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反叛与忏悔表现在哪些方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2 01: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2 07:48
“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在文学史上打破了梁宝生(柳青《创业史》)那个矗立了半个多世纪的巨大身影,再一次将个性主义的旗帜高高举起。他以自己个体生命*的汹涌*,让那些无欲无私的理念太师相形失色。他用自己狂傲不驯的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意志,让那些多年不知有个人意志思想的人耳瞪心惊。他那强大的个体生命力量,他那不安于穷乡山野而放跟县城省城乃至于“苏美中三角关系” 的世界眼光,让人感到,在一个卓越的个体生命中,有着多少可以创造生活创造世界的坚忍而豪迈的意志力量啊。[6]
小说里,作者给予高加林这个农村孩子强健的体魄并且长相俊美,不但读书读得多而且还有点小才华,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中国社会长期的城市化和农村的*所形成的隔膜一直都存在,不曾消失。好像城市就是文明、先进、物质丰富、交通便捷的所在,而农村注定要与落后、愚昧、保守、贫困蔽塞挂钩,即便像是高加林这样有才华的青年如果没有人际关系网布能走后门的话还是会被排除在外。现在都还有老师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出人头地摆脱农村生活,高加林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个。
但是,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这片土地已经是他的根,是他的母亲,他离开了根本又如何让能活下去呢?他的不甘心,不情愿,是因为他上了高中,学的东西多,希望可以去城市里一展才华,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小说里描述到高加林的生活环境是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仔细看去不难发现,这个村子里还残留着浓重的北方宗法制的影子,例如,习惯以血缘关系缔结家族式联姻,民众保守落后的观念,刷牙都是奇怪的事,自由恋爱更是伤风败俗,“能人”“强人”治理村子,简单而又辛苦的生产方式。在这里,可以凭借个人的能耐和本事享有一定的发言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阶级观念不是很明确,高加林甚至被大家看好,被认为将来会是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但是,当环境变化,高加林想去到城市时,一种无形的隔阻让他无力前进。城市是什么?它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物,有着鲜明的等级观念和阶级阶层划分,有较广泛的民主基础,高加林是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处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追求中,无法避免的遭遇失败。在向城市进发的过程中,高加林忽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在农村,完全可以凭借个人的手艺而活,勤奋的劳动足可以养活自己,而在城市,无依无靠的人是被阶级支配的,最后只能失败。
如小说讲述,高加林凭着个人出众的才华和叔叔地区劳动*的地位,在别人的“热心帮助”下如愿以偿地进入到城市,成为一个“准城里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身份置换和脱胎换骨。高加林对城市的渴望,就是对城市人身份、地位、生活方式的追求,对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可能性的追求,是不折不扣的现代性追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乡村对城市的想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如《霓虹灯下的哨兵》、《千万不要忘记》、《废都》、《上海宝贝》等作品,将都市想象为奢侈糜烂、纸醉金迷的游乐场,*横流的跑马场,道德堕落的渊薮。另一种则是如《人生》、《陈奂生进城》等作品,站在遥远的乡村眺望繁华的都市。都市作为乡村的他者和镜像,作为或是现代或是浪漫的生活原型象征,极大地满足了乡村对于城市的想象,令无数农村知识分子心驰神往的同时,更多地带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怨羡的复杂情结。到都市去!不仅意味着身份的改变,也意味着突出重围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型。这些正是高加林们的精神认同和毕生追求。
然而,高加林的现代性追求遭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有力狙击。首先是都市的拒绝。都市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以其特有的魅力拉开了与乡村的距离。在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都市与乡村日渐产生隔膜和对立,它的情调、文化、氛围、繁华、气质、风格甚至喧嚣,完全是乡土中国无法比拟的。在这场“城与人”的认同中,高加林虽然想归依城市,然而先天的“乡巴佬”的身份招致了城市对他的拒绝。其次是组织的清退。组织与都市一样,带有鲜明的现代性烙印,进一步说,组织在当代社会结构中,是权力机制的化身,代表着权威与正义力量,有时更是“党”的化身,决定和支配着个人的命运,我们从《青春之歌》、《第二次握手》、《红岩》等“红色经典”小说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这点。在“反腐文学”中,组织更被赋予了不言自明的正义、权威、胜利者的形象。选择了一条路,如果错了,就会付出代价,受到惩罚。高加林也感受到了,他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东西,金子般的心,最后回到黄土地,乡亲门都出乎意外的宽恕了他,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根,在黄土地上。“他是根豆芽菜,根上一点土都没有,他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德顺老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