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0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7:43
中国摄影史1
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不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向外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随后,大批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术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
在摄影术到达中国后,很快中国人就学会了这门技术。但当时并没有“照相馆”的称谓。原来,在摄影术传入之前,人们要把自己的形像保存下来需求助于画师和他们开设的“画楼”或者“影像铺”,利用传统的绘画技法把人的容貌留在纸上。虽然摄影和绘画有相通的一面,而相对于画像,摄影不仅价钱便宜,而且形像*真,因此给画像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很多画师想方设法学习照相技术,“画楼”和“影像铺”的画师也成为中国最早学会照相术的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咸丰年间(1851—1861)在香港合伙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合资请当地外国兵营中的一个会摄影的人传授摄影术,学成后置办器材,增加了照相业务,同时还兼营画像。他们店名叫“宜昌”画楼,这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在他们拍摄的早期照片背面的商标上,都印有“摄影家和肖像画师”,当时香港的皇后大道上,还有著名的南桢画楼,辉来影相、兴昌影相等。画师所经营“画楼”或“影相铺”则是中国照相馆最早的称谓。
画楼、影相铺同时经营摄影和绘画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当时由于照相技术和设备尚不成熟,人像摄影一时还不具备大规模的推广的条件。而随着油画等西洋画派传到中国,传统的肖像画又注入了新的内容。肖像画与照相之间的关系逐渐地得以固定,从竞争对手演变为具有互补性质的关系。尤其是当时照相还不具备放大技术,很多中国人想要“大照片”,画楼只能是先拍摄一个小照片,然后由画师再根据照片画像放大。也有一些画像,是照相与画师之笔相结合的产物,比如一些列祖列宗身着正装像,男为顶带花翎,女为凤冠霞披,各幅画像都差不多,可能有一定的格式。画中人的穿戴都是画的,也可能是按照画样印制的,但是画中人的脸却是根据照相底版直接印制的。
当时,由于中国劳动力便宜,很多美国和欧洲的商人还把本国的根据照片画像的业务搬到了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当时香港的皇后大道、广州的十八甫等画楼、影相铺林立,中国画师们根据照片给外国人画像,被商人运回国内销售,这种交流无形中也提高画楼、影像铺里摄影师的摄影技术水平。
就像人们喜欢画楼、影像铺的人的画像一样,在照相刚刚传到中国开始的几十年中,中国人首先感兴趣的就是人物摄影,人物肖像是摄影艺术的主要表现对像。因此很多当时的照相馆直接起名为“像馆”。在摄影术十分活跃的上海。最早的刊登广告的照相馆就是英国人威廉。桑德斯开设的“森泰像馆”。 1863年3月7日的近代上海首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登了森泰像馆的广告,其主要内容为: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如有意照相者,请至本馆可也。有闲阶层是像馆的主要顾客,像当时的妓女、戏剧演员、社会名流及社会富裕阶层中一些人都把照相作为享受生活,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
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照相业的影响逐渐超过了画像业,画像业逐步萎缩。在东南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上海等地,照相馆蓬勃发展,而这时照相馆大部分起名为“照相楼”,比如上海早期的公泰照相楼、宝记照相楼等,人们都要登楼照相,为什么叫“楼”呢?
原来,早期的照相使用的绝大部分是玻璃底片(湿片),感光速度很慢,很多时候要2—6秒,有时需要数到20个字。而当时又没有灯光和其它人造光,必须利用日光,因此摄影室一般都在楼上开设,还得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拍摄,以充分采光。日光强就在顶棚上拉起白布遮挡直射光,光若则用反光板帮助加光。因为拍照时间较长,坐的椅子和头部都有靠背,以保持被照者稳定不动。拍照时,摄影师敲一下木板子(据说“拍照”二字由此而来)大喊一声,打开镜头盖,然后“一、二、三。。。”数下去,数到九、十个字,甚至二十个字,才算大功告成。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照相才用上了人造光,很多照相楼开始了“日夜照相”。所谓照相“楼”的意义才相对减弱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不论画楼、影相铺,还是像馆、照相楼,他们都是一个商业化的经营实体,摄影术登陆中国就被赋予了商业的色彩。但由于摄影技术的*,这些照相实体基本上还是局限于室内人像自娱自乐的拍摄,虽然有的照相馆也竞相为名伶名花留影,出售美女佳人图片,迎合市侩娱乐需要,但毕竟还仅仅限于室内拍照,规模也不大。
而随着玻璃干片的发明(1880年左右),摄影师可以方便地走出摄影室,突破了个人的小圈子,开始面向家庭、社会团体,并逐步开始了城市风光、建筑、民俗的拍摄,这些照相馆可以大规模印制所拍照片,向市民或旅游者出售,摄影的商业色彩更加明显,这时出现的“照相号”就是一个明显的说明。就像很多“银号、商号”一样,“照相号”更多重视规模化的商业销售。例如天津“元彰照相号”就特别声明可以进行“集体和建筑摄影”,摄影师还奔赴东北拍摄了“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以及京师的名胜古迹,大量印制销售。
《京张路工摄影》大型专题摄影集就是上海的"同生照相号”于1909摄制的。这一照片册的封里,裱贴着两小张印签::本号精究放大时装照像铺在上海虹口北四川路门牌第3052号";"上海公兴印字馆制造,开在虹口西武昌路"。它们显然是同生照相号特意刊登的商业广告。很多照相号还大规模印制当时十分流行的明信片相片,向旅游者兜售,也有一些大规模销售照片的照相馆直接就叫“照相店”、“写真店”或“画景店”了。
画楼、影相铺、像馆、照相楼、照相号、写真店等等,早期照相馆的这些称谓一般都印在了当时照片的背板的正面下部或背面,大部分还印有照相馆的中英文的详细地址、经营内容等,这些不同的商标不仅是研究中国摄影发展史的实证资料,同时,对于今天的摄影收藏者鉴定存世老照片真伪,也有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7ab4f9b96697d1dc0126a4381132ba6db0208d5843e92732b43506793ac56510774d6d13b275fa0131aacb22173441e3df2de8d9f4aaaeac47e388850652c01dc1c4d845bfc9e11389260d601b8f14ef0bd8473c9f397c4df23008b11127bf4abdd4d0162c968f21332e0b1994c4a4817ceb66672fe2f742a982047bd&p=8e759a44d5d017b74ebe9b7b5440&user=
http://www.qsng.cn/html/bkjzx/syView/2006112186917.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7:43
郎静山 (1892~1995)江苏省人。国际闻名之摄影家。十三岁开始接触摄影,二十五岁成为中国第一名摄影记者。在中国摄影史上,郎氏是首位人体摄影拍摄者,首位摄影课程之教师,首位入选国际摄影沙龙之中国摄影家。以自创集锦摄影闻名于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7:44
www.douban.com/subject/109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