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9: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6:28
性格开朗,精神乐观是健身的要素,长寿的法宝。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
1.性格开朗: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人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上。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性格虽然与人的基因和遗传因素直接相关,但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是可以改变的。人们都有一个使自己的性格适应于自然、社会和自身健康的改造任务。
医学研究已证明,人的性格与健康、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情绪的稳定,对一个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性格开朗,活泼乐观,精神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较易治愈。不良性格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从各方面对人体大脑、内脏及其他部位产生危害。例如,性情急躁、喜怒无常、争强好胜、没有耐性等,易患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糖、胆石病等;性格内向,性情抑郁、消沉失望、多虑孤僻等不良情绪,多患溃疡病、神经官能症、内脏下垂、哮喘病、便秘、癌症等;好嫉妒,又固执者,常易患慢性胃肠炎、头痛、偏头痛、失眠多梦等。性格的不同和变化也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和愈后康复。
培养良好性格基本原则:从大处着眼,从具体事情入手,通过自己美好的行为,塑造开朗的性格。首先要认识到不良性格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看问题、处理问题要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宽以待人,大度处事,不斤斤计较,不钻牛角尖。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业余生活,丰富生活内容,培养乐观的情绪,陶冶活泼开朗的性格。
2.情绪乐观:“乐观者长寿”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养生格言。精神乐观既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营养。精神乐观可使营卫流通,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身心健康。正如《素问·举痛论》云:“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要想永葆乐观的情绪,首先培养乐观主义精神,树立坚定的信念,做到“泰山压顶不弯腰”,“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则无畏,无畏则心地坦然,心胸宽广,精神愉快。其次,在生活享受方面,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对于名利和享受,要常体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这样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满足。足而生乐,乐而生喜,喜则生情,情则养人。再次,培养幽默风趣感,做到笑颜常驻,笑口常开。列宁曾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感的表现。具有幽默感的人,必定是个乐天派。幽默的直接效果是产生笑意。乐观者常笑,笑是养生长寿的妙方,防病治病的良剂。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笑是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对机体来说是最好的体操。它可以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促进生理功能,改善生活环境,使人养成无忧无虑、开朗乐观的性格,让生命充满青春的活力。
3.保持心理平衡:根据自然法则,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长期处在高节奏的竞争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心力疲劳、神经质等心理现象。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心理健康。比如自杀、犯罪、精神*、患各种疾病等。这种现象是竞争的代偿物,这种代偿物对心理、身体健康都是有害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保证健康的体魄,就必须培养在竞争中保持心理平衡。自古以来就有一些消极的心理平衡法,阿Q精神胜利法即是其中一种。但从本质上讲,这种方法与竞争社会的步调是不一致的。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1)培养竞争的意识和心理素质:所谓竞争意识,就是要有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人的进取心理表现于不甘心落后,充满自信心,敢于创造。生活实践证明,从事创造工作的科学家、发明家、画家、革新家等,比一般人寿命长,且能较持久地保持创造力。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表现于对知识的索取,对技艺的追求和对志趣的倾心,因此,视野开阔生活充实。
竞争社会所需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顽强的毅力,毅力是一种持久坚强的意志,它是精神健康的有力保证。同时,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剧烈的竞争常会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所以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为琐事忧虑烦恼。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心地坦然地迎接新的挑战。
(2)克服自卑感,消除嫉妒心:在竞争社会中,有些人在竞争失败后,可产生自卑感。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兴趣和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从来不曾有过全能的“天才”。因此,不必为一时一事的失利而苦恼,丧失信心。应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克服自卑感,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扬长避短,科学安排工作和学习,就会增加成功率。竞争的社会更易产生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对别人比自己优越,如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时,想排除别人优势而表现一种不甘心和怨恨的强烈情绪状态。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降低人体生理功能而导致身心疾病。嫉妒是心理上的毒瘤,是健康的大敌。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因嫉妒而产生悲剧的例子也不少。消除嫉妒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培养正确的拼搏精神,即树立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更有勇气超过别人的正确观念。摆脱一切不良情绪,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可能的范围内达到最佳水平。社会的发展将会促进合理的竞争,培养竞争意识,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能在当代环境中保持健康的平衡心理,保证旺盛的精力,健康的体魄,这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益的,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4.努力调摄情绪:情志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七情六欲,人之常情,喜怒哀乐,人皆有之,但七情过极对人体健康危险极大,所以对外界的刺激和蛊惑,应当善于控制和调节它,能够及时地加以消释和排除,从而使我们免受或少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正如《千金要方》所指出的:“莫忧思,莫大怒,奠悲愁,莫大惧……莫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恫怀忿恨……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七情调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可分为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和情志制约法。
(1)节制法:所谓节制法就是调和、节制情感,防止七情过极,达到心理平衡。《吕氏春秋》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重视精神修养,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感情才能维护心理的协调平衡。
5.遇事戒怒:“怒”为七情之一,也是重要的致病原因。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世矣”。怒为肝之志,怒动于肝,则气逆而上;气*血升,血随气出,放甚则呕血。肝木肆横,乘袭脾土,以症见飨泄。《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周瑜,身为东吴的大都督,雄姿英发,统帅几十万大军,驰骋疆场,为何能被诸葛亮气死呢?原来周瑜刚愎自用,“讨荆州”惨败于巴蜀,大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临死之前,还对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英国著名生理学家亨特,天生脾气急躁,他生前常说:“我的命运早晚断送在一个惹我真正动怒的坏蛋手上。”结果,在一次医学会议上,“坏蛋”出现了,他盛怒之下,心脏病猝发,当场身死。
由上可知,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很不利的,林则徐把“制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就很有道理。当人发怒时,会出现心跳过速,特别是有心脏病的人,有可能由于严重心律紊乱,诱发心肌梗塞而猝死,公元1世纪时,古罗马国王纳瓦,在一次御前会议上,因有*胆顶撞冒犯他,不禁大发怒火,拍案而起,瞬息倒地身亡。可见,暴怒,往往会使人断送生命。意大利一家周刊对一个居民区里两年内死亡者的调查表明,爱发怒者的死亡率,比有愉快情绪的人要高出6倍。美国医学博士汤姆斯,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情绪进行统计分析,易怒者的发病率为77.3%,而处事谨慎,情绪稳定者的发病率为25%。国内外的学者都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情绪易于激动,经常大发雷霆,整天在坏的情绪下过日子,极易患“寿命缩短病”。因此,要想“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就必须“制怒”。那么,怎样制怒呢?
一是保肝。祖国医学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就是说,人之七情生于五脏,具体地讲,心主喜,肝主怒,肾主惊恐,脾主思,肺主悲忧。所以,要制怒,必须保证肝的功能正常。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说:“肝气实则怒,肝气虚则悲。”怒是发脾气的表现。肝主怒,肝气旺盛的人,一旦遇到不合己意的事,就往往气愤不平。怒则气上,怒气暴发。肝藏血,因发怒而损伤肝血,致阴血亏损不能儒肝而肝失所养,则肝火愈旺,更易动怒。而肝血益伤,此所谓“怒伤肝”。这就说明,经常发怒的人,往往是肝功能失常的表现。若是肝气郁结所引起的,当舒肝解郁;若是肝火上炎引起的,当清泻肝火;若是肝阳上亢引起的,当滋阴潜阳。
二是以情制情。就是指医者以言行、事物为手段,激起病者某种情态变化,以达到控制其病态情绪,促进身心康复的一类方法。祖国医学认为,情态之病,必以情治。具体到“怒”,《黄帝内经》提出“悲胜怒”,就是以悲哀之情来治疗“怒”。在中医康复学中所做悲疗,其是肺主悲,金克木,故悲哀之情能抑制怒。此外,《素问·举痛论》还提出“悲则气消,即悲哀能使气郁消散,而发怒常常是肝气郁结的表现,所谓“气有余便是火”。
三是加强修养。防怒于未然。经常博览群书,加强自身修养,可使人心胸坦荡,提高洞察和理解事物的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将要发生的令人发怒的事。歌德在年轻时,因受失恋之苦的折磨,几次想自杀,把匕首放在枕头底下睡觉。但他后来终于抑制了这种轻率的行为,把已经破灭的爱情作为素材,写出一部震撼欧洲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
四是培养乐观主义精神,经常心情愉快。怒的产生虽然是多种原因所引起,但遇到挫折或被人恶意地攻击时最容易发生。此外,在心境不好的时候,也容易被激怒。而经常保持心情愉快,宽容大度,就能正确对待上述情况。《素问·举痛论》指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荣卫通利,即人体营气、正气能正常运行,营气为血中之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二者的正常运行,是心情愉快的结果。祖国医学认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而怒为百病之一,这就足以说明培养乐观主义的重要性。
五是遇事冷静。怒,按其强度不同,可以分为温怒、愤怒、大怒和暴怒几种。但不管怎样的怒,常常是不能冷静思考的结果。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但暴跳如雷就能解决问题吗?恰恰相反,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招致更坏的结果。因此,遇事一定要冷静,才能积极思考,想出对策,*解决问题。
六是及时宣泄。这是说,如心有不平之事,可及时向领导汇报,向知心朋友倾诉,甚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千万不要闷在心里,以致气郁成疾。
七要经常听一些音乐。当神情兴奋、愤怒、狂躁之时,要听一听节律低沉、凄切悲凉之曲。
“宠辱不惊”:人世沧桑,诸事纷繁;喜怒哀乐,此起彼伏。老庄提出“宠辱不惊”之处世态度,视荣辱若一,后世遂称得失不动心为宠辱不惊;。对于任何重大变故,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任何过极情绪,如暴怒、狂喜、极度悲伤、过度忧愁、剧烈惊恐等,都可引起生理失衡,导致功能紊乱。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志与免疫功能之间的联系息息相关。任何过激的刺激都可削弱白细胞的战斗力,减弱人体免疫能力,使人体内防御系统的功能低下而致病。为了健康长寿,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应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于喜事与悲事、兴奋与气愤、顺境与逆境、快乐与痛苦等,都应“一视同仁”。总之,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以便养神治身。对外界的事物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明辨是非,保持安和的处世态度、稳定的心理状态。
(2)疏泄法: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称之为疏泄法。具体做法可采取下面几种方式。
发泄方式:用直接的方法把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去叫做发泄法,例如当有的人遇到不幸,悲痛万分时,大哭一场,让眼泪尽情流出来方可觉好受些。哭是一种痛苦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心理保护措施。因此,有的学者研究认为,强忍眼泪等于慢性自杀。据此道理,有些国家采用叫喊疗法,即通过急促、强烈、粗犷、无拘无束地喊叫,将内心的都积发泄出来,从而使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平衡一致。有人在盛怒难以忍耐时,于脆找个体力活猛干一顿,或外出跑几圈,这样把因盛怒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掉,心情亦可得到平静。发泄不良情绪,必须学会正当的途径和渠道来发泄和排遣之,决不可采用不理智、冲动性行为,如甩打家具,打人骂人等,这种方式非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新的烦恼,引起更严重的不良情绪。
疏导宣散:出现不良情绪时,进行自我调节,有节制地逐渐发泄,或借助于别人的疏导,把门在心里的郁闷宣散出来。在生活中受到了挫折,甚至遇到不幸,可找自己的知心朋友、亲人倾诉苦衷,或向亲朋好友写书信诉说苦闷,从亲人、朋友的开导、劝告、同情和安慰中可得到力量和支持,消极苦闷的情绪会变得豁达、轻松。正如俗语所言:“快乐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痛苦有人分担,就可以减轻痛苦。”所以,扩大社会交往,广交朋友,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是解忧消愁、克服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研究证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缩小“人际关系心理距离”,是医治心理不健康的良药。
顺情从欲: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力满足其合理的*或需求,以创造条件改变其所处环境,满足生理或心理的需要。《灵枢·师传》说:“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满足病人心身的需要也是心理保健法的内容。衣、食、住、行等生活必要物质的需求是正常的社会现象。物质决定精神,需求的满足与否,会直接影响人的情绪与行为,甚至导致精神情志病变。有些*仅靠劝说疏导,或强行压抑的办法,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只有当其生活的基本*得到满足时,才能获得心理满足。例如,劳动者能得其衣食,无力者得到集体的关怀。天灾人祸时得到社会的救济,帮助独身者建立家庭,使老年人享受晚年幸福,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等,都属于顺情从欲的基本措施,对那些不切实际的*和要求,不能纵容迁就,而应当善意地、诚恳地采用说明教育等方法进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