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7:2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2:43
普通含氯消毒剂不可以用于消毒内镜,但是200ppm浓度的次氯酸消毒液可以;内镜属于精密仪器,戊二醛作用原理是与菌体蛋白质反应,使之灭活,利于保护内镜。
关于内镜消毒灭菌的管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内镜中心在工作过程中都遇到了非常多的困惑,在2019年全国感控与耐药感染大会上,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消毒和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张流波教授从九个方面详细解答关于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及内镜消毒中的消毒剂选择方面的疑难问题,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指明了方向。
扩展资料:
内镜灭菌的理想与现实:
原则:高度风险器械灭菌,中度风险器械高水平消毒。治疗内镜需达到灭菌水平、检查内镜达到高水平消毒。
实际情况:治疗与检查无法区分,检查过程常伴有治疗。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在不同医院做法不同,如治疗内镜每次灭菌、定期灭菌、二次高水平消毒、只有一次高水平消毒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内镜消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2:44
含氯消毒剂不能用于内镜消毒
内镜作为一种侵入人体腔内的仪器,因其材料特殊,构造精细,许多部件不耐高温、高压、怕腐蚀,只能采用低温消毒或消毒剂浸泡。
内镜镜体设计复杂,存在许多管腔、窦道、不易清洗消毒,内镜孔道容易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清洗和消毒不到位引起的,生物膜在潮湿的物体表面附着,包括水管,通气管和医疗器械(包括导尿管、人工心脏瓣膜、起搏器)的表面和官腔。
被生物膜所覆盖的正常生长繁殖的细菌,它们能逃脱高水平的消毒和灭菌。一项研究检测66条内镜的活组织检查通道,其中36个(54.6%)发现生物膜,有些通道里有三处生物膜的形成,有些通道里甚至有大片的生物膜形成。
扩展资料:
生物膜的去除有几个要点:
迅速清洗+高水平消毒/灭菌+合适的干燥,使得内镜无机会形成生物膜
现有的报道中由内镜造成的感染传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预清洗不及时,床旁清洗不做或者不到位。
措施:内镜从患者体内取出后,应立即用含有清洗液的湿巾或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擦拭用品应严格一次性使用。
2、手工清洗不到位,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够。
措施:将内镜完全侵泡在清洗液中,刷洗软式内镜时,应该两头都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清洗液没清洗1条内镜后更换。
3、消毒或灭菌剂浓度不合格,作用时间不够。
措施:严格按照使用的消毒/灭菌剂的浓度配置,并及时监测浓度,并记录消毒时间。
4、用水龙头的水进行终末漂洗。
措施:终末漂洗水应为无菌水或经孔径≤0.2μm的滤膜产生的过滤水,以避免二次污染。
5、不充分干燥。
措施:使用后应用乙醇或异丙醇和压力气*进行彻底干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