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1:0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0:36
蛋挞,台湾称为蛋塔,挞为英文“tart”之音译,意指馅料外露的馅饼(相对表面被饼皮覆盖馅料密封之批[派]馅饼pie);蛋挞即以蛋浆为馅料的“tart”。做法是把饼皮放进小圆盆状的饼模中,倒入由砂糖及鸡蛋混合而成之蛋浆,然后放入烤炉;烤出的蛋挞外层为松脆之挞皮,内层则为香甜的*凝固蛋浆。 历史 Laura Mason在《Traditional Foods of Britain》提出,早在中世纪,英国人已利用奶品、糖、蛋及不同香料,制作类似蛋挞的食品。有指蛋挞亦是中国17世纪的满汉全席中第六宴席的其中一道菜式。
纵然蛋挞深受香港人欢迎,但其在香港历史尚短。据业余香港历史学者吴昊考证,1920年代的广州,各大百货公司竞争激烈,为了吸引顾客,百货公司的厨师每周都会设计一款“星期美点”作招徕,蛋挞正是这时候在广州出现。
香港引入蛋挞的时代,现未有准确年份,有说自1940年代起,香港饼店已出现蛋挞,1950年代至1980年代打入多数茶餐厅。初时茶餐厅的蛋挞都比较大,一个蛋挞便可以成为一个下午茶餐。1990年代起,兼营包饼之茶餐厅逐渐减少,故现只在旧式茶餐厅方有自家烤制的蛋挞,其他茶餐厅则从面包工场订购蛋挞飨客。另一方面,香港不少酒楼的点心中也包括蛋挞仔(小型蛋挞)。 种类 香港地道的蛋挞以挞皮分类,主要分为牛油蛋挞和酥皮蛋挞两种:
牛油蛋挞的挞皮比较光滑和完整,好像一块盆状的饼干,有一阵牛油香味,类似西点常用之馅批底皮(Pie Crust),口感像曲奇一样,所以又有曲奇皮之称。
酥皮蛋挞挞皮的为一层层薄酥皮,近似西点的牛油酥皮(Puff Pastry);但因使用猪油(Lard),口感较牛油酥皮粗糙。另因挞皮较厚,故酥皮蛋挞的馅料量较牛油蛋挞为少。
除以砂糖及鸡蛋为蛋浆的主流蛋挞外,亦有在蛋浆内混入其他材料的变种蛋挞,如鲜奶挞、姜汁蛋挞、蛋白蛋挞、巧克力蛋挞及燕窝蛋挞等等。蛋塔做法一 1、材料: A.塔皮材料:低筋面粉270克,高筋面粉30克,酥油45克,片状马琪琳(包入用,就是植物黄油)250克,水150克左右(根据面团的软硬程度逐渐添加,不要一下子都倒进去)。
B.蛋塔水材料:鲜奶油210克,牛奶165克,低筋面粉15克,细砂糖63克,蛋黄4个,炼乳15克(可根据口味决定放还是不放。放了炼乳之后,蛋塔水的奶味会更香浓。)
2、高粉和低粉、酥油、水混合,拌成面团。水不要一下子全倒进去,要逐渐添加,并用水调节面团的软硬程度,揉至面团表面光滑均匀即可。用保鲜膜包起面团,松弛20分钟。
3、将片状马琪琳用塑料膜包严,用走棰(French Pin)敲打,把马琪琳打薄一点。这样马琪琳就有了良好的延展性。不要把塑料膜打开,用压面棍把马琪琳擀薄。擀薄后的马琪琳软硬程度应该和面团硬度基本一致。取出马琪琳待用。
4、案板上施薄粉,将松弛好的面团用压面棍擀成长方形。擀的时候四个角向外擀,这样容易把形状擀得比较均匀。擀好的面片,其宽度应与马琪琳的宽度一致,长度是马琪琳长度的三倍。
5、把马琪琳放在面片中间
6、将两侧的面片折过来包住马琪琳。然后将一端捏死。
从捏死的这一端用手掌由上至下按压面片。按压到下面的一头时,将这一头也捏死。将面片擀长,象叠被子那样四折,用压面棍轻轻敲打面片表面,再擀长。这是第一次四折。将四折好的面片开口朝外,再次用压面棍轻轻敲打面片表面,擀开成长方形,然后再次四折。这是第二次四折。四折之后,用保鲜膜把面片包严,松弛20分钟。
7、把三折好的面片再擀开,擀成厚度为0.6CM、宽度为20CM、长度为35-40CM的面片。用壁纸刀切掉多余的边缘进行整型。
8、将面片从较长的这一边开始卷起来。
9、将卷好的面卷包上保鲜膜,放在冰箱里冷蔵30分钟,进行松弛。
10、松弛好的面卷用刀切成厚度1CM左右的片。
11、放在面粉中沾一下,然后沾有面粉的一面朝上,放在未涂油的塔模里。用两个大拇指将其捏成塔模形状。然后在模内涂上油后装模。
12、蛋塔水的做法:1.将鲜奶油、牛奶和炼乳、砂糖放在小锅里,用小火加热,边加热边搅拌,至砂糖溶化时离火,略放凉;然后加入蛋黄,搅拌均匀。
13、最后将蛋塔水浇入模中,烤制。 蛋塔做法二 材料:
A.塔挞材料:低筋面粉270克,高筋面粉30克,酥油45克,片状马琪琳250克,水150克左右(根据面团的软硬程度逐渐添加,不要一下子都倒进去)。
B.蛋挞水材料:鲜奶油210克,牛奶165克,低筋面粉15克,细砂糖63克,蛋黄4个,炼乳15克(可根据口味决定放还是不放。放了炼乳之后,蛋挞水的奶味会更香浓。没有鲜奶油可用100克吉士粉加480克水及少量糖混合后代替)
制作挞皮:
1、高粉和低粉、酥油、水混合,拌成面团。水不要一下子全倒进去,要逐渐添加,并用水调节面团的软硬程度,揉至面团表面光滑均匀即可。用保鲜膜包起面团,松弛20分钟。
2、将片状马琪琳用塑料膜包严,用擀面棍敲打,把马琪琳打薄一点。这样马琪琳就有了良好的延展性。不要把塑料膜打开,用压面棍把马琪琳擀薄。
3、案板上洒一层面粉,将松弛好的面团用压面棍擀成长方形。擀的时候四个角向外擀,这样容易把形状擀得比较均匀。擀好的面片,其宽度应与马琪琳的宽度一致,长度是马琪琳长度的三倍。把马琪琳放在面片中间。
4、将两侧的面片折过来包住马琪琳。然后将一端捏死。
5 从捏死的这一端用手掌由上至下按压面片。按压到下面的一头时,将这一头也捏死。将面片擀长,象叠被子那样四折,用压面棍轻轻敲打面片表面,再擀长。这是第一次四折。
6、将四折好的面片开口朝外(如上图的方向),再次用压面棍轻轻敲打面片表面,擀开成长方形,然后再次四折。这是第二次四折。四折之后,用保鲜膜把面片包严,松弛20分钟。
7.将松弛好的面片开口向外,用压面棍轻轻敲打,擀长成长方形,然后三折。
8.把三折好的面片再擀开,擀成厚度为0.6CM、宽度为20CM、长度为35-40CM的面片。用壁纸刀切掉多余的边缘进行整型。
9.将面片从较长的这一边开始卷起来。
10.将卷好的面卷包上保鲜膜,放在冰箱里冷蔵30分钟,进行松弛。 (冬天不用放冷藏)
11.松弛好的面卷用刀切成厚度1CM左右的片。
12.将(11)放在面粉中沾一下,然后沾有面粉的一面朝上,放在未涂油的塔模里。用手将其捏成挞模形状。
13.在捏好的挞皮里装上蛋挞水(装七八分满即可),放入烤箱烘烤。烘烤温度为220摄氏度左右,烤15-20分钟 蛋塔做法三(葡式蛋挞) 油皮材料:
高筋面粉 45g (注:蛋白质 Eiweiss 大于11为高筋 反之为低筋)
低筋面粉 45g
酥油(猪油)Schmalz 2大勺
糖粉 Zucker Pulver 少许
水 40cc
油酥材料:
低筋面粉 130g (注:可用普通面粉加玉米面Maismehl代替!)
酥油 3。5大勺
蛋挞水材料:
牛奶 180g
水 180g
鸡蛋 三个大的,再另拿两只取其蛋黄,混和、搅匀。
小锅煮开,加糖搅拌。加入鸡蛋,拌匀。
『做法』
1.将油皮、油酥材料分别和好,切成均匀的小块(各约12个),滚圆、略微压平,呈长椭圆型。
2.各取一片叠放一起,用擀面杖擀压。
3.对折。重复上述动作。
4.最后将其擀成圆形。放入模具内,沿其形状压实。(事先在模子内壁涂上少许油--防粘连!)
5.倒入蛋挞水材料,放入烤箱烘烤既可。 蛋塔做法四 (小麦草蛋挞) 小麦草是天然植物,它含有100种以上的各种营养成分,几乎是人类生命所需的物质它都有。通常人们是将小麦草加入汤里,也有人搅汁喝,你可知道小麦草也可制成美味可口的甜品?“小麦草蛋挞”登场了! 用小麦草制成的美味甜品“小麦草蛋挞”。
蛋挞皮用料:
牛油250克 白糖140克 面粉480克(筛过) 鸡蛋1个 小麦草粉10克(筛过)
皮做法:
①将牛油、白糖、小麦草粉,面粉倒进食物搅拌机中,以低速混合均匀;
②接着加入鸡蛋,把所有混合物搅打成面团;
③将面团放入模型中,压出多个圆模面团,待用。
馅用料:
水450毫升 白糖175克 青色素少许(可加可不加) 鸡蛋5个 鲜奶60毫升 新鲜小麦草汁50毫升
馅做法:
①先将水和白糖一起煮滚,熄火后,加入青色素及小麦草汁,拌匀,待凉;
②轻轻地将鸡蛋打散,加入鲜奶,搅打均匀,再加入已凉了的小麦草汁,拌匀,过滤后,放进冰箱中冷却;
③将冷却了的小麦草混合物倒入已备好的圆模面团中,以200摄氏度烘30分钟即成。 蛋塔做法五 拿适量的面粉加入鸡蛋黄和水、牛奶和一点点地白糖,一起搅匀了揉成面团放在一边待用。然后再把几个鸡蛋打成鸡蛋液然后再加牛奶,白糖调成蛋液搅拌匀了,在把刚才放在一边的面团,用手或者刀切成均匀的面挤,放在蛋塔模子里没有模子用小杯子也成但是要耐热的,把面挤发到里边均匀的弄成一层面皮,最后把蛋液倒入里面,倒入七分满(是为了防止在加热过程中溢出来)然后放入烤箱内烤熟了就行了。 复杂专业的方法 用料:
皮--低筋面粉3/2-2杯,蛋1个,奶粉3大匙,发粉1/4小匙,奶油1/2杯,糖1/4杯;
馅--(A)蛋4个,牛奶3/4杯,香草片3片(压碎),(B)糖、水各1/2杯,盐1/4小匙。
制作方法:
1、将奶油打匀至松软后,加入糖及蛋打发至乳白色,倒入面粉、奶 粉、发粉和匀,揉成面团,分切成20小块,撒些干粉,压扁,置于模型中压紧。
2、糖、水、盐煮开后离火,加入经打匀、过滤后的(A)料调匀,倒进已放入外皮的模型中。
3、移入烤箱以摄氏180度火力烤15分钟左右,待蛋汁稍凝固时(约12分钟),即熄火,用烤盘焖盖,再烘3分钟即可取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0:37
蛋挞,英文叫custard tart,custard是一种用牛奶鸡蛋和糖做成的冻,中国人称其为蛋,tart则取其音。这种蛋挞早在中世纪就出现了,不过看上去跟现在的蛋挞会很不一样。按照现在的做法,皮会很软;中世纪做蛋挞是既没有蛋挞模又没有齿轮切割器,蛋挞皮要用手捏起来,所以蛋挞皮发得很硬,吃中世纪的蛋挞其实是在吃蛋汁而不是吃皮。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做蛋挞皮要放不少糖,中世纪糖很贵,所以有糖也只是加到蛋汁里,至于外面的壳则给穷人和乞丐吃或者扔掉。
中国人知道蛋挞这个东西是在香港被割让后,英国人的蛋挞传到了香港,香港人便开始仿制,甚至比英国人做得更好。蛋挞店除了蛋挞外还卖另外两样东西:奶茶和咖啡。那时候的蛋挞要比现在的蛋挞大两三倍,甚至有一段时间,一个大蛋挞一杯咖啡或奶茶成了香港人标准早餐。六十年代香港逐渐富裕起来,香港人开始在蛋挞里加燕窝鲍鱼之类,“大补”;但过了几年这种蛋挞又没有了。有人说蛋挞可以反映香港的经济。按照英国传统做法,蛋挞皮和蛋汁里都要加肉蔻,但香港人似乎不大喜欢吃这种有点辛辣味的蛋挞,所以现在香港茶楼里蛋挞都比较清淡。
做法,比较简单一点,没有香港人水皮油皮那么复杂。把猪油黄油和糖揉到面粉里头,加点水,揉成面团,擀成薄皮,切成圆形,放到一个一个小壳子里;调好蛋汁(糖牛奶和鸡蛋),灌入小壳子里。放入烤箱里,150度烤30分钟就好了。这次我温度掌握得不是很好,因此蛋挞边边有点焦,但蛋汁仍然浓郁,味道还可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0:37
我记得我出生的时候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