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1 22:2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13:39
古代靠十几个人管理一个县,那就是一个笑话!
根据历史记载不完全统计,自隋朝以来的的县有如下数量(大约数,不能完全确定):
隋代:1253个县;
唐朝:1573个县;
宋朝:1234个县;
元朝:1324个县;
明朝:1427个县;
清朝:1549个县;
新中国:1323个县,967个市辖区,387个县级市,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特区、1个林区,合计县级行政区域2848个。
现在的县级行政区大约是清朝的1.84倍。清朝的县的面积平均大于现在的县,人口少于现在的县,人口从几万到几十不等。依靠十几个人管理一个县那是不可能的任务。
朝代太多,我们以清代为例看一看负责管理一个县的管理人员到底有多少。(七品芝麻县官形象图,他们手底下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不可小觑)
清朝县的*和其他管理人员的配置:
清朝一个县负责管理的*人员从几百人到小几千人不等,主要看本县的面积、人口、赋税收缴等多方面来考虑的,小的县一般配置几百人,大的县上千人。
清朝县级地方上*管理人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品级的*,另外还有一大批没有品级的附属*。
一、清朝县有品级的*配置。
*:1人,品级6-7品,京城县的*一般是六品官,地方上一般是七品;
县丞:1人,品级正八品,相当于副*级别,协助*工作,*不在,履行*的职权;
主簿:1人,品级九品,*员和秘书长的职责;
县尉:1人,相当于现在的武装*兼任**;
教谕:1人,相当于教育*兼任教师。
这些*归**管理,是进入*名册的,一般在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这就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只有十几个人在管理一个县,如果一个大县需要收税,跑死这些人也收不上来的,何来十几个人管理一个县!(清朝康熙帝时期赋税票据,康熙皇帝说“永不加赋”也没有执行到位)
二、从属*(无品级*)配置。
我们通常所说的衙役是那些人呐?他们属于地方*体系,没有品级,是办事人员。这些办事人员包含皂班、快班、壮班、禁卒、门子、仵作、稳婆等,统称为衙役。这些人负责守护衙门、站列大堂、行刑、抓捕、查处赃物、征税、解送囚犯、看守牢房等等。他们享有清王朝给与的待遇,但是薪资低微,经常靠鱼肉老百姓来获得额外收益。
这一部分无品级*配置的名额是由省级衙门批准的,省级衙门会根据每个县的情况配置不同的名额,少的有大几十个名额,多的上千个名额,和征收赋税等问题挂钩的。
1、湖南茶陵县、衡阳县衙役定额99人。(《湖南赋役全书》记载)
2、浙江仁和县和钱塘县衙役达一千五六百人。(《清实录仁宗》记载)
第一条记载是属于中等一般县配置的附属衙役,很多县是这个标准,99人不超过一百人,加上有品级的*有100人以上。嘉庆皇帝(清仁宗)实录中所说的是经济、人口大县,浙江仁和县和钱塘县的总体*管理者达到1500-1600人。
如此看来,清朝一个县的管理者最少在100人以上了,大的达到了1600人。其实还不止这些人员的!(清朝*和衙役照,衙役是无品级*,数量远超有品级*)
三、清朝县级临时半官方人员。
根据清朝的一些史*载,这些无品级的正式人员一般身边都有3-4个半正式的人员跟在身边,辅助他们执行公务。这并非无的放矢,根据清朝人编著的《牧人令》记载,正式编制的人员旁边是有几个辅助帮手的。
由此看来,清朝一个一般县的管理者有200-300人不等是准确的,这些人帮助收取赋税、办案等。(清朝同治年间的十家总牌图,十户人家的姓名和保长罗列其上,实行连坐制度)
四,地方上的保长和甲长们。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实行保甲法,到清朝和*时期,这种做法已经非常普及,而且变化也有不少。
清朝的保长类似于现在的村长或者村主任,负责一个村的事务,协助官方收取赋税、劳役等事务;甲长则类似于现在的乡镇长,也是协助官方工作的。这些人没有什么薪酬待遇,但是官府会在赋税、劳役等方面予以倾斜,使得他们为官府办事。
保长和甲长们是没有官方地位的,属于地方基层的管理设置。
明清时期的县级地方管理模式大同小异,变化不大,小的县配置有200-300人,大的县有1000-2000人不等,大的县如果在紧急征收赋税时有可能达到大几千人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基本沿用这种县级管理模式,十几个人管理一个县只是说有品级的*有这么多,真让十几个人管理一个县,王朝早就灭亡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13:39
因为古代的人比较少,古代的一个县的人口大概是现在一个县人口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因为人口比较少,所以需要的*比较少。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13:40
因为都是手无寸铁的百姓,严酷的刑法让人望而生畏,古代县的人口较为稀少。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13:40
因为当时的一个县的人口与有效面积是远远不能与现在对比的,所以导致一个县的政务是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