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1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7:23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3、出处
出自于《论语·为政》
1、赏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2、《论语》简介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7:23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原文:
“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出处:《论语·为政》——春秋·孔子
扩展资料
1、三十而立: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立于礼”,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因而可推知孔子的愿意是,在三十岁时,他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了。
用时下的话说,这个“立”指的是人心智的成熟程度,而不是形式上的成功程度。后人多从字面上片面地理解了孔子的意思,就是丈夫有栖身之所,并在事业上初步有所建树。
2、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人生际遇遭受挫折或其它一些问题而有所困惑,对人生或者事业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3、五十知天命: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机运已经了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谛。
4、六十而耳顺:人到了六十岁,在孔子看来,耳顺之年应该是不远游,万事由之的时候,因此,不会因为很多尘事纷扰不休而觉得心有所役。同时,学就知名 “ 所从知天命至耳顺,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未五十、六十之时,未能知天命、至耳顺也,则谓之“且”矣。”
5、七十随心所欲:经历知命。耳顺后,学业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说到了成圣德地步,自然随心所欲,对事物和人生各方面都参透。这是孔子一生的自我总结,也是现世国人自省自勉的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不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7:24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7:24
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7:25
出自《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7:23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3、出处
出自于《论语·为政》
1、赏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2、《论语》简介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7:23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原文:
“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出处:《论语·为政》——春秋·孔子
扩展资料
1、三十而立: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立于礼”,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因而可推知孔子的愿意是,在三十岁时,他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了。
用时下的话说,这个“立”指的是人心智的成熟程度,而不是形式上的成功程度。后人多从字面上片面地理解了孔子的意思,就是丈夫有栖身之所,并在事业上初步有所建树。
2、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人生际遇遭受挫折或其它一些问题而有所困惑,对人生或者事业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3、五十知天命: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机运已经了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谛。
4、六十而耳顺:人到了六十岁,在孔子看来,耳顺之年应该是不远游,万事由之的时候,因此,不会因为很多尘事纷扰不休而觉得心有所役。同时,学就知名 “ 所从知天命至耳顺,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未五十、六十之时,未能知天命、至耳顺也,则谓之“且”矣。”
5、七十随心所欲:经历知命。耳顺后,学业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说到了成圣德地步,自然随心所欲,对事物和人生各方面都参透。这是孔子一生的自我总结,也是现世国人自省自勉的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不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7:24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7:24
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7:23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3、出处
出自于《论语·为政》
1、赏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2、《论语》简介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7:23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原文:
“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出处:《论语·为政》——春秋·孔子
扩展资料
1、三十而立: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立于礼”,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因而可推知孔子的愿意是,在三十岁时,他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了。
用时下的话说,这个“立”指的是人心智的成熟程度,而不是形式上的成功程度。后人多从字面上片面地理解了孔子的意思,就是丈夫有栖身之所,并在事业上初步有所建树。
2、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人生际遇遭受挫折或其它一些问题而有所困惑,对人生或者事业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3、五十知天命: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机运已经了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谛。
4、六十而耳顺:人到了六十岁,在孔子看来,耳顺之年应该是不远游,万事由之的时候,因此,不会因为很多尘事纷扰不休而觉得心有所役。同时,学就知名 “ 所从知天命至耳顺,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未五十、六十之时,未能知天命、至耳顺也,则谓之“且”矣。”
5、七十随心所欲:经历知命。耳顺后,学业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说到了成圣德地步,自然随心所欲,对事物和人生各方面都参透。这是孔子一生的自我总结,也是现世国人自省自勉的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不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7:24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7:24
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7:25
出自《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7:25
出自《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