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删数十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23:31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第一回标题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这一回几乎花了一半的篇幅来说这本小说的来历和出处。这几乎就是一篇序,虽然迫于那个时代的压力和**的恐惧,曹雪芹用的真真假假的办法,但还是可以传达出一些关于小说创作的信息的。比如上面引这句话就是。这句话,我以为是曹雪芹的“真笔”,非“幻笔”。
今天,我想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句话,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大家想想,我们去创作一部小说,是先写完了再修改,还是没写完就开始修改,特别是事关全局的修改?
从一般的创作规律来说,肯定是要小说基本完成了,才会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润色的。
所以,曹雪芹的所谓“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很明显是对一部基本创作完成的小说的整体性修改。
而且,紧接着的话,“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很明显是对一部完整的小说的体例规范。
所以,其实就从这样简单的一句话里,我们都不必再纠结,《红楼梦》这部小说,到底完成了没有?肯定是完成了的。
第一,如果没有完成,曹雪芹不会在小说第一回类似于序的叙述中,告诉我们这是一部完整的小说,空空道人在石头上记录的肯定是一段完整的故事;
第二,如果没有完成,曹雪芹肯定不会进行全局性的修改,所谓“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第三,如果没有完成,何来小说体例上的完善和规范呢?所谓“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至于,《红楼梦》的残缺,其实也很好理解,没有什么复杂的。
1.曹雪芹其人,创作《红楼梦》的时候,已不复是王公贵族的公子,而是一介潦倒的草民;
2.曹雪芹的创作动机,异常的单纯,就是为了纪念那些当年出色的女子,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心中的那份感动;
3.因此,写出来了,也就写出来了,曹雪芹只会在小说的一遍一遍的阅读和一遍一遍的修改中回到以前的时光,和以前的亲人相见,这样的过程,竟然持续了10年,同志们想想,曹雪芹这是在创作呐?还是在生活?我以为,《红楼梦》的修改和创作,就是曹雪芹十余年来的生活;
4.偏偏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感人至深,艺术水准极高,于是开始自曹雪芹少数几个朋友之间传阅甚至传抄,渐渐的一传十十传百,今天你来借,明天我来借,你借我借和他借,甚至借阅者之间直接就进行转借,甚至你抄我的,我抄你的,那个时候没有打印机没有电脑更没有扫描仪也没有复印机,应该说,整个《红楼梦》在民间的自发的流传和流行是在一种异常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中进行的,曹雪芹根本*为力。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曹雪芹问一个朋友,我的后面那几回呢?朋友笑着说,哦,我又拿给谁去看,他说看完直接还你,然后这个人又借给了其他的人阅读,就这样,人人都以为这部分原稿在另一个人手中,人人都以为自己借的那个人会直接还给曹雪芹。直到有一天,其中的一个环节断了,稿子丢失了,曹雪芹和之前的那些转借的朋友依然会认为是在某某的手里,直到这个环节的丢失信息,又倒退一般的传递回来,那个时候,这稿子就真的丢失了。
5.《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章节的散失,对曹雪芹肯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同志们要注意,那已经是十载批阅之后的也许好多年了,那个时候的曹雪芹已经老了,病了,不复再有当年创作的*和活力了。他已经没有体力和精力再去补那后面的章节了。或者说,10多年来,这部小说的创作的意义对于曹雪芹来说已经完成,这部小说已经完完整整的存在于曹雪芹心里了,曹雪芹创作这部小说,本来就是为了自己,为了纪念,为了回忆,既然使命已经完成,又何必强求完满呢?或许就是曹雪芹本人后来也释然了。
又或者那个丢了稿子的人依然不死心,声称自己还在找,也一定能找到,这也会进一步延缓和抵消曹雪芹再创作的意志。
又或者,当时遗失的那一部分原稿,其实还有传抄者传抄的呢。
但是,事情的结局在曹雪芹死后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一是,那部分原稿真的再也没有找到;
二是,那些传抄了那部分遗失原稿的人,看过抄过也就丢开了;
三是,小说的大面积流行,有一个过程,等到若干年后,有人(很可能是书商)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要把它完整收集起来付印出版的时候,就连那些曾经传抄过那部分遗失的原稿的传抄稿,也不复存在了。
就这样,《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那部分,神秘的消失了。
于是,逐利的书商才找来高鹗等人,整理前八十回,续写后四十回,管他谁写的,给小说一个完整外貌和故事框架,卖钱去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