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下对《程门立雪》的读后感,谢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7 14:5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18:56
前不久,我看了《程门立雪》,感想很深,这个故事主要讲了:
北宋时,有个叫杨时的人,他十分好学。千里迢迢去大学者程颢、程颐那里去求学。一年冬天,他和同学去老师那请教问题,到了门口,恰好老师在午睡。同学要敲门,杨时不让,说就在门口等一会儿吧。等了很久,下起了大雪,两人冻得浑身发抖,仍然站着。老师一醒来,外面的大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两人快冻坏了,赶忙让他们进屋,心中十分感动。
尊敬师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老师教授我们知识,教给我们学问和做人的道理,是他们引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一步,伴随我们一天天成长。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天气,北宋时期的杨时在拜访老师时的行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孝”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体现。《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说明一切教育都要从孝开始。黑格而在研究中国文化时曾这样分析:“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教’。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的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马克思·韦伯也曾把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教做过比较分析,他说:“ 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实际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孝”不仅是中国基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现行文化的灵魂。现代社会文明需要孝道,新世纪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孝道。一个孝道都做不到、做不好的人,其他什么事都不可能做到和做好,因此,孝是人类必须要做到和做好的第一件大事。
父母虽能生养我们,但是如果没有师长,我们就不懂得礼义和道理,就学不到文化、科学、知识,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和地位。所谓“尊敬不如从命”,对师长最好的报答就是要谨遵师长的教诲,牢记师长的要求和期望,不断地学习,刻苦地专研,努力地工作,有所作为,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到自己的学生和属下取得了成绩和进步,师长就会感到莫大的安慰和荣耀。这是报师长恩。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望能满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18:56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我被杨时和游酢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 我要学习杨时和游酢尊敬老师的品格。老师带领我们在遨游知识的海洋,和我们一起编织梦想。是老师教我们知识,是老师教我们写字,是老师教我们做人。老师一天天变老,我们一天天长大,老师把他(她)的青春年华献给我们。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呀!我们要尊敬老师,关心老师,在老师累的时候给老师端一杯热茶,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有所回报,让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有所报答。并且要保持虚心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在虚心的同时,还要懂礼貌,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就应该去请教他人,只有虚心人才会不断进步,只有礼貌,才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在求学路上,不但要虚心,还要礼貌。反之,你不礼貌,不好好对待他人,就没人愿意帮助你。在求学路上,不仅要虚心求教,同样文明礼貌也是相当重要的。
读后感
程门立雪,是一个尊师的典故。《宋史·杨时传》载:有-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坐着睡了,杨时和游酐侍立旁,没有离去。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厚了。他们这时才踩着一尺深的积雪走去。于是,名师与名徒构成的“名人逸事”,就成了学界佳话,著名典故。
这个故事很平常的出现在我上一年级6岁半儿子《成语故事》的书本里,老师安排他写一篇读后感,也就是几句话,怕儿子理解不了,我不断启发他,杨时为什么立雪,程颐是杨时的什么人,儿子说了,就是怕打扰老师睡觉,不惊动他。对呀,这是多好的教育机会,教育他知恩图报,告诉他要对得起一切帮助他的人。。。可是儿子说,难道不能找一个既不打扰老师,也不让自己那么累的方法吗?我明白了,儿子是站在杨时的角度考虑,这种思维方式的确让我震动。
曾经,孩子对愚公移山感到不可理解——与其日夜辛劳的移山,几辈子甚至几十辈子都做不完的事,不如搬家,走出大山去发展。。。。。有的孩子感觉到龟兔赛跑没有任何意义,连傻瓜都知道谁跑的快,还非要他们比,是呀,美国那么残忍场面的拳击,如果双方差距过大,裁判也会立即终止比赛,真的怀疑组织龟兔赛跑的人神经有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18:56
前不久,我看了《程门立雪》,感想很深,这个故事主要讲了:
北宋时,有个叫杨时的人,他十分好学。千里迢迢去大学者程颢、程颐那里去求学。一年冬天,他和同学去老师那请教问题,到了门口,恰好老师在午睡。同学要敲门,杨时不让,说就在门口等一会儿吧。等了很久,下起了大雪,两人冻得浑身发抖,仍然站着。老师一醒来,外面的大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两人快冻坏了,赶忙让他们进屋,心中十分感动。
尊敬师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老师教授我们知识,教给我们学问和做人的道理,是他们引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一步,伴随我们一天天成长。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天气,北宋时期的杨时在拜访老师时的行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孝”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体现。《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说明一切教育都要从孝开始。黑格而在研究中国文化时曾这样分析:“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教’。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的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马克思·韦伯也曾把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教做过比较分析,他说:“ 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实际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孝”不仅是中国基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现行文化的灵魂。现代社会文明需要孝道,新世纪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孝道。一个孝道都做不到、做不好的人,其他什么事都不可能做到和做好,因此,孝是人类必须要做到和做好的第一件大事。
父母虽能生养我们,但是如果没有师长,我们就不懂得礼义和道理,就学不到文化、科学、知识,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和地位。所谓“尊敬不如从命”,对师长最好的报答就是要谨遵师长的教诲,牢记师长的要求和期望,不断地学习,刻苦地专研,努力地工作,有所作为,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到自己的学生和属下取得了成绩和进步,师长就会感到莫大的安慰和荣耀。这是报师长恩。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望能满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18:56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我被杨时和游酢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 我要学习杨时和游酢尊敬老师的品格。老师带领我们在遨游知识的海洋,和我们一起编织梦想。是老师教我们知识,是老师教我们写字,是老师教我们做人。老师一天天变老,我们一天天长大,老师把他(她)的青春年华献给我们。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呀!我们要尊敬老师,关心老师,在老师累的时候给老师端一杯热茶,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有所回报,让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有所报答。并且要保持虚心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在虚心的同时,还要懂礼貌,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就应该去请教他人,只有虚心人才会不断进步,只有礼貌,才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在求学路上,不但要虚心,还要礼貌。反之,你不礼貌,不好好对待他人,就没人愿意帮助你。在求学路上,不仅要虚心求教,同样文明礼貌也是相当重要的。
读后感
程门立雪,是一个尊师的典故。《宋史·杨时传》载:有-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坐着睡了,杨时和游酐侍立旁,没有离去。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厚了。他们这时才踩着一尺深的积雪走去。于是,名师与名徒构成的“名人逸事”,就成了学界佳话,著名典故。
这个故事很平常的出现在我上一年级6岁半儿子《成语故事》的书本里,老师安排他写一篇读后感,也就是几句话,怕儿子理解不了,我不断启发他,杨时为什么立雪,程颐是杨时的什么人,儿子说了,就是怕打扰老师睡觉,不惊动他。对呀,这是多好的教育机会,教育他知恩图报,告诉他要对得起一切帮助他的人。。。可是儿子说,难道不能找一个既不打扰老师,也不让自己那么累的方法吗?我明白了,儿子是站在杨时的角度考虑,这种思维方式的确让我震动。
曾经,孩子对愚公移山感到不可理解——与其日夜辛劳的移山,几辈子甚至几十辈子都做不完的事,不如搬家,走出大山去发展。。。。。有的孩子感觉到龟兔赛跑没有任何意义,连傻瓜都知道谁跑的快,还非要他们比,是呀,美国那么残忍场面的拳击,如果双方差距过大,裁判也会立即终止比赛,真的怀疑组织龟兔赛跑的人神经有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18:56
前不久,我看了《程门立雪》,感想很深,这个故事主要讲了:
北宋时,有个叫杨时的人,他十分好学。千里迢迢去大学者程颢、程颐那里去求学。一年冬天,他和同学去老师那请教问题,到了门口,恰好老师在午睡。同学要敲门,杨时不让,说就在门口等一会儿吧。等了很久,下起了大雪,两人冻得浑身发抖,仍然站着。老师一醒来,外面的大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两人快冻坏了,赶忙让他们进屋,心中十分感动。
尊敬师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老师教授我们知识,教给我们学问和做人的道理,是他们引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一步,伴随我们一天天成长。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天气,北宋时期的杨时在拜访老师时的行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孝”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体现。《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说明一切教育都要从孝开始。黑格而在研究中国文化时曾这样分析:“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教’。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的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马克思·韦伯也曾把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教做过比较分析,他说:“ 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实际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孝”不仅是中国基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现行文化的灵魂。现代社会文明需要孝道,新世纪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孝道。一个孝道都做不到、做不好的人,其他什么事都不可能做到和做好,因此,孝是人类必须要做到和做好的第一件大事。
父母虽能生养我们,但是如果没有师长,我们就不懂得礼义和道理,就学不到文化、科学、知识,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和地位。所谓“尊敬不如从命”,对师长最好的报答就是要谨遵师长的教诲,牢记师长的要求和期望,不断地学习,刻苦地专研,努力地工作,有所作为,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到自己的学生和属下取得了成绩和进步,师长就会感到莫大的安慰和荣耀。这是报师长恩。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望能满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18:57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我被杨时和游酢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 我要学习杨时和游酢尊敬老师的品格。老师带领我们在遨游知识的海洋,和我们一起编织梦想。是老师教我们知识,是老师教我们写字,是老师教我们做人。老师一天天变老,我们一天天长大,老师把他(她)的青春年华献给我们。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呀!我们要尊敬老师,关心老师,在老师累的时候给老师端一杯热茶,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有所回报,让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有所报答。并且要保持虚心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在虚心的同时,还要懂礼貌,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就应该去请教他人,只有虚心人才会不断进步,只有礼貌,才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在求学路上,不但要虚心,还要礼貌。反之,你不礼貌,不好好对待他人,就没人愿意帮助你。在求学路上,不仅要虚心求教,同样文明礼貌也是相当重要的。
读后感
程门立雪,是一个尊师的典故。《宋史·杨时传》载:有-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坐着睡了,杨时和游酐侍立旁,没有离去。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厚了。他们这时才踩着一尺深的积雪走去。于是,名师与名徒构成的“名人逸事”,就成了学界佳话,著名典故。
这个故事很平常的出现在我上一年级6岁半儿子《成语故事》的书本里,老师安排他写一篇读后感,也就是几句话,怕儿子理解不了,我不断启发他,杨时为什么立雪,程颐是杨时的什么人,儿子说了,就是怕打扰老师睡觉,不惊动他。对呀,这是多好的教育机会,教育他知恩图报,告诉他要对得起一切帮助他的人。。。可是儿子说,难道不能找一个既不打扰老师,也不让自己那么累的方法吗?我明白了,儿子是站在杨时的角度考虑,这种思维方式的确让我震动。
曾经,孩子对愚公移山感到不可理解——与其日夜辛劳的移山,几辈子甚至几十辈子都做不完的事,不如搬家,走出大山去发展。。。。。有的孩子感觉到龟兔赛跑没有任何意义,连傻瓜都知道谁跑的快,还非要他们比,是呀,美国那么残忍场面的拳击,如果双方差距过大,裁判也会立即终止比赛,真的怀疑组织龟兔赛跑的人神经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