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0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18:31
展开3全部1、长征原因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战略上生存就成了问题,然而西南、江南、华南等地都有*的重兵布防,所以只有出其不意,西进北上冲破敌人的重重防线,向西北敌人力量薄弱之处发展才有可能求得生存,从而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所以,在遵义会议上红军果断地决定要进行长征的战略转移。
2、起止时间
起: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长征。
止: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3、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扩展资料:
长征的由来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
1934年10月,*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革*、红军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西进”等。
同年11月,*驻*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 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在*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
1935年11月13日,**在《中国*党*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19:49
31位粉丝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21:40
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
保存*力量,进行战略转移。在第四、五次反围剿时期,由于执行错误的反围剿战略,放弃*倡导的诱敌深入、歼灭敌人的游击战术,而与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退出根据地。
长征初期,准备作暂时的战略转移,避开敌人主力,择机然后再杀回来。由于舍不得“瓶瓶罐罐”,行动缓慢,损失惨重,特别是过湘江一役,*红军主力损失近半,元气大伤,加上*军队大兵追堵,迫使红军远走他乡,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区转移。
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对军队的领导权,从此开始了长征的新篇章,由原来的单纯转移、保存自己转变为消灭敌人,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最后,在得知陕北尚存根据地后,以北上抗日为号召,减轻*军队对红军的压力,成功保存了*火种。
红军主力于1934年10月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先后经过了赣(江西)、闽(福建)、粤(广东)、湘(湖南)、黔(贵州)、桂(广西壮族自治区)、滇(云南)、川(四川)、康(西康)、青(青海)、甘(甘肃)、陕(陕西)、豫(河南)、鄂(湖北)13个省,穿越了苗、瑶、壮、侗、布依、土家、纳西、白、彝、藏、羌、回、裕谷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长驱数万里。
长征的意义:
1 长征胜利,是中国*转危为安
2 保存了中国*党和红军的精华力量
3 广泛地播下了*的火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23:48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军队的包围追击,*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军领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到达蒙古与军领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