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3 13:38
类鼻疽是类鼻疽假单胞菌引起兔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临床症状是急性败血症,皮肤、肺、肝、脾、淋巴结等处形成结节和脓肿,鼻腔和眼有脓性分泌物,有时出现关节炎。该病的自然疫源性与病原菌生存环境的温度、湿度、雨量及水和土壤形状均有密切关系。降雨量与类鼻疽菌的发生成正相关,雨季和洪水泛滥季节更易造成类鼻疽的流行。
急性型多见于幼龄兔,表现为厌食、发热、咳嗽,鼻、眼流出脓性分泌物,关节肿胀、运动失调,公兔*肿大,病程1~2周,死亡率不高。成年兔多取慢性或隐性经过,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呈地方性流行,偶尔暴发流行。
剖检见肝脏有结节性脓肿或肝变区,肝、脾、肾、淋巴结、*或关节有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结节,其内常含有浓稠的干酪样物质。有神经症状的病例可见脑膜炎;后躯麻痹的病例多在腰、荐部脊髓出现脓肿。
由于该病对人和动物的危害性较大,并且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因此更应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
预防措施
(1)加强引进动物的检疫,防治引入患病和带菌动物而污染原来清洁的地区。
(2)新发病地区或养殖场应对患病动物采取严厉的措施,扑杀并销毁感染患病动物及其周围的啮齿动物,对同群动物进行抗菌药物的预防性治疗,同时采取严格彻底的消毒措施,防止病原体污染土壤和水源而造成疫情的扩散传播。
(3)该病的疫区应定期检疫、消毒,消灭鼠害,防止水源、饲料和土壤的污染。
治疗措施
发现患病动物应及时隔离、消毒和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四环素、强力霉素、卡那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等。无治疗价值的动物应及时淘汰扑杀,死亡和患病动物的尸体应焚烧或高温化处理,禁止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