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2 11: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01 01:34
2.3.3.1 准层序
准层序是层序的基本组成单元,它相当层序划分中的V级层序,故有人称“小层序”。它的划分对研究体系域的内部结构非常关键。
(1)准层序的含义及其研究范围
准层序是以海(湖)泛面或与其相应的界面为边界的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相对整合的岩层或岩层组序列。因此,一个准层序是以湖泛面开始并以湖平面下降而结束的一套岩层组序列。准层序界面不同于层序界面,其特点是界面之上为较深水环境地层,其下为较浅水环境的地层,准层序内没有湖泛面,也没有不整合面。准层序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岩性剖面和测井、录井资料,而从地震资料上难以识别与划分。
准层序的识别与研究,在不同环境的地层中研究的难易程度差别较大。一般在陆相湖盆中如三角洲、湖滩(坝)、滨浅湖等环境,容易对其识别与研究;但在河流剖面中,即沉积不受湖平面或深度变化直接影响的环境中,识别与研究准层序则较困难;另外,在深湖剖面中,沉积物位于湖平面以下很深的地带,由于其沉积特征不受水深增加的影响,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准层序也很难识别。
(2)准层序的类型
根据盆地内多口岩心井和测井与录井剖面资料的分析研究,准层序大体可分为向上变粗和变细的两种主要类型。
1)向上变粗准层序类型。该类型又可依据特定的环境划分下述3个亚类:①三角洲环境准层序。在三角洲沉积环境中,自前三角洲泥开始至三角洲前缘砂体又变为前三角洲泥,或自前三角洲泥开始至三角洲平原又变为前三角洲泥,形成总体上向上变粗准层序,其顶底界面是湖泛面或区域性的水进界面。这种准层序常多次重复,垂向上相当沉积体系的完整演化周期,每个准层序都有共生关系的,横向上相过渡的沉积体系序列(图2.9)。②陡坡辫状三角洲和扇三角洲环境准层序。这种环境常发生在西缘的陡坡带,与正常三角洲环境中的准层序区别是:岩性向上变为砂砾级(多为中粗砂岩,甚至砂砾岩);砂岩向上总体变粗是由多个水下河道叠积,且越向上单个水道砂体突变增厚变粗的结果,而非一般三角洲河口坝渐变增厚变粗过程;沉积构造反映高能带层理(如平行和槽状交错层理)发育的频率高;准层序厚度较大,且准层序界面岩性突变显著(图2.9)。③滨浅湖滩坝环境准层序。滩坝环境的准层序,在层序Ⅲ3、Ⅲ4中发育较多,虽厚度一般较小,但形成粒级明显向上变粗,砂泥比向上增加、砂层组向上变厚的序列也很典型。一个发育完整的准层序沉积微相组合下部由富含介形虫的浅湖泥岩开始,向上依次为含砂质条带、生物扰动强烈的浅湖泥岩、浅滩下部粉砂岩、浅滩(坝)上部粉细砂岩和滩内浅水粉砂质泥岩,代表水体逐渐变浅的过程;其沉积构造序列,下部由水平纹层开始,向上依次发育有砂泥薄互层与透镜状层理、浪成沙波纹层理、滩脊交错层理或冲洗交错层理和水平波状层理,指示水动能向上逐渐增大,最后又减小的过程(图2.10)。
图2.9 准层序类型(三角洲环境准层序)
图2.10 准层序类型
A.废弃三角洲平原向上变细准层序.B砂质滩(坝)向上变粗准层序
2)向上变细准层序类型。该准层序一般发生在河流因基准面下降而发育,当河道自旋回过程中产生了向上变粗的河道充填序列,并在上部发生准平原-沼泽化,形成根土岩和炭质泥岩层,暴露标志显著;或者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废弃而发生沼泽化,产生由下到上的变细沉积序列。上述两种情况,均会使准层序边界之下根迹与虫孔发育的泥岩或炭质泥岩突变为边界之上的砂岩;下伏地层的削切和过边界沉积环境的水深增加;并在准层序内,由下至上砂岩层或层组变薄、砂泥比值减小,粒度向上变细,水深逐渐变浅,向上朝准层序边界生物扰动加强。
2.3.3.2 准层序组
准层序组是由一系列成因相关的、具有特定叠置方式的准层序组成,其边界为一个重要的海(湖)泛面并可与之对比,它相当层序级别划分中的 Ⅵ级层序。准层序组界面可以和体系域的界面或层序的界面相一致,准层序组界面起到把典型的准层序叠加模式分开的作用。准层序组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形成了层序结构中的体系域。
(1)准层序组类型
按形成机理或准层序的叠置形式,分为退积型准层序组、进积型准层序组和加积型准层序组3种类型。准层序的叠置形式受新增可容空间(Va)与同期供应沉积物体积(Vs)之间关系的控制。当新增可容空间大于周期供给沉积物体积时,为欠补偿沉积,粗相带向物源方向转移,形成退积型准层序组;当新增可容空间小于同期供应沉积物体积时,为过补偿沉积,粗相带向盆地方向转移,形成进积型准层序组;当新增可容空间等于同期供应沉积物体积时,粗相带不发生迁移,形成加积型准层序组。
(2)不同类型准层序组特点
加积型准层序组:在准层序组中,自下而上准层序时代变新,但中间无明显的侧向移动,即准层序重复程度高,单层砂岩厚度相近,水体深度、砂泥比变化不大。对应的测井曲线具有钟形特征,表现为物源丰富,水动力稳定条件下的加积产物(图2.11A)。
退积型准层序组:在准层序组内,由下而上,砂岩层数向上变少,砂岩粒度向上变细,相反泥岩层厚度向上变厚,砂泥岩比向上降低;在粗相带向岸线(或物源)方向转移过程中,愈朝岸(陆地)方向准层序的时代愈新,整体上显示出向上水体变深;相应的测井曲线表现为由许多似漏斗形构成的反向齿形特征,即包络线呈后积式(图2.11B)。
进积型准层序组:在准层序组内,由下而上砂岩层数向上变多、粒度向上变相、厚度增大,相反泥岩层厚度向上变薄,砂泥比向上变大;粗相带向盆地方向转移过程中,愈向盆地方向,沉积的准层序时代愈新;对应的测井曲线,呈漏斗式“进积”模式(图2.11C)。
2.3.3.3 准层序组类型与体系域的对应关系
准层序组类型与体系域的关系表现在,准层序组类型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形成了体系域,体系域与准层序组的类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体系域”和“准层序组”并不总是同义语(Poramentier和James,1993),特别在陆相地层中,多是高沉降高沉积物输入区,一个体系域内有一个或几个以上的准层序组。一般说来,低位体系域对应加积或进积准层序组,湖侵体系域对应退积准层序组,而高位体系域对应进积和加积准层序组,其中低位顶积层和高位前积楔通常由进积准层序组组成。
图2.11 典型段落准层序组类型与特征
A加积型准层序组.B.退积型准层序组..C进积型准层序组
上述两者的对应关系为共性或主要的一面,但由于陆相地层层序及其内部结构体系的形成,受多种因素控制要复杂得多,首先一个准层序组赖以组成的有成因联系准层序,既受物源控制,又受构造、气候因素控制;其次层序内所配置的体系域的几何形态,也不像海相层序中的体系域形态简单一致,而是多受不同级别的断裂带控制而复杂化;湖平面升降或变化的因素在远离湖盆区已削弱或无影响,特别在湖泊收缩处在低位体系域时,非湖泊沉积的河流冲积体系占其主导位置,准层序组类型如层序Ⅲ5的低位期(长3段—长1段)更多样化。上述情况,如仅据沉积物供给速率一种因素分析两者对应关系,就可看到很大变化,当沉积物供应速率高时,甚至在湖侵体系中也可出现进积型准层序组;当沉积物供应速率很低时,在高位体系域也可出现退积型准层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