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电力待遇怎么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23:18
凯迪电力董事长陈义龙将该企业筹建的生物质发电项目称为“一种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发展模式”,称其基本选择有充足农业废弃物供应的经济开发区或产业工业园。一方面燃料供应有保障,另一方面,发电项目能以热、电、冷三联供的方式供应园区其他企业,与国内同类项目单一供电模式相比,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要高8-9个百分点。并称目前该公司正在建设全球第一条利用秸秆和碳薪林为原料的生物质大型气化液化商业化装置,预计2010年投入商业化运行。
另外,凯迪电力董秘陈玲也向《能源》杂志记者表示,此次募集资金投向的7个项目以及凯迪控股承诺划拨给凯迪电力的102个项目均为以秸秆和稻壳为主要燃料的生物质发电厂。并称为突破燃料瓶颈的制约,公司尝试以能源林基地为中心的“一体化”发展,提出由能源林基地、生物质热电厂、生物质燃油燃气厂、有机肥料厂和有机农林基地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体。此类项目虽刚刚开始运营,未产生利润。但对于这一新的主营业务未来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她充满信心。
而长城证券分析师陈霖对凯迪电力的信心似乎更大,甚至总结出了凯迪电力的“低碳及循环经济+创新的经营模式+高技术壁垒”发展模式。
陈霖认为,凯迪电力在 2004年就已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行之有效的生物质发电商业模式。与传统试点生物质能电厂项目相比,凯迪生物质发电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因为公司拥有较强的技术壁垒,采用全球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而使用该技术达到超高压等级的企业全球仅有三家,因此凯迪电力是当之无愧的国内生物质发电的领跑者。
而《能源》杂志记者就此进行深入了解,并咨询多位新能源行业专家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新主业*
针对凯迪电力最具“威慑效应”的“高技术壁垒”,清华大学核研究院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十中告诉《能源》杂志记者,生物质发电领域目前并不存在什么专利技术门槛,所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以及全球仅有三家企业达到超高压等级的说法他也难以认同。同时,他认为新能源领域的公司不断炒作概念的作法也值得商榷。
而最严重的质疑则来自同行们。一位从事生物质发电多年的资深人士向《能源》杂志记者指出,目前最主要的生物质发电方式包括:垃圾发电、秸秆发电以及污泥发电,其中垃圾发电和秸秆发电技术比较成熟,而技术最为成熟且已有能力实现盈利的是垃圾发电。
但即使如此,目前全国垃圾发电厂的数量(包括垃圾衍生品发电,即:不用垃圾直燃发电,而是先产生沼气后利用沼气发电),也仅有200家左右,而秸秆发电厂只会更少,像凯迪控股那样一次划拨100多座的事情缺少依据。
而事实上,所有生物质能发电厂获利能力都不强,都还没能发展出有效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如果凯迪电力仅仅依靠生物质发电来作为其主营业务支撑整个公司的话,的确很难想象。
另据上述接近凯迪控股的人士透露,所有秸秆发电厂都存在一个秸秆原料涨价的问题。由于秸秆都在农私人的手中,平时无人收购也就丢弃或处理掉。但当厂家开始集中向农收购时,农会马上意识到这些原先的农业废料的价值,于是就会产生集体涨价现象,使得发电厂的上游原料价格无法控制,而这些都是凯迪电力原来根本没有想到的。
因此,其生物质电厂最终入炉的秸秆价格将会达到300到400元每吨,这对于发电厂来说已经完全没有利润可言。因为每斤秸秆的收购价格只要超过200元,则发电厂都会亏本。尽管国家对于发电的上网电价会有所补贴,但这一补贴也远无法弥补燃料成本造成的亏损。所以即使是目前技术及商业模式最为成熟的垃圾发电,当燃料垃圾的价格超过100元每吨时,也会导致亏本。
而当凯迪电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以能源林基地为中心的“一体化”模式后,上述资深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式不但无法降低项目成本,反而会大大增加成本。而且不只是短期内会增加,从长期来看,几乎很难获得收益。
在这种“一体化”模式中,通过林地流转获得能源林基地是核心,但土地的获取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公司需要为此支付一笔昂贵的地皮费,但这还仅仅是开始。要造林,除首先解决了土地问题后,还要承担随之而来的栽苗费用、施肥费用、使用时的砍伐费用以及日常维护的人工费用等一系列费用,每项支出均不可或缺。如此一来,不需要严格的成本测算都会知道是亏本无疑。
凯迪电力在公告中如此宣称:国能、中能等国有大型能源公司在生物质发电领域已经获得盈利,且自己也是参照同一模式发展。对此,中电投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专家意味深长地说:“在新能源领域这样宣传也是好的,但你也知道,大家都不喜欢严格的成本测算……”
前资深员工分析武汉凯迪近期“大动作”的缘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b0f98b0100ehia.html
各位同仁:
我是凯迪老员工,已经离开凯迪了,至于各位同仁描述的凯迪的事情我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1、凯迪目前的做法是迫不得已,是市场所迫。凯迪目前经营遇到了一些困难,目前只有凯迪蓝光电厂每年有1000万左右的利润和3000万左右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此数字可能偏大)可以作为凯迪的现金流的收入,环保、东湖高新、义马电厂3个公司能自保就不错了,洋河煤业目前有利润,但老板承诺5年不分红(还有2年,况且有唐总在,肯定不会有一分钱回来),目前难以有钱回。工程、运营、各生物质电厂、凯迪电力、研究院、中盈长江、控股等公司均是花钱的公司,没有一分钱收入;无钱进,大笔花钱很难维持。
2、凯迪环保脱硫红火了一段事件,所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到生物质电厂和林业上,目前已经没钱了。
3、基于上述情况凯迪的经营层很着急,对外银行贷款很难,只有对内挖潜,对内当然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可能很有效,但才能需要付出接近1000万的支出,不愿意,于是就出台了要求学生等去生物质电厂实习培训、正式员工待岗发800元工资的*(2天不上班就开除);实为迫不得已,希望各位能狗理解。
4、目前生物质电厂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燃料难以收集,且价格太高,因凯迪向国外基金承诺燃料的价格在160元/吨,后来改为200元/吨,但事实是300元/吨也难以收到,且量受很多因素制约,在此问题上凯迪很多领导有思想上的误区,是认为一个县的燃料可以支撑一个电厂,而实际为5个县的燃料才能支撑一个电厂;以为有能源林基地就可以解决燃料问题也是大错特错,能源的种植成本每亩在600元左右,可以管5年,每年120元,可以收集2吨,每吨每年60元,拿地成本每亩30元,管护成本每亩100元,能源林,在收割以前的成本每吨在125元/吨,折算成干燃料,每吨超过200元/吨,收割运输到成本每吨在200元/吨,到场成本最低350元/吨,根本无法满足基金要求的200元/吨,所以生物质电厂如果不采用国家推行的市场化道路,很难实现赚钱的目标。
5、凯迪设计的生物质电厂锅炉是按照稻壳来设计的,从凯圣和宿迁(目前只有这2个在调试或发电)来看,锅炉不能烧稻壳,可以烧木片,完全偏离了当时的实际意愿。不管是稻壳和木片,均不是废弃物,价格均偏高。
6、凯迪所说的产业工人是典型的愚民*,无法推行,与国家提倡的燃料产业化的思路背道而驰;继续推行也很艰难。
7、原来凯迪招聘且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的燃料人员目前基本上离开了凯迪,剩下的小部分人不能再在燃料问题上说话,燃料收集模式没有定论,燃料收购体系已经破坏,新的体系没有建立,目前是一个真空期。
8、俗话说,胳膊拗不过大腿,我劝解大家不要说那些没有用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单位永远有饭吃,而是一辈子走到那里都有饭吃,此处不能有很好的发展,换个地方不是一样能混出个人样来,各位弟弟妹妹,我相信你们的能力,天无绝人之路,退一步海阔天空。
9、过多的讨论凯迪的做法不对没有意思,还不如重新再来。凯迪是有问题,但*会让他挂掉吗,银行会让他倒掉吗?不会,但凯迪那年会东山再起,我不知道,也许明年,也许10年,也许1000年。大家愿意和凯迪一起赌就赌吧,但凯迪不愿意和你一起奔向明天,你为什么还要死缠烂打呢?
就说怎么多,望各位同仁多多思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23:18
凯迪电力董事长陈义龙将该企业筹建的生物质发电项目称为“一种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发展模式”,称其基本选择有充足农业废弃物供应的经济开发区或产业工业园。一方面燃料供应有保障,另一方面,发电项目能以热、电、冷三联供的方式供应园区其他企业,与国内同类项目单一供电模式相比,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要高8-9个百分点。并称目前该公司正在建设全球第一条利用秸秆和碳薪林为原料的生物质大型气化液化商业化装置,预计2010年投入商业化运行。
另外,凯迪电力董秘陈玲也向《能源》杂志记者表示,此次募集资金投向的7个项目以及凯迪控股承诺划拨给凯迪电力的102个项目均为以秸秆和稻壳为主要燃料的生物质发电厂。并称为突破燃料瓶颈的制约,公司尝试以能源林基地为中心的“一体化”发展,提出由能源林基地、生物质热电厂、生物质燃油燃气厂、有机肥料厂和有机农林基地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体。此类项目虽刚刚开始运营,未产生利润。但对于这一新的主营业务未来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她充满信心。
而长城证券分析师陈霖对凯迪电力的信心似乎更大,甚至总结出了凯迪电力的“低碳及循环经济+创新的经营模式+高技术壁垒”发展模式。
陈霖认为,凯迪电力在 2004年就已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行之有效的生物质发电商业模式。与传统试点生物质能电厂项目相比,凯迪生物质发电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因为公司拥有较强的技术壁垒,采用全球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而使用该技术达到超高压等级的企业全球仅有三家,因此凯迪电力是当之无愧的国内生物质发电的领跑者。
而《能源》杂志记者就此进行深入了解,并咨询多位新能源行业专家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新主业*
针对凯迪电力最具“威慑效应”的“高技术壁垒”,清华大学核研究院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十中告诉《能源》杂志记者,生物质发电领域目前并不存在什么专利技术门槛,所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以及全球仅有三家企业达到超高压等级的说法他也难以认同。同时,他认为新能源领域的公司不断炒作概念的作法也值得商榷。
而最严重的质疑则来自同行们。一位从事生物质发电多年的资深人士向《能源》杂志记者指出,目前最主要的生物质发电方式包括:垃圾发电、秸秆发电以及污泥发电,其中垃圾发电和秸秆发电技术比较成熟,而技术最为成熟且已有能力实现盈利的是垃圾发电。
但即使如此,目前全国垃圾发电厂的数量(包括垃圾衍生品发电,即:不用垃圾直燃发电,而是先产生沼气后利用沼气发电),也仅有200家左右,而秸秆发电厂只会更少,像凯迪控股那样一次划拨100多座的事情缺少依据。
而事实上,所有生物质能发电厂获利能力都不强,都还没能发展出有效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如果凯迪电力仅仅依靠生物质发电来作为其主营业务支撑整个公司的话,的确很难想象。
另据上述接近凯迪控股的人士透露,所有秸秆发电厂都存在一个秸秆原料涨价的问题。由于秸秆都在农私人的手中,平时无人收购也就丢弃或处理掉。但当厂家开始集中向农收购时,农会马上意识到这些原先的农业废料的价值,于是就会产生集体涨价现象,使得发电厂的上游原料价格无法控制,而这些都是凯迪电力原来根本没有想到的。
因此,其生物质电厂最终入炉的秸秆价格将会达到300到400元每吨,这对于发电厂来说已经完全没有利润可言。因为每斤秸秆的收购价格只要超过200元,则发电厂都会亏本。尽管国家对于发电的上网电价会有所补贴,但这一补贴也远无法弥补燃料成本造成的亏损。所以即使是目前技术及商业模式最为成熟的垃圾发电,当燃料垃圾的价格超过100元每吨时,也会导致亏本。
而当凯迪电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以能源林基地为中心的“一体化”模式后,上述资深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式不但无法降低项目成本,反而会大大增加成本。而且不只是短期内会增加,从长期来看,几乎很难获得收益。
在这种“一体化”模式中,通过林地流转获得能源林基地是核心,但土地的获取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公司需要为此支付一笔昂贵的地皮费,但这还仅仅是开始。要造林,除首先解决了土地问题后,还要承担随之而来的栽苗费用、施肥费用、使用时的砍伐费用以及日常维护的人工费用等一系列费用,每项支出均不可或缺。如此一来,不需要严格的成本测算都会知道是亏本无疑。
凯迪电力在公告中如此宣称:国能、中能等国有大型能源公司在生物质发电领域已经获得盈利,且自己也是参照同一模式发展。对此,中电投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专家意味深长地说:“在新能源领域这样宣传也是好的,但你也知道,大家都不喜欢严格的成本测算……”
前资深员工分析武汉凯迪近期“大动作”的缘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b0f98b0100ehia.html
各位同仁:
我是凯迪老员工,已经离开凯迪了,至于各位同仁描述的凯迪的事情我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1、凯迪目前的做法是迫不得已,是市场所迫。凯迪目前经营遇到了一些困难,目前只有凯迪蓝光电厂每年有1000万左右的利润和3000万左右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此数字可能偏大)可以作为凯迪的现金流的收入,环保、东湖高新、义马电厂3个公司能自保就不错了,洋河煤业目前有利润,但老板承诺5年不分红(还有2年,况且有唐总在,肯定不会有一分钱回来),目前难以有钱回。工程、运营、各生物质电厂、凯迪电力、研究院、中盈长江、控股等公司均是花钱的公司,没有一分钱收入;无钱进,大笔花钱很难维持。
2、凯迪环保脱硫红火了一段事件,所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到生物质电厂和林业上,目前已经没钱了。
3、基于上述情况凯迪的经营层很着急,对外银行贷款很难,只有对内挖潜,对内当然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可能很有效,但才能需要付出接近1000万的支出,不愿意,于是就出台了要求学生等去生物质电厂实习培训、正式员工待岗发800元工资的*(2天不上班就开除);实为迫不得已,希望各位能狗理解。
4、目前生物质电厂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燃料难以收集,且价格太高,因凯迪向国外基金承诺燃料的价格在160元/吨,后来改为200元/吨,但事实是300元/吨也难以收到,且量受很多因素制约,在此问题上凯迪很多领导有思想上的误区,是认为一个县的燃料可以支撑一个电厂,而实际为5个县的燃料才能支撑一个电厂;以为有能源林基地就可以解决燃料问题也是大错特错,能源的种植成本每亩在600元左右,可以管5年,每年120元,可以收集2吨,每吨每年60元,拿地成本每亩30元,管护成本每亩100元,能源林,在收割以前的成本每吨在125元/吨,折算成干燃料,每吨超过200元/吨,收割运输到成本每吨在200元/吨,到场成本最低350元/吨,根本无法满足基金要求的200元/吨,所以生物质电厂如果不采用国家推行的市场化道路,很难实现赚钱的目标。
5、凯迪设计的生物质电厂锅炉是按照稻壳来设计的,从凯圣和宿迁(目前只有这2个在调试或发电)来看,锅炉不能烧稻壳,可以烧木片,完全偏离了当时的实际意愿。不管是稻壳和木片,均不是废弃物,价格均偏高。
6、凯迪所说的产业工人是典型的愚民*,无法推行,与国家提倡的燃料产业化的思路背道而驰;继续推行也很艰难。
7、原来凯迪招聘且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的燃料人员目前基本上离开了凯迪,剩下的小部分人不能再在燃料问题上说话,燃料收集模式没有定论,燃料收购体系已经破坏,新的体系没有建立,目前是一个真空期。
8、俗话说,胳膊拗不过大腿,我劝解大家不要说那些没有用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单位永远有饭吃,而是一辈子走到那里都有饭吃,此处不能有很好的发展,换个地方不是一样能混出个人样来,各位弟弟妹妹,我相信你们的能力,天无绝人之路,退一步海阔天空。
9、过多的讨论凯迪的做法不对没有意思,还不如重新再来。凯迪是有问题,但*会让他挂掉吗,银行会让他倒掉吗?不会,但凯迪那年会东山再起,我不知道,也许明年,也许10年,也许1000年。大家愿意和凯迪一起赌就赌吧,但凯迪不愿意和你一起奔向明天,你为什么还要死缠烂打呢?
就说怎么多,望各位同仁多多思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23:18
凯迪电力董事长陈义龙将该企业筹建的生物质发电项目称为“一种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发展模式”,称其基本选择有充足农业废弃物供应的经济开发区或产业工业园。一方面燃料供应有保障,另一方面,发电项目能以热、电、冷三联供的方式供应园区其他企业,与国内同类项目单一供电模式相比,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要高8-9个百分点。并称目前该公司正在建设全球第一条利用秸秆和碳薪林为原料的生物质大型气化液化商业化装置,预计2010年投入商业化运行。
另外,凯迪电力董秘陈玲也向《能源》杂志记者表示,此次募集资金投向的7个项目以及凯迪控股承诺划拨给凯迪电力的102个项目均为以秸秆和稻壳为主要燃料的生物质发电厂。并称为突破燃料瓶颈的制约,公司尝试以能源林基地为中心的“一体化”发展,提出由能源林基地、生物质热电厂、生物质燃油燃气厂、有机肥料厂和有机农林基地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体。此类项目虽刚刚开始运营,未产生利润。但对于这一新的主营业务未来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她充满信心。
而长城证券分析师陈霖对凯迪电力的信心似乎更大,甚至总结出了凯迪电力的“低碳及循环经济+创新的经营模式+高技术壁垒”发展模式。
陈霖认为,凯迪电力在 2004年就已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行之有效的生物质发电商业模式。与传统试点生物质能电厂项目相比,凯迪生物质发电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因为公司拥有较强的技术壁垒,采用全球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而使用该技术达到超高压等级的企业全球仅有三家,因此凯迪电力是当之无愧的国内生物质发电的领跑者。
而《能源》杂志记者就此进行深入了解,并咨询多位新能源行业专家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新主业*
针对凯迪电力最具“威慑效应”的“高技术壁垒”,清华大学核研究院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十中告诉《能源》杂志记者,生物质发电领域目前并不存在什么专利技术门槛,所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以及全球仅有三家企业达到超高压等级的说法他也难以认同。同时,他认为新能源领域的公司不断炒作概念的作法也值得商榷。
而最严重的质疑则来自同行们。一位从事生物质发电多年的资深人士向《能源》杂志记者指出,目前最主要的生物质发电方式包括:垃圾发电、秸秆发电以及污泥发电,其中垃圾发电和秸秆发电技术比较成熟,而技术最为成熟且已有能力实现盈利的是垃圾发电。
但即使如此,目前全国垃圾发电厂的数量(包括垃圾衍生品发电,即:不用垃圾直燃发电,而是先产生沼气后利用沼气发电),也仅有200家左右,而秸秆发电厂只会更少,像凯迪控股那样一次划拨100多座的事情缺少依据。
而事实上,所有生物质能发电厂获利能力都不强,都还没能发展出有效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如果凯迪电力仅仅依靠生物质发电来作为其主营业务支撑整个公司的话,的确很难想象。
另据上述接近凯迪控股的人士透露,所有秸秆发电厂都存在一个秸秆原料涨价的问题。由于秸秆都在农私人的手中,平时无人收购也就丢弃或处理掉。但当厂家开始集中向农收购时,农会马上意识到这些原先的农业废料的价值,于是就会产生集体涨价现象,使得发电厂的上游原料价格无法控制,而这些都是凯迪电力原来根本没有想到的。
因此,其生物质电厂最终入炉的秸秆价格将会达到300到400元每吨,这对于发电厂来说已经完全没有利润可言。因为每斤秸秆的收购价格只要超过200元,则发电厂都会亏本。尽管国家对于发电的上网电价会有所补贴,但这一补贴也远无法弥补燃料成本造成的亏损。所以即使是目前技术及商业模式最为成熟的垃圾发电,当燃料垃圾的价格超过100元每吨时,也会导致亏本。
而当凯迪电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以能源林基地为中心的“一体化”模式后,上述资深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式不但无法降低项目成本,反而会大大增加成本。而且不只是短期内会增加,从长期来看,几乎很难获得收益。
在这种“一体化”模式中,通过林地流转获得能源林基地是核心,但土地的获取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公司需要为此支付一笔昂贵的地皮费,但这还仅仅是开始。要造林,除首先解决了土地问题后,还要承担随之而来的栽苗费用、施肥费用、使用时的砍伐费用以及日常维护的人工费用等一系列费用,每项支出均不可或缺。如此一来,不需要严格的成本测算都会知道是亏本无疑。
凯迪电力在公告中如此宣称:国能、中能等国有大型能源公司在生物质发电领域已经获得盈利,且自己也是参照同一模式发展。对此,中电投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专家意味深长地说:“在新能源领域这样宣传也是好的,但你也知道,大家都不喜欢严格的成本测算……”
前资深员工分析武汉凯迪近期“大动作”的缘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b0f98b0100ehia.html
各位同仁:
我是凯迪老员工,已经离开凯迪了,至于各位同仁描述的凯迪的事情我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1、凯迪目前的做法是迫不得已,是市场所迫。凯迪目前经营遇到了一些困难,目前只有凯迪蓝光电厂每年有1000万左右的利润和3000万左右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此数字可能偏大)可以作为凯迪的现金流的收入,环保、东湖高新、义马电厂3个公司能自保就不错了,洋河煤业目前有利润,但老板承诺5年不分红(还有2年,况且有唐总在,肯定不会有一分钱回来),目前难以有钱回。工程、运营、各生物质电厂、凯迪电力、研究院、中盈长江、控股等公司均是花钱的公司,没有一分钱收入;无钱进,大笔花钱很难维持。
2、凯迪环保脱硫红火了一段事件,所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到生物质电厂和林业上,目前已经没钱了。
3、基于上述情况凯迪的经营层很着急,对外银行贷款很难,只有对内挖潜,对内当然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可能很有效,但才能需要付出接近1000万的支出,不愿意,于是就出台了要求学生等去生物质电厂实习培训、正式员工待岗发800元工资的*(2天不上班就开除);实为迫不得已,希望各位能狗理解。
4、目前生物质电厂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燃料难以收集,且价格太高,因凯迪向国外基金承诺燃料的价格在160元/吨,后来改为200元/吨,但事实是300元/吨也难以收到,且量受很多因素制约,在此问题上凯迪很多领导有思想上的误区,是认为一个县的燃料可以支撑一个电厂,而实际为5个县的燃料才能支撑一个电厂;以为有能源林基地就可以解决燃料问题也是大错特错,能源的种植成本每亩在600元左右,可以管5年,每年120元,可以收集2吨,每吨每年60元,拿地成本每亩30元,管护成本每亩100元,能源林,在收割以前的成本每吨在125元/吨,折算成干燃料,每吨超过200元/吨,收割运输到成本每吨在200元/吨,到场成本最低350元/吨,根本无法满足基金要求的200元/吨,所以生物质电厂如果不采用国家推行的市场化道路,很难实现赚钱的目标。
5、凯迪设计的生物质电厂锅炉是按照稻壳来设计的,从凯圣和宿迁(目前只有这2个在调试或发电)来看,锅炉不能烧稻壳,可以烧木片,完全偏离了当时的实际意愿。不管是稻壳和木片,均不是废弃物,价格均偏高。
6、凯迪所说的产业工人是典型的愚民*,无法推行,与国家提倡的燃料产业化的思路背道而驰;继续推行也很艰难。
7、原来凯迪招聘且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的燃料人员目前基本上离开了凯迪,剩下的小部分人不能再在燃料问题上说话,燃料收集模式没有定论,燃料收购体系已经破坏,新的体系没有建立,目前是一个真空期。
8、俗话说,胳膊拗不过大腿,我劝解大家不要说那些没有用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单位永远有饭吃,而是一辈子走到那里都有饭吃,此处不能有很好的发展,换个地方不是一样能混出个人样来,各位弟弟妹妹,我相信你们的能力,天无绝人之路,退一步海阔天空。
9、过多的讨论凯迪的做法不对没有意思,还不如重新再来。凯迪是有问题,但*会让他挂掉吗,银行会让他倒掉吗?不会,但凯迪那年会东山再起,我不知道,也许明年,也许10年,也许1000年。大家愿意和凯迪一起赌就赌吧,但凯迪不愿意和你一起奔向明天,你为什么还要死缠烂打呢?
就说怎么多,望各位同仁多多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