迷信,就是用一种恐怖的方法,抓住人性的弱点,使得你不敢违抗他的信仰,一个人如果没有正信的智能,就不能从迷信中解脱出来。佛陀在《遗教经》中一再指示我们:「不得占相吉凶,仰观星宿。」因此,我自己一生所奉行的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我们存心公正,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大家感到方便,每一个时辰都吉祥。真正的佛教徒绝不迷信,迷信的绝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另外有一种是邪信,譬如一贯道,究竟什么是一贯道?恐怕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了解;可是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相信它呢?或许是它那一份神秘的色彩,以及那扣牢你的誓言,不敢违反,只得一直相信下去。然而,信仰不应该这样轻率的,只因人情,或为自私,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因此,我们要把伪装的邪教的迷信舍弃,而选择真正佛教的信仰。
(二)从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一般人通常都欢喜相信天命,任何事物,都归于天的安排。饭食,是上天给我们吃的;利益,是靠天得来的。当然,这种思想并非有什么罪恶可言,只是,把自己的主权,毫无条件的送给了神明,让神来作主宰,来统治我们,这种不知道自己有主权可以主宰自己的人,实在是世间上最愚痴、最可怜愍的人。一个人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乐、精神的愉快,前途的光明,为何要让神明来支配、来施予呢?佛教讲「人人有佛性」,就是在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主权。让我们警觉到原来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的,可以改变为光明;悲惨的可以化为幸福;崎岖不平的,可以铺成坦荡荡的人生大道。信佛,说得透彻一点,就是信自己。凡事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比依赖神明的支配不是更有意义吗?
(三)从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有许多人的信仰,往往因为这个庙也去应酬,那个庙也去走动,到最后终于被众多人情包围,而不能选择真正的信仰。其实,信仰应该是依法不依人。佛陀说有「四依止」,即一、「依法不依人」:信仰佛教的人,依据佛陀的教法而求「信解行证」,不要因人(说法的人)的优劣而放弃信仰;或只做某一个寺庙、某一个僧众的信徒,而置整个佛法于不顾。
二、「依智不依识」:智是智能,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本来面目;识是差别、分别。学佛的人,不以分别的知识去追求佛法,才能得到佛法的真髓;学佛的人,应该运用智能去内证真理,才能获得解脱。
三、「依义不依语」:信佛的人,应该从义理上去了解佛法,不应该在语言上推敲、计较。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的佛法,只是劝诱初信或根基浅薄的人的方便法门;信仰真理,应该相信那究竟的一乘解脱之道。
「四依止」是我们每一个信佛的人都应该知道的道理,并且要切实去施行。
(四)从寺庙的信仰到僧团的信仰
我们信仰佛教,不要只做一个寺庙的信徒,应该要做整个佛教僧团的信徒;不要只做某一个人的弟子,应该要做全僧团的弟子。做为一个佛教徒,对任何一个寺院,都应该要护持;凡僧团的任何事情,只要能力所及,都应该尽心协助,应该爱护僧团如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本省各地寺庙林立,信徒众多,常常看到一些在家信徒,走动于每一个寺庙之间,比较僧众待他的热忱程度,有些甚至于拨弄是非,使寺庙与寺庙之间感情不和,这种情形都不是一个正信佛教徒所应有的行为。信仰僧团,护持僧团,才是佛弟子应有的责任。
(五)从杂乱的信仰到纯正的信仰
现在的信仰太复杂了,也不管礼拜的对象是什么,他就这儿也烧香,那里也拜拜,其实杂乱信仰就不能获得信仰的利益。所以,我们不要杂信,这个也信,那个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难时就得不到帮助。倒不如把身心归向三宝,让三宝统一我们的信仰,不必见神就叩拜,逢庙就烧香,应该要清化我们的信仰。
欢迎认识正信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