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0: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3 19:05
2009年凤山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2.15亿元,同比增长15%;财政收入完成7557万元,同比增长21.91%;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8亿元,同比增长36.42 %,增速为近三年来最高点。
2012年,凤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3亿元,同比增长0.7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同比下降23.41%;财政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0.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6亿元,同比增长14.4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45%。 从建县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全县工业企业主要以小型、微型国有企业为主,共有7家即:水泥厂、农机厂、酒厂、印刷厂、杭东硫磺厂、二轻木器厂、二轻农器厂等,七家国有企业年工业总产值合计达不到300万元;1979年,国家实行国有企业内部经营制度改革,推行改革开放*,注重市场导向,开展外引内联,允许国营、集体、个体,联营工业企业同时发展,工业经济开始由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商品经济,进入90年代后,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在计划经济*下建立的工业*暴露出许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迫使企业不得不从*上寻求解决的办法。2002年,南方锯业公司破产改制,拉开了县内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从此以后,按照*“抓大放小”的方针,县属11家国有工业企业通过改组、改造、拍卖、出售转让等形式,实施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县工业企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非公有制工业占主体地位的格局。同时,县委、县*制定出台了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的优惠*,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努力营造了一个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宽松环境,个体私营及其他所有制企业蓬勃发展。到2009年6月底止全县工业企业个数达到16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5家,这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年产值超五千万元以上的2家,超千万元的6家,其余7家其工业总产值超五百万元以上。
2009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8.5亿元,同比增长9.52%;完成工业增加值2.2亿元,同比增长22.85%。矿产品加工业和林产品加工业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2012年工业企业上缴税金1145万元,占年度税收总额的22%,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71亿元。 凤山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河池市西部。全县辖9个乡镇,96个村民委员会,两个社区,1375个村民小组,2234个自然屯,总人口19.68万人,农业劳动力8.81万人。全县总面积260.7万亩,耕地面积12.7万亩,其中水田4.7万亩,旱地8万亩。
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农副产品价格管理*和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推进科技进步。粮食持续增产丰收。1978年以来,凤山县积极调整耕作制度,采用田玉米(间种黄豆)加中稻,既不影响插秧季节,又能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发展立体栽培技术,还能利用豆根固氮作用为玉米供肥,促进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的高效农业生产,提高单产,实现三十来粮食生产连续增产丰收。2008年凤山县粮食总产达38735吨,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总产33463吨增长15.7%;比建国初期的1952年总产15019吨增长157.9%;比解放前的1938年总产10010吨增长286.9%。
1991年凤山县开始培植桑蚕产业,2008年全县桑园面积近5万亩,投产桑园3.5万亩,年养蚕2.73万张,年产鲜茧1228吨左右。初具规模形成本县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烤烟全县种烟面积661.8亩,项目引资固定资本投入240多万元,总产值110多万元,创税19.66万元,种烟户均收入1.4万元,经济效益可观。
2012年粮食总产量4.14万吨,同比增长3.31%,创7年来最高。其它产品产量全面增产,核桃516吨,增长29.65%;桑蚕茧1630吨,增长7.17%;油茶4873吨,增长9.53%;八角6172吨,增长12.18%;肉类0.96万吨,增长4.91%,水产品284吨,增长7.17%。 凤山县努力使单一林种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大力发展八角和核桃生产,到2003年止,该县八角种植面积在21万亩,成为凤山县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开展八角林和油茶林低产改造和八角矮化的攻关研究;从2000年起引进软枝油茶种植达4万多亩,在退耕还林项目中,利用核桃配套种植木豆,达到高矮结构,长短效益结构,农民乐意接受。木豆种植面积达一万亩左右。
2012年全县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5亿元。完成油茶高产示范种植1.6万亩和低产林改造0.2万亩。落实新增种植核桃6万亩,实际完成挖坑面积8.6万亩,占市下达任务3万亩的287%,完成县计划任务的143%;核桃已成为全县一大扶贫产业,2012年全县核桃投产面积2.4万亩,核桃产量516吨,产值1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