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7: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6:21
匣内青锋磨砺久,连舟航海斩妖魑。
笑看风浪迷天地,静拨盘针定夏夷。
渊隐虬龙惊阵跃,汉飞牛斗避锋移。
捷书驰报承明主,沧海而今波不澌。
这首气势磅礴,号称要手持青锋驾舟斩尽海上妖魔的作者,正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人公,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
他和戚继光同样身处明代嘉靖年间,同样为抗倭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世人将二者并称为"俞龙戚虎"。
清代张廷玉曾经评价俞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而正是这位世宗朝的老成宿将却在四百多年的时间中被有意无意的忽略,如今我们不妨掀开历史的薄纱,来探寻这位将军同样包含传奇的一生。
文武全才,三好学生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泉州晋江人,生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根据李杜在《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功行纪》的记载,俞家祖先为俞敏,祖籍凤阳,曾随从朱元璋征战天下四十余年,立下战功后受封百户,不过后来俞家家道中落,以至于本家绝后,而作为俞氏旁系的俞原瓒(即俞大猷之父)散尽家资终于承袭了百户官位,回归行伍。
俞大猷自幼聪慧,常说自己志在"转乾坤,昭日月",到了该入学的年纪全赖其母杨氏支持日夜"诵读不辍"。十岁时随家迁居泉州,拜名师王宣学习《易经》得到了当时理学大家蔡清的真传。年方十五岁考得了秀才功名。不过俞大猷的科举之路似乎就此终结,直到父亲去世也未能考上举人,迫于生计只得承袭百户之职。
不过此路不通自有他路,俞大猷从此便弃文习武。开始学习骑射"指能知簇,辄命中",后又师从当时的著名武术家李良钦学习剑法,从此武力值飙升,在对战演练中*李良钦称赞俞大猷剑术精进神速,可谓天下无敌。
一日俞大猷正在练习剑术,被师叔虚舟先生赵建郁(赵建郁师从蔡清,与王宣为同门)碰到,赵建郁笑道:你只知敌一人之法而不知敌万人之法。于是俞大猷"退而思,思而学,学而又思,思而又学"终于在《易经》中悟得兵法要旨。
可是否能够成为"万人敌"还需要实践去探索,机会很快就来了。
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俞大猷参加福建省武举乡试,俞大猷"操弓挟策",受到时任主考官的太仆寺少卿李邦直的赞赏,见俞大猷家中贫寒便馈赠财物,又留下手书勉励。次年俞大猷参加会试,凭借着策论《安国全军之道》中详细论述了为将者的修身治兵之法,展露了渐趋成型的军事思想,从而一举拿下了进士科第五名的好成绩,官职也从百户升为千户。
俞大猷所受的千户所为金门,金门之地民风彪悍,打官司更是家常便饭,是明代官场上出了名的难以治理的偏僻之地。俞大猷到此任职后,根据当地风俗与乡民立下规范以约束民众,同时乡里大事与百姓共商共议,"民有讼者,虚心听之"使得百姓"各得其平"。
之后,福建沿海出现了饥荒,饿殍遍野,满目疮痍,俞大猷身为地方千户,自然受命前往同安县赈灾。按照大明的赈灾程序,灾民需要赶到自己所属县城领取救济,但灾荒已发,万一路上有个闪失便会饿死半道,如此饥民伤亡更大。
于是俞大猷下令乡民不用前往县城,自己亲自下乡安排灾民领取赈济,让百姓足不出乡里便可活命,又推行以工代赈,让百姓自食其力的同时完成了众多基础设施建设,为灾后重建打下了基础。最终俞大猷辖地活者过万。
俞大猷镇守金门五年,期间在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曾向兵部尚书毛伯温建言征讨安南之策,建议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一面令重兵在边境集结形成威慑,一面遣使游说,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如今我们并不知道毛伯温当时是否接受了俞大猷的建议,但嘉靖十六年征讨安南之战的结果正是如俞大猷所料一般,朝廷遣使问罪纳降。
俞大猷在金门任职期间,倭寇之乱尚不严重,福建一地的倭寇不过数百,但是出身行伍又就在海防的他敏感的认为倭寇迟早是东南边防的重要问题,他向长官佥都御史陈伍山写了《上佥宪伍山陈公条陈用兵二弊二便书》认为东南倭患是长期失察而导致的积弊,如不及时整治迟早成为东南大祸。
他认为直接导致倭寇之乱迟迟不能尽灭的主要原因是"上不能用将,将不能用兵",兵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措施。可惜陈伍山认为其乃武人出身,不识时务,焉敢谈论军国大事,于是将其杖责并夺职察看。后来倭乱愈演愈烈,俞大猷所说果然应验。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适逢蒙古俺答部入寇山西,朝廷下诏选拔全国有将帅之才的人,附件巡按御史徐宗鲁向朝廷推荐俞大猷熟知九边形势,贯通古今兵法,且是忠孝之人,"大用之当见大效果,小用之当见小效"。
于是俞大猷赴京待命,两次向宣大总督上书建言。也可能是当初征讨安南之时的建议信让兵部尚书毛伯温对他记忆犹新,且两人还恰好是同乡,俞大猷在京期间备受礼遇。但俞大猷并未赶赴北方对抗蒙古,而是在毛伯温推荐下赴任福建武平担任汀漳守备,即福建汀州、漳州二州的最高军事长官。
到任后,俞大猷简拔士卒,训练行伍,以自己所习得的剑法为基础为军队练习技艺的蓝本,不久便大破长期盘踞在此的海盗,使得倭寇不敢犯境,同时约束军队,让之前"泉漳之兵皆贼也"的军队形象大为改观,组织了一支具有严明纪律的部队,这也是俞家军的成军之始。
之后直到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俞大猷先后调任广东都指挥佥事、右参将在此期间俞大猷巡视海防,著书绘图,其军事理念和军事思想也开始逐渐成熟。
从嘉靖中后期开始,东南海防局势逐渐恶化,倭寇横行沿海乡里,无恶不作。倭寇成分也十分复杂,起初倭寇多以日本人为主,之后日本人仅占倭寇成分的十分之二三,且海盗集团多是以汉人为主导如臭名昭著的王直便是一例,这其中既有想要突破海禁*去发一笔横财的想法也有背后日本大名的支持。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3年),俞大猷迁为浙江参将,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抗倭事业。赴任之初他便向上司佥都御史王忬建议加强水军力量,将原先吃水浅体积小的小船更换为体积大防御高的大船,同时在沿海地区就地招募熟悉水性的士兵整编水军。其次他反对王忬招降王直的想法,认为对于王直集团应该不遗余力的铲除,并亲自率水军出战"斩获无虑数万",东南沿海的局势得到暂时稳定。
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南京兵部尚书张经调任浙直总督,俞大猷升任南直隶副总兵再次镇守金门。
这时倭患再起,倭寇接连破上海、崇德、嘉善等地,多为知县被杀,诸将分头迎击倭寇。此时张经认为东南兵承平日久,便调西南狼兵土兵参战。恰逢严嵩的亲信时任工部右侍郎的赵文华审查江南军情,看到狼兵方到便催促张经出战,但张经以军队尚未集结为由拒绝出战,待军队集结完毕分兵征讨,歼敌三千余人,史称"王江泾大捷"。
但由于张经抗命,使得严嵩一怒之下将战功据为己有,又将张经*处死,而身处抗倭一线的俞大猷也受到牵连被免官。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胡宗宪开始负责东南防务,俞大猷受到朝廷大臣的推荐再次上任担任浙直总兵。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进犯小姑渡、柯梅等地,俞大猷命令参将戚继光、张四维等率军杀败倭寇,但由于上级要求追击倭寇不可越界,于是仅派小股部队继续追击,而胡宗宪当时正遭到*,便将追击倭寇不力的责任推给了俞大猷,因此俞大猷被再次夺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