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27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4:34
台风的名字由来: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台风”这一名称,作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
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
1、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
2、由闽南话“风台”演变而来;
3、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oon命名。
第二类是“源地说”,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都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的,所以称为台风。“台风”是音译词,英文中typhoon是根据中文粤语发音toi fong音译至英文,再进入普通话词汇中的。
typhoon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
希腊单词typhon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
Tufan,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和tufan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
在中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最早以tuffoon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
扩展资料:
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称作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风。
1、指亚洲太平洋及南中国海海域的热带气旋;
2、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
3、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
台风过境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风向在北半球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为顺时针方向)。
台风中心为低压中心,以气流的垂直运动为主,风平浪静,天气晴朗;台风眼附近为漩涡风雨区,风大雨大。有史以来强度最高、中心附近气压值最低的台风,是超强台风泰培(英语:Typhoon Tip,台湾译名:狄普),日本1979年的大范围洪灾就是由这个台风造成的。
台风的成因是地面温度高,气流上升,海面风和水蒸气由于比重大,沿地面补充地面空气,海面温度低吸收地面上升的空气、水蒸气补充空间,由于海面大,温差小,海面上空聚集水蒸气多,降雨范围广,水蒸气结水时体积缩小,周围水蒸气补充便形成大风。
台风中心叫台风眼,以其为同心圆由内向外分别是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台风眼的形成, 系由于台风内的风是反时针方向吹动,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旋转时所造成之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之风力互相平衡抵消。
而使强风不能再向中心聚合, 因此形成台风中心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无风现象,而且因为有空气下沉增温现象, 导致云消雨散而成为台风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风 (气象学名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5:52
长期以来,台风相关国家和地区,各自搞了一套热带气旋的编号与命名方法。这样一来,同一个台风往往有好几个名字,在各国间引起了不少混乱。
为了改变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情况,世界气象组织召集14个亚太地区的相关国家或地区组成了台风委员会,对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统一命名。(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朝鲜、日本、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
14家委员各出10个名字,总共140个名字按照顺序被循环使用。这套命名方法从2000年开始实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7:27
台风的名字不是台风出现之后才开始命名的,而是事先确定的。台风的名字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等1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然后再把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按每个成员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循环使用。其中中国提供的名字有“龙王”、“玉兔”、“风神”、“杜鹃”、“海马”、“悟空”、“海燕”、“海神”、“电母”和“海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