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2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9 12:07
在词典中,“质疑”的意思为:请人解答疑难;“问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两者合在一起,意思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很有必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首先应更新观念,树立“提问不仅是老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的认识。可是我们的学生,他们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在质疑问难上,有的学生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提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
二 、做好提问前的准备工作,做到“有备而问”、“有思而疑”
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探索属于读书,使注意力更集中。
三、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从根本上杜绝“无疑而问”
1.从课文关键处质疑问难
所谓课文关键处,应是课文主旨的集中体现,是作者意向情感的凝聚点,也是洞察全文的突破口。它可以是文章的标题,也可以是文中关键性的语句,又可以是文章看似“矛盾”之处。例如:
——学了《掌声》,有学生产生疑惑:“小说明明是写英子,为什么以‘掌声’为题?”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关键处质疑问难,不仅能充分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带动 全体同学迅速进入课文情境,而且有利于让学生领悟课文关键处对表达中心思想所起的作 用,从而使阅读能力得到升华,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一环。
2.从课文“留白”处质疑问难
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地方是作者独具匠心而留下的艺术空白,这些“笔未到而意到”或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处,往往能成为激发思维、驰骋想象的益智因素。例如:《看不见见的爱》一文结尾处,“我听见一声清脆的玻璃瓶破裂的响声”,这代表着什么?小男孩后来又会怎么样呢?
语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课文“留白”处质疑问难,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反复咀嚼、品味课文“留白”处所造成的朦胧的美学境界时,会产生无限的意趣,这对刺激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意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3.从课文“无疑处”质疑问难
课文中有些语句、段落或情节等,学生阅读不觉得有疑问,往往一瞥而过,而这些“无疑处”有时却是理解课文的枢钮,或者是容易发生差错的要端。语文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在课文“无疑处”质疑问难,既可激发学生深思,深思后释疑又可促进学生求得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倘若能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给质疑问难创设良好的环境,善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激疑促思的适宜点拨,又注意教会学生质疑间难的技巧,那就能大大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久而久之,能使学生养成积极思维、大胆思维、认真深思、反复多思的好习惯,不仅勇于对课文的内容质疑问难,而且敢于对教师的讲授质疑问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