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3 10:1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8:33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在长平之战中,赵国一开始的主将是廉颇。不过,到了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起用赵括代替廉颇。取代廉颇后,赵括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由此,在长平之战中,赵括自然要为40多万赵军的阵亡承担主要的责任。虽然赵括已经战死沙场,但是,在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大臣却主张株连赵括的家人。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为何赦免了赵括的母亲?
一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中记载: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长平之战中,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死。主将阵亡,数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坑杀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虽然赵国上下义愤填膺,主张株连赵括的家人。但是,赵孝成王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就没有治她的罪。那么,问题来了,在长平之战时,赵括的母亲到底说了什么,从而在长平之战后逃过一劫呢?
对此,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中记载:"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二
在长平之战爆发时,赵孝成王准备用赵括取代廉颇,以此对战秦国大军。但是,赵括的母亲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在她看来"赵括一点也比不上他的父亲赵奢,赵奢生前获得赏赐,往往会分给手下的士卒。但是,赵括担任将领后,却是飞扬跋扈,还将君主的赏赐收为己有,更是贪恋田宅林园,所以希望大王不要让他领兵作战"。但是,赵孝成王却没有听从赵括母亲的劝谏,表示:"您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
见到赵王执意要用赵括,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日后一旦他不称职,老身能不受株连吗?"对此,赵孝成王选择答应了她的请求。正所谓君无戏言,赵孝成王既然之前答应了不会株连赵括的母亲等家人,现在虽然长平之战损失惨重,也不好食言。于是,赵括的家人得到了赵王的赦免。因此,非常明显的是,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可谓是非常关键的原因。
三
当然,在笔者看来,除此之外,赵孝成王之所以赦免赵括的母亲,也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方面,这很可能也是念及了赵括父亲赵奢的功劳。赵奢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赵雍(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赵丹(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在赵奢的一生中,曾在阏与之战中重创了秦国大军。公元前270年,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
赵将赵奢率军救援,出奇计,终于打赢了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值得注意的是,在阏与之战前,秦国大军可谓百战百胜。因此,阏与之战的胜利,不仅牢牢守住了赵国的疆域,也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并提升赵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威望。虽然长平之战爆发时,"马服君"赵奢已经去世了。但是,赵奢毕竟对赵国有功,这很可能是赵孝成王放过赵括母亲的原因之一。
四
最后,另一方面,就赵括自身来说,虽然败给了白起,导致40多万赵国士卒荡然无存。但是,赵括在秦军的重重围堵之下,没有投降,而是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如果赵括是投降秦军的话,那么,即便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很可能也会难逃一劫。在战国时期,武将的背叛,自然是各个诸侯国都难以宽恕的罪行。并且,在长平之战中,赵括指挥的赵军,实际也给秦军带来了一定的损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伤亡近20万,即双方伤亡超过60万。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换而言之,即便有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秦军在长平之战中依然只是惨胜,也付出了至少20万人伤亡的代价。
在此基础上,秦国在长平之战后继续发动邯郸之战,无疑是强弩之末,这也为赵国获得邯郸之战的胜利埋下了伏笔。从这一点来看,赵括并非纸上谈兵之辈,也即还是具有一定本事的将领。综上,基于以上几点原因,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赦免了赵括的母亲,而赵奢的后代子孙应该也没有被赵国株连。在赵国灭亡后,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氏,后又改为单姓"马" ,而赵国都城邯郸也成为马姓这一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8:33
因为赵括的母亲曾力劝赵王不要派赵括上战场,并要赵王承诺,如果赵括失败不要杀自己。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8:34
因为赵括的母亲,曾经劝说过赵王,不要重用赵括。而且让到赵王答应,如果赵括兵败的话,不会连累亲族。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8:35
因为她和长平之战没有太大的关系,并且在事前她也劝说过赵王不要派自己的儿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