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丨知觉重组外部信息,你要避免掉入断句的怪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6 16: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8:17
沟通丨知觉重组外部信息,你要避免掉入断句的怪圈
一件事、一个物,从不同的面看,不同的人来看,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观,说明一件简单的事、一个简单的物,它都包含有丰富的信息。
然而,我们每时只能从一个角度以一种身份来看待眼前的事物,反映在我们身上就是:我们看到什么,世界就是什么样。
所见即所得,其实只是我们的知觉,并非事物的全貌。然而,我们的灵魂就只能局限在这样一个独特的躯壳里,通过身体的某些窗口向外瞭望。
于是,我们感知到一个如何的世界,全凭我们知觉的主宰。 知觉通过选择、组织、诠释、协商来帮我们形成独特的世界观,又帮我们把独特的世界观统一在一个群体的世界观中,让我们既带着鲜明的自我,又能轻松融入集体。
其中选择、组织、诠释都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色彩,只有协商去异存同。然而,在很多时侯,我们都不能通过协商来解决某些问题,比如说 断句。
断句是我们在知觉的组织过程中,大脑陷入到鸡生蛋、蛋生鸡永无休止的、毫无意义的循环怪圈中。
知觉的组织,是知觉对外部选择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排列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获得一些外部信息,必须通过在大脑里重组,才能形成我们自己的认知。而 断句则是我们在组织的时候,把原因和结果交织在一起、不停互换的循环谈话中,选择双方谈话的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就是断句的起点。
如果你不明白,你可以想象一下夫妻两个人争吵的场景:
A:我不说,就是因为你问个不停。
B:我问个不停,还不是因为你什么也不说。
像这样无效循环的谈话,还可以换一下切入点:
B:我问个不停,是因为你什么不说。
A:我不说,就是因为你问个不停。
这样无厘头的争吵,就是因为双方在组织的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断句,双方都把对方的话视为了起点。这种争论在亲密关系中非常常见。因为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少了警惕、刻意的成分,谈话往往都是自动模式,总是自觉依据对方刚才的话语,自然地冒出下一句,并未注意自己真正想表达什么。但――
一对相爱的人,往往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中,变得毫无温情。这与组织中的断句模式,也存在着很大关系。
本来对方只是想起某件事随便一问,你也觉得没什么事,懒得费心思去说,于是随便敷衍。这样,对方当然不满意,继续追问,你看到对方咄咄*人的样子,更加不想说,就产生了这种断句模式1:
盘问⇒回避⇒继续盘问⇒继续回避
或断句模式2:
回避⇒盘问⇒继续回避⇒继续盘问。
两人各执一词,都在自己的断句模式下责问对方,然后在不断争执中竟忘记当初想要说的是什么,变得好像是为了争执而争执。
争执谁的断句是正确的切入点,只会让两人们争执更严重。本来是想随便聊个天,却弄得一肚子火,非常憋屈。
如果夫妻间经常出现这种情况,那两人的心情还能好到哪里去?久而久之,就只能日久生厌,看到对方就不舒服。
这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时间久了,难免会让一段关系走到不可挽回的地步?那――
首先要做到不纠缠。
一个人有时不想说或坚持自己的看法,你想要TA改变,只会引起TA的抵触情绪,更加不愿配合你。这就导致TA开始的自动模式进入后来的警戒模式,你还试图通过*问、加强压力让TA配合你,那怎么可能?!
与其这样相互消耗精力,增加愤怒,还不如就此打住,自己去关注其它事,转移注意力,消除心中不快。
其次就是要做到,别人打算刨根问底时不回避。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从闲聊而到对一个问题或事件感兴趣时,如果你不能给TA一个明确的说法,TA是不会甘心的。
但是当我们处在被追问者的角色时,却会非常反感对方这种行为。最明智的办法是直面问题,给TA一个最简短明确的答复,像一帖膏药一样封住对方的嘴,让TA停止追问下去。
结束一段谈话的最好方式不是沉默,也不是回避,而是让这段话谈无可谈。你已经用简短直捷的语言,回答了对方的疑问,就算对方不太满意,TA也知道该适可而止了。
亲密关系确实是不好把握的,我们亲如一个人,却又都是独立的彼此。太过亲密,模糊彼此的界限,就容易让我们有种陷入泥塘有劲使不出的感觉;太过生疏,又失去了彼此相立依靠的意义。
然而,只要我们了解世界(用沟通的方式)、了解自我(用自我觉察的方式),我们就能在适当的时候,审查自己行为的得当,避免掉入到自动模式中不自知,就能做出正确的反应。
但愿现世安好,我们都能快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