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3 06: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22:44
清乾隆《安溪县志》载:“岩最高,登巅远眺,可望郡中清源山。岩产茶甚佳……岩后有泉出石中,清甘不竭……”明万历《安溪县志》载,“茶名于清水,又名于圣泉”。唐末宋初,茶得到快速的发展,赵匡胤统一中国杯酒释兵权,未杀有功大臣,实现文治。天圣元年,宋仁宗赵祯继位,传承与弘扬传统。赵祯爱学,独崇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首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并学习,开了“四书”之先河,以仁治国。茶道也得到迅速发展,茶成为皇宫贵族和高僧的圣物。真所谓“自从陆羽生人世,人间相学事新茶”,全国僧人种茶,驷马山东边圣泉岩僧人种圣树并传艺乡民,宋元丰6年(1083),清水岩清水祖师前往圣泉岩学习并移植圣树,因圣树经常引来凤凰品红芽山羌品叶,清水祖有感取名天圣茶。清乾隆廿六年重修的《清水岩志》载:“清水峰高,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经焉”。
元移宋鼎,中原传统的文化精神受到严重打击,茶文化也面临逆境。与宋代茶艺崇尚奢华、繁琐的形式相反,北方少数民族虽嗜茶如命,但主要出於生活的需要,对品茶煮茗没多大的兴趣,对繁琐的茶艺更不耐烦,表现清节,磨砺意志。天圣茶得到一定发展,开始炒青做茶,茶的香气更浓味更淡雅。明君入主中原,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质香气和滋味,是明人的特色之一。对於前人的制作和饮法使茶香失去天然、纯真,他们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即茶之一节,唐宋间研膏、蜡面、京铤、龙团,或至把握纤微,直钱数十万,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杂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於炒焙,不损本真。故桑、《茶经》第可想其风致,奉为开山,其舂、碾、罗、则诸法,殊不足仿。批评到茶圣 陆羽的头上,话已经说得够尖锐了。那麽,如何才能精於炒焙,不损本真呢?这就是明人在蒸青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更臻完美的炒青法。炒青法使安溪茶农积极性快速膨胀,天圣茶得到快速发展。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前后,安溪茶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从茶树技条压在土壤中能生根发芽中得到启发,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它先在茶树周围挖环状沟,将母树枝条扭伤固定于沟底,再把枝条上小分枝扭伤朝上竖直紧埋土中,顶部露出1-3叶。经半年至一年的施肥与管理,每个小分枝长成茶苗,即可移植至大园。“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不需要设置专门的苗圃,方法简单,压条所需水分、养分由母树供应,容易发根且根系发达,移植后成园快,故一经出现就为广大茶农接受和应用。它较好地保持母树的遗传特性,使众多茶树良种性能得以保存下来,并日后得到选育和推广。
明末清初,安溪南岩山麓,住着一位退隐将军,苏姓单名唤“龙”,乡亲们用闽南话叫他“乌龙”。有一天,乌龙上山采茶,忽见一头山獐从前方溜过,他急提猎*,击伤山獐。山獐带伤夺路奔逃,乌龙肩背茶篓顺沿血迹紧追,终于擒获山獐。乌龙天黑回家,急于宰杀山獐,品尝野味,将茶叶搁置,第二天一大早准备炒茶,闻到茶篓透出奇香,做好茶后试品,发现茶叶往日的苦涩之味全除,香气更足,味更甘醇。乌龙连忙邀请近邻好友共尝。众人尝过,不禁连声称赞!后来,乌龙悉心究原,摸索出新的制茶工艺,广泛传授给乡亲。从此用这套工艺加工的天圣茶叫乌龙茶,级别高的乌龙茶标注“天圣”。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教授等编著的《福建乌龙茶》称:“安溪在历史上选育和繁殖了不少适制乌龙茶的优良品种,并在制造技术上精益求精,虽然缺乏较早的有关历史文献,但也不能就此认定安溪与乌龙茶的创制无缘”。
清朝大臣李光地,安溪县人,从小生在茶树下,酷爱喝茶。1682年,李光地送母还乡,建“榕村书屋”,讲学期间,总督姚启圣常以地方政事咨询李光地,李光地备陈利弊,以纾民困,乡人感其恩,常送乌龙茶请其品尝。从康熙二十五年到五十四年(1686-1718年)卒于官任上,李光地少有返回安溪,乡人常年将自制的天圣乌龙茶(代表极品乌龙茶)送其品赏,他每有新茶到京即邀亲王、同僚共尝,也会将天圣乌龙送一部分给康熙品尝,康熙饮后常大为赞赏。李光地与康熙常以茶聊国事,渐渐地,他与皇帝成了至交好友,李光地逝世后,康熙帝为他墓碑题词中,高度评价李光地为“卓然一代之完人”。
定恒亲王允祺选茶入贡,允祺派遣选茶钦差至安溪,乡民将乌龙茶奉至县衙。让县衙选天圣乌龙,为公平各不具名,钦差见茶盘内的铁观音茶条肥壮、园结、沉重、色泽砂绿油润,红点鲜艳、叶表有白霜,冲泡后汤色金黄明亮、持久,叶底肥厚具有丝绸光泽,连饮七杯尚有余香,数次品尝,挑选好贡茶,发觉都有“绿底红镶边”的特征,且醇厚甘鲜,入口回甘,香气馥郁持久,有着独特的天真味和圣妙香。乡亲送上贡茶,发现每袋茶都有“天圣”标志。
清雍正年间,安溪茶叶空前发展,远销海外。安溪松岩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茶师魏荫,有品其所做之茶,均赞不绝口,称他天圣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士让告假回乡访亲会友,到南岩山麓游览,得品邻村魏荫所做之乌龙茶。乾隆六年(1741年),士让奉召赴京师,携此茶相赠侍郎方苞。方苞品后,确为茶中珍品,遂转献乾隆,乾隆询茶,王奏禀此茶发现始末,乾隆细察此茶形似观音脸沉如铁,便赐名为“铁观音”。此后安溪都叫乌龙茶为铁观音,但生态极品铁观音茶“天圣”标志一直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