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标性质与等差中项的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53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1:01
类比法(Method of analogy) 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性质,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方法。这种方法在我们的高中数学中有着广泛地运用,是高中生必须学会的一种学习方法,决定着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学习效率的好坏,因此在许多知识点的教学中我们都融会贯通着类比法,下面我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简单说明类比法的重要性。
一、类比法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定义教学中的运用
等差数列的定义是通过观察法推导出来的,一般先给出例题:
例:观察下面几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1)1、2、3、4、5…… (2)2、4、6、8、10……
(3)3、7、11、15、19…… (4)5、5、5、5、5……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到结论:一般,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而在教学等比数列的定义时我们就会给出例子,让同学们与等差相类比。
例:类比等差数列,观察下面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1)2、4、8、16、32…… (2) 、 、 、 、 ......
(3)10、100、1000、10000、100000 (4)5、5、5、5、5……
归纳:(1)通过类比可以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只需将等差数列定义中的“差”转化成“比”即可。
(2)类比相同之处的同时也要注意区别,那就是等差数列中的常数d可以为0,而等比数列中的常数q≠0.
这种概念教学中我们运用类比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内涵、容易记忆,同时将比较类似的两个概念加强区别。
二、类比法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及解题中的运用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在数列这一章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在解题中应用很广。推导其公式都是从定义入手,例如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由定义得到:-=d、-=d……-=d,则(-)+(-)+……+(-)=(n-1)d,所以得-=(n-1)d ,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n-1)d ,这种推导方法我们称之为累加法。有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铺垫,在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就可以由学生自己类比得:=q、=q、=q……=q,则×××……×=,所以=,即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同时,学生类比得出这种推导方法叫累乘法。推导公式运用类比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公式的推导,帮助他们记忆公式,还体会到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之间“加”和“乘”的转换。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出来以后,学生就面临着有关、、n 、d的计算问题。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4,+=10,求。这道题主要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得到有关和d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将两式相加减消元得出和d,从而得到。这类等差数列的解方程组的题型比较简单,学生容易上手,但碰到等比数列的解方程组学生往往会列式,不会消元,这时我们就要提醒学生注意等差数列中的“差”与等比数列中的“比”之间转换。例如:若等比数列满足+=20,+=40,求公比q.这道题与上面的例题类似,方法也一样,但消元时需将所列的方程组两式相比消去,得到关于q的方程解之。当然,如果将数列中的和联立解决有关计算问题,学生会更加困难,尤其是等比数列的解方程,这说明我们在类比时不仅要归纳相同点,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之处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我们在等比数列中有一个典型题目:已知=7,=21,求q.解决这道题主要是对的处理,如果用求和公式,就要主要讨论q=1和q≠1,而用通项公式就要用数列的前n项和的定义将=21转换成++=21再和=7联立解答。这就说明在等差数列联立解方程的基础上我们解决类似问题要善于发现不同,然后有针对性的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类比法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性质教学中的运用.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拥有较多类似的性质,例如中项公式、下标性质、和的性质等,它们在运用时方法也基本相同,所以教学时基本都以等差数列为模板进行等比数列性质的学习。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10,求.这题只给了一个等量关系式,无法联立方程,可利用下标性质将=转化为==9=90.由此我们可归纳:等差数列中,看到两项相加就可以运用下标性质化简,那么,让学生类比猜想在等比数列中我们看到什么用下标性质呢?学生很快会说“乘”,加以具体实例学生既区别认识了等差和等比的下标性质,也清楚地明白运用下标性质的前提,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可能会发现有些题中既有“加”又有“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1:01
都是有规律的增加或减少一个数.
a1、a2、a3、a4、a5、a6、a7……
a1、a3、a5、a7、a9、a11、a13……
不过,等差、等比数列的重点不是在下标,是在于前一个数与后面几个数之间的关系,即等差中项.等比中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1:01
对于高阶等差数列来说,它的基本性质可由数学归纳法证得,例如高阶等差数列的通项及前N项和的性质就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证得,而等差中项是由一些基本性质推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1:0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中项性质的拓展---福贡县第一中学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中项性质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考数学命题的一个热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1:01
类比法(Method of analogy) 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性质,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方法。这种方法在我们的高中数学中有着广泛地运用,是高中生必须学会的一种学习方法,决定着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学习效率的好坏,因此在许多知识点的教学中我们都融会贯通着类比法,下面我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简单说明类比法的重要性。
一、类比法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定义教学中的运用
等差数列的定义是通过观察法推导出来的,一般先给出例题:
例:观察下面几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1)1、2、3、4、5…… (2)2、4、6、8、10……
(3)3、7、11、15、19…… (4)5、5、5、5、5……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到结论:一般,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而在教学等比数列的定义时我们就会给出例子,让同学们与等差相类比。
例:类比等差数列,观察下面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1)2、4、8、16、32…… (2) 、 、 、 、 ......
(3)10、100、1000、10000、100000 (4)5、5、5、5、5……
归纳:(1)通过类比可以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只需将等差数列定义中的“差”转化成“比”即可。
(2)类比相同之处的同时也要注意区别,那就是等差数列中的常数d可以为0,而等比数列中的常数q≠0.
这种概念教学中我们运用类比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内涵、容易记忆,同时将比较类似的两个概念加强区别。
二、类比法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及解题中的运用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在数列这一章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在解题中应用很广。推导其公式都是从定义入手,例如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由定义得到:-=d、-=d……-=d,则(-)+(-)+……+(-)=(n-1)d,所以得-=(n-1)d ,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n-1)d ,这种推导方法我们称之为累加法。有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铺垫,在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就可以由学生自己类比得:=q、=q、=q……=q,则×××……×=,所以=,即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同时,学生类比得出这种推导方法叫累乘法。推导公式运用类比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公式的推导,帮助他们记忆公式,还体会到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之间“加”和“乘”的转换。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出来以后,学生就面临着有关、、n 、d的计算问题。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4,+=10,求。这道题主要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得到有关和d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将两式相加减消元得出和d,从而得到。这类等差数列的解方程组的题型比较简单,学生容易上手,但碰到等比数列的解方程组学生往往会列式,不会消元,这时我们就要提醒学生注意等差数列中的“差”与等比数列中的“比”之间转换。例如:若等比数列满足+=20,+=40,求公比q.这道题与上面的例题类似,方法也一样,但消元时需将所列的方程组两式相比消去,得到关于q的方程解之。当然,如果将数列中的和联立解决有关计算问题,学生会更加困难,尤其是等比数列的解方程,这说明我们在类比时不仅要归纳相同点,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之处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我们在等比数列中有一个典型题目:已知=7,=21,求q.解决这道题主要是对的处理,如果用求和公式,就要主要讨论q=1和q≠1,而用通项公式就要用数列的前n项和的定义将=21转换成++=21再和=7联立解答。这就说明在等差数列联立解方程的基础上我们解决类似问题要善于发现不同,然后有针对性的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类比法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性质教学中的运用.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拥有较多类似的性质,例如中项公式、下标性质、和的性质等,它们在运用时方法也基本相同,所以教学时基本都以等差数列为模板进行等比数列性质的学习。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10,求.这题只给了一个等量关系式,无法联立方程,可利用下标性质将=转化为==9=90.由此我们可归纳:等差数列中,看到两项相加就可以运用下标性质化简,那么,让学生类比猜想在等比数列中我们看到什么用下标性质呢?学生很快会说“乘”,加以具体实例学生既区别认识了等差和等比的下标性质,也清楚地明白运用下标性质的前提,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可能会发现有些题中既有“加”又有“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1:01
都是有规律的增加或减少一个数.
a1、a2、a3、a4、a5、a6、a7……
a1、a3、a5、a7、a9、a11、a13……
不过,等差、等比数列的重点不是在下标,是在于前一个数与后面几个数之间的关系,即等差中项.等比中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1:01
对于高阶等差数列来说,它的基本性质可由数学归纳法证得,例如高阶等差数列的通项及前N项和的性质就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证得,而等差中项是由一些基本性质推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1:0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中项性质的拓展---福贡县第一中学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中项性质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考数学命题的一个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