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汉文帝受言的翻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2:07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8 09:15

白话释义:

汉文帝即位的第十三年,齐地担任管理接收漕粮的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得受刑罚,他的女儿缇萦,才14岁,随着押淳于意的差役一同到了京城长安。缇萦上书汉文帝,愿自己去充当官婢,以换取免除父亲的刑罚。

文帝怜悯她的孝顺,免了她父亲的罪,并下令废除肉刑。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商议,请重新制定刑律,结果,本来应当砍去右脚的,反而改为杀头的死刑,该定拷打的,要在脊背上打五百或三百了,亦多有*的。空有减轻肉刑的名义,实际上反而多杀了人。

至于株连三族的大罪,又不趁修订刑律时加以改变确定,结果实在是辜负了皇帝怜恤犯人的好意,张苍和冯敬真可谓是不称职的臣子了。

史书上称汉文帝能停下车听取百官和人民的意见,如今以一个女子上书,能亲自批阅,并因此立即废除沿用了几千年的肉刑,没有一点留难,如像这样去处理天下的事,还有什么事会拖拉不决的呢?如果皇帝要用装意见书的囊袋来做宫殿前的帷幕,那么装有奏书的袋子就会源源不断地收到了。

原文:

汉文帝即位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女缇萦,年十四,随至长安,上书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帝怜悲其意,即下令除肉刑。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议,请定律,当斩右止者反弃市,笞者杖背五百至三百,亦多死,徒有轻刑之名,实多杀人。

其三族之罪,又不乘时建明,以负天子德意,苍、敬可谓具臣矣。史称文帝止辇受言,今以一女子上书,躬自省览,即除数千载所行之刑,曾不留难,然则天下事岂复有稽滞不决者哉?

所谓集上书囊以为殿帷,盖凡囊封之书,必至前也。

此文出自南宋洪迈所写的《容斋续笔》。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洪迈,1123年出生,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

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南宋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容斋随笔》、《夷坚志》。

洪迈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洪皓、哥哥洪适、洪遵都是著名的学者、*,洪适官至宰相。洪遵官至宰执(副相)赠右丞相。

洪迈的父亲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迈时年仅七岁,随兄适、遵攻读。他天资聪颖,“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

十岁时,随兄适避乱,尝往返于秀(今浙江嘉兴)、饶二州之间。在衢州(今浙江衢县)白渡,见败壁间题有二绝句,一咏“油污衣”云:“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

纵使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迈读后,爱而识之。可见其自少年时,便性格高洁,不同凡俗。

淳熙六年,授予赣州知州的官职,兴建学宫,建造浮桥,士人百姓安居乐业。郡兵素来骄横,稍不如意就蛮横*。

郡里每年派上千人戍守九江,这一年,有人害怕去后就会被留下而不再回来,众人于是反戈。人们以谣言相警,百姓非常害怕。洪迈不为所动,只派遣一名校官好言劝说他们,使他们回到营中,众人都听从了劝说。

他挂着空箭袋进入,慢慢审问出什五长两个人,带上刑具押送浔阳,在市上斩首。辛卯年间闹饥荒,赣州正值中熟,洪迈拿出粮食去帮助邻郡。

有个僚属进谏阻止,洪迈笑着说:"秦地和越地的贫弱丰肥不同,是做臣子的道理吗?"不久任建宁府知府。有个因小事情杀人而持刀越狱的富人,长时间拒捕,洪迈治他的罪,施黥刑后流放岭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8 09:16

汉文帝受言
【原文】
汉文帝即位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①,其女缇萦,年十四,随至长安,上书愿没入②为官婢,以赎父刑罪。帝怜悲其意,即下令除肉刑。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议,请定律,当斩右止者反弃市③,笞者杖背五百至三百,亦多死,徒有轻刑之名,实多杀人。其三族之罪④,又不乘时建明,以负天子德意,苍、敬可谓具臣⑤矣。史称文帝止辇受言⑥,今以一女子上书,躬自省览,即除数千载所行之刑,曾不留难,然则天下事岂复有稽滞不决者哉?所谓集上书囊以为殿帷⑦,盖凡囊封之书,必至前也。(选自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三)
【注释】
①有罪当刑:犯了法当受刑罚。
②没入:进入队伍,充当。
③当斩右止者反弃市:应当砍去右脚的,反而改为杀头的死刑。
④其三族之罪:古时刑法严苛,如有人犯了重罪,则不仅本人被杀,还要株连三族。
⑤具臣:用来充数的臣子,比喻不称职。
⑥止辇受言:史*载,汉文帝善于纳谏,每次出外视察,只要有*上书陈言者,哪怕是正在路上,也一定会停下车马,听受其言。
⑦集上书囊以为殿帷:将装意见书的袋子拿来做宫殿前的帷幕。
【译文】
汉文帝即位的第十三年,齐地担任管理接收漕粮的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得受刑罚,他的女儿缇萦,才14岁,随着押淳于意的差役一同到了京城长安。缇萦上书汉文帝,愿自己去充当官婢,以换取免除父亲的刑罚。文帝怜悯她的孝顺,免了她父亲的罪,并下令废除肉刑。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商议,请重新制定刑律,结果,本来应当砍去右脚的,反而改为杀头的死刑,该定拷打的,要在脊背上打五百或三百了,亦多有*的。空有减轻肉刑的名义,实际上反而多杀了人。至于株连三族的大罪,又不趁修订刑律时加以改变确定,结果实在是辜负了皇帝怜恤犯人的好意,张苍和冯敬真可谓是不称职的臣子了。史书上称汉文帝能停下车听取百官和人民的意见,如今以一个女子上书,能亲自批阅,并因此立即废除沿用了几千年的肉刑,没有一点留难,如像这样去处理天下的事,还有什么事会拖拉不决的呢?如果皇帝要用装意见书的囊袋来做宫殿前的帷幕,那么装有奏书的袋子就会源源不断地收到了。

附录1:
汉文帝受言
【原文】
汉文帝即位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女缇萦,年十四,随至长安,上书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帝怜悲其意,即下令除肉刑。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议,请定律,当斩右止者反弃市,笞者杖背五百至三百,亦多死,徒有轻刑之名,实多杀人。其三族之罪,又不乘时建明,以负天子德意,苍、敬可谓具臣矣。史称文帝止辇受言,今以一女子上书,躬自省览,即除数千载所行之刑,曾不留难,然则天下事岂复有稽滞不决者哉?所谓集上书囊以为殿帷,盖凡囊封之书,必至前也。
【译文】
汉文帝即皇帝位第十三年,齐国太仓县令淳于意犯了罪被判处肉刑,他的女儿缇萦,年仅十四岁,随他来到长安,上书说自己愿意没入官府做官婢,以抵赎我父亲该受的刑罚。文帝哀怜缇萦的孝心,就下令废除肉刑。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商议,奏请制定(这样的)法律条文,结果,本该判处斩掉右脚的反而改为弃市,本该判处笞刑的改为杖背五百杖以至三百杖,也大多*了,徒有减轻刑罚的名义,其实多杀了人。至于那连坐夷灭三族的重罪,又不趁机提出建议修改法令,因而辜负了皇帝怜恤犯人的好意,张苍和冯敬真可谓是不称职的臣子了。史书上说汉文帝(能)停下车听取(百官和人民的)意见,如今以一个女子上书,能亲自批阅,并因此立即废除沿用了几千年的肉刑,没有一点为难,如像这样去处理天下的事,还有什么事会拖拉不决的呢?所以如果(皇帝)收集装意见书的袋子作为殿前的帷幕,大概那些封奏的奏疏,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来到皇帝的面前的。
【注释】
1、当刑:判处肉刑。当:判罪。
2、没(mò)入:谓没收财物、人口等入官。《史记·平准书》:“敢私铸铁器煑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诏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隋书·刑法志》:“魏虏西凉之人,没入名为隶户。”明宋濂《胡公神道碑铭》:“公以新没入之田实其数,其害乃除。”
3、官婢:古时因罪没入官府作奴婢的女子。《史记·孝文本纪》:“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新唐书·严武传》:“(严武)卒,母哭,且曰:‘而今而后,吾知免为官婢矣。’”《资治通鉴·汉哀帝建平元年》:“舜择官婢张弃为乳母。”胡三省注:“官婢,盖以罪没入掖庭,男为官奴,女为官婢。”
4、怜悲:哀怜。《史记·孝文本纪》:“其少女缇萦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
5、肉刑:施加于罪犯或犯过者的肉体的惩罚,包括死刑、鞭笞和监禁等。残害肉体的刑罚,古指墨、劓、剕、宫、大辟等。今泛指对受审者肉体上的处罚。《荀子·正论》:“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张守节正义:“《汉书·刑法志》云:孝文帝即位十三年,除肉刑三。”《唐律·名例》:“昔者,三王始用肉刑。”长孙无忌等疏:“肉刑:墨、劓、剕、宫、大辟。”清李汝珍《镜花缘》:“古来相传孝女甚多,如女婧、缇萦之类,一使景公废伤槐之刑,一使文帝除肉刑之令,皆能委曲用心,脱父于难。”*《论*》:“对任何犯人,应坚决废止肉刑,重证据而不轻信口供。”骆宾基《可疑的人》二:“他在古庙里囚禁的时候,审问了三次,都是在深夜,而且第一次就受了严重的肉刑。”
6、止:同“趾”。脚趾。
7、弃市:死刑。《礼记·王制》:“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本指受刑罚的人皆在街头示众,民众共同鄙弃之,后以“弃市”专指死刑。《汉书·景帝纪》:“(中元)二年春二月……改磔曰弃市,勿复磔。”颜师古注:“磔,谓张其尸也。弃市,杀之于市也。”宋秦观《盗贼中》:“今盗贼之法,可谓密矣。强盗得财满匹及伤人者輙弃市。”章炳麟《鳷鹊案户鸣》诗:“按条当弃市,衔寃欲愬谁?”
8、三族:这里指夷灭三族的重罪。
9、乘时:乘机;趁势。晋左思《吴都赋》:“富中之甿,货殖之选,乘时射利,财丰巨万。”《宋史·王晏传》:“今契丹南侵,天下汹汹,英雄豪杰固当乘时自奋。”鲁迅《三闲集·“皇汉医学”》:“日本人汤本求真做的《皇汉医学》译本也将乘时出版。”
10、建明:犹建白。提出建议或陈述主张。谓对国事有所建议及陈述。汉杨恽《报孙会宗书》:“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揔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已负窃位素飡之责久矣。”《朱子语类》卷四四:“只会食禄,略无建明,岂不可深耻!”宋叶适《上孝宗皇帝札子》:“臣窃以为今日人臣之义所当为陛下建明者,一大事而已。”明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书》八:“犬马齿今四十有七矣,苟生窃禄,无所建明,触事感时,怃然自失。”建白:谓对国事有所建议及陈述。《汉书·霍光传》:“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新唐书·田令孜传》:“宰相卢携素食令孜,每建白,必阿邑倡和。”宋叶适《祭郑景望龙图文》:“官虽不为贱,而未得要地以建白。”明归有光《题太仆寺志后》:“诸所建白,每上,辄报可。”清黄钧宰《金壶浪墨·吴门秀士书》:“阁下廷试第一,不可谓无名,枢密入相,不可谓无位,年逾七秩,不可谓无寿,不于此时有所建白,更待何时?”
11、德意:布施恩德的心意。《周礼·秋官·掌交》:“道王之德意志虑,使咸知王之好恶。”宋岳飞《奏招曹成不服乞进兵札子》:“比年群盗竞作,朝廷务广德意,多命招安。”宋陈亮《义乌县减酒额记》:“是固所以宣天子之德意,而入民之骨髓也。”《清史稿·礼志九》:“降者膝行诣坛下,俛首乞命,经略宣上德意,量加赏赉赉。”欧阳予倩《李秀成》第三幕:“这件袍赐给你,你要体朕的德意。”
12、具臣:备位充数之臣。《论语·先进》:“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朱熹集注:“具臣,谓备臣数而已。”《汉书·梅福传》:“故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孝元皇帝擢之,以厉具臣而矫曲朝。”颜师古注:“具臣,具位之臣无益者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太常丞任随上言曰:‘谏议大夫、司谏、正言虽有数员,但充位尸禄而已。愿陛下择贤士,黜具臣,悬赏罚之文,立劝惩之道。’”
13、省览:审阅;观览。《汉书·盖宽饶传》:“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唯裁省览。”南朝陈徐陵《与李那书》:“循环省览,用忘饥渴。”宋李如篪《东园丛说·学者自出己见》:“时世日趋浮薄,学者观书不探本源,传注虽存,而未尝省览,即用己见立说,反谓先儒所不能到,甚可叹也。”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小学述闻》:“因依引书次第,录为一册,名曰《小学述闻》。其不在此类者,附录于后,盖以便省览、备遗忘耳。”
14、留难:无端阻留;故意刁难。汉桓宽《盐铁论·本议》:“间者,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难,与之为市。”《法苑珠林》卷三一:“智者若见有人欲出家,应勤方便,勿作留难。”《明史·邹缉传》:“前岁买办颜料……大青一斤,价至万六千贯,及进纳,又多留难。”邹韬奋《萍踪忆语》二:“因为伦敦美领署的公文已到,所以略谈几句便算了事,未曾受到什么留难。”
1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6、岂复:难道还有。
17、稽滞:拖延;延误。汉蔡邕《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选既稽滞,又未必审得其人。”《宋书·夷蛮传·倭国》:“每致稽滞,以失良风。”《明史·宦官传二·张彝宪》:“管盔甲主事孙肇兴恐稽滞军事,因劾其悮国。”
18、所谓:所以。谓,通“为”。《战国策·赵策一》:“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吕氏春秋·恃君》作“所为”。汉贾谊《新书·壹通》:“所谓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大抵为山东诸侯也。”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所谓,所为也。”
19、上书囊:装意见书的囊袋。
20、囊封之书:即囊封。封事。宋王庭珪《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诗:“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宋周密《齐东野语·洪君畴》:“次月囊封言古今为天下患者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明史·文苑传一·徐一夔》:“往宋极重史事……侍从之直前启事,中外之囊封匦奏,下至钱谷、甲兵、狱讼、造作,凡有关政体者,无不随日以録。”参见“封事”。参阅宋戴埴《鼠璞·封章》。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汉书·宣帝纪》:“上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复使乐平侯山领尚书事,而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后汉书·明帝纪》:“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李贤注:“宣帝始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封有正有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后魏相奏去副封,以防拥蔽。”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自汉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四凶》:“磻叟莅事未终考秩,抛官诣阙上封事,通义刘公引为羽翼,非时召对数刻,磻叟所陈,凡数十节,备究时病。”清朱彝尊《兴化李先生清寿》诗:“曾闻过江上封事,神人观听交欢忻。”

附录2:
汉文帝受言
【原文】
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其少女缇萦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天子怜悲其意,五月,诏曰:“《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请定律曰:“诸当髡者为城旦、舂;当黥髡者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答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当斩右止及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而复有笞罪者皆弃市。罪人狱已决为城旦、舂者,各有岁数以免。”制曰:“可。”
  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焉。
【译文】
齐国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当处以肉刑,被逮捕拘压在长安诏狱。他的小女儿缇萦向皇帝上书说:“我父亲做官,齐国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现在他犯了罪,按法律应判处肉刑。我感到悲痛伤心的是,死人不能复生,受刑者残肢不能再接,即使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愿意没入官府做官婢,以抵赎我父亲该受的刑罚,使他得以改过自新。”
文帝很怜悯和同情缇萦的孝心,五月,下诏书说:“《诗经》说‘开明宽厚的君主,是爱护百姓的父母。’现在人们有了过错,还没有加以教育就处以刑罚,有的人想改变行为向善,也无路可走了,朕很怜惜!肉刑的残酷,以至于切断人的肢体,摧残人的皮肉,使人终生无法生育,这是多么残酷和不合道德!难道这符合为民父母的本意吗!应该废除肉刑,用别的惩罚去代替它;此外,应规定犯罪的人各依据罪名的轻重,只要不从服刑的地方潜逃,服刑到一定年数,就可以释放他。制定出有关的法令!”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请制定这样的法律条文:“原来应判处髡刑的,改为罚作城旦和城旦舂;原来应判处黥髡刑的,改作钳为城旦、钳为城旦舂;原来应判处劓刑的,改为笞三百;原来应判处斩左脚的,改为笞五百;原来崐判处斩右脚以及杀人之后先去官府自首的,官吏因受贿、枉法、监守自盗等罪名已被处置但后来又犯了应判处笞刑的,全都改为公开斩首。罪犯已被判处为城旦、城旦舂的,各自服刑到一定年数后赦免。”文帝下达批准文书:“同意。”
这一时期,文帝自身谦逊自守,而将相大臣都是老功臣,少文采而多质朴。君臣以导致秦灭亡的弊政为鉴诫,论议国政讲究以宽厚为本,耻于议论别人的过失;这种风气影响到全国,改变了那种互相检举、攻讦的风俗。官吏安于自己的官位,百姓乐于自已的生业,府库储蓄每年都有增加,人口繁衍。风俗归于笃实厚道,禁制法网宽松,有犯罪嫌疑的,从宽发落,所以,刑罚大量减少,甚至一年之内全国只审判了四百起案件,出现了停止动用刑罚的景象。
附录3:
‍汉文帝“止辇受言”
【原文】
文帝每朝,郎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言。言不可用者,置之;可用,采之;未尝不称善。
【注释】
1、本则故事出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笔者转引自明代张居正的《帝鉴图说》。在这个故事中张居正赞扬了汉文帝虚心纳谏的事情。
2、郎:古代官职名,秦汉时负责宫廷禁卫的近侍官。
3、从官:皇帝的侍从*。
4、辇:一般情况下,是指皇帝乘坐的车。
【今译】
汉文帝每次去上早朝的时候,如果遇到有郎官、从官在途中上书言事的,他一定会命令把车子停下来,并且要亲自接受他的奏疏或当面听取意见。对于那些奏疏当中不能选用的,他也只是不采纳实行而已,但绝不会加以怪罪。如果遇到奏疏上的内容对国事有益、对黎民百姓有好处的,他就会虚心采纳、尽快的实施。不仅如此,他还经常赞赏这些奏疏当中的意见。
【解析】
为了广开言路,汉文帝还下令废除“诽谤妖言法”,命令说:“古代圣王治理天下,朝廷在交通要道,设立‘进善之旌’。请建议者到旗下去发表意见;还树立‘诽谤之木’,请人们把朝廷的失误,写在木牌上。这样做的目地,就是为上下沟通,为建议者提供进言的渠道。可是现在法律中却设有‘诽谤妖言’罪,使臣民不敢尽情表达自己的意见,朝廷也无法知道自己有什么过失。这在朝廷急需选贤任能的时候,会起什么作用呢?所以,‘诽谤妖言法’必须废除。”
在汉代初期,因为忌惮于秦朝灭亡的教训,所以历代的统治者都广泛听取大臣以及民众的意见。汉高祖刘邦出身寒贱,也没有文才武略,但有自知之明,知人善任,广泛而虚心的听取张良、陈平、刘敬等谋士的计策和意见,所以在楚汉相争中,能最终战胜强大的项羽,取得天下。等到汉朝建立以后,刘邦还是如同以前一样,每当遇到大事,就要和大臣们共同商量,听从其中正确的看法或意见。刘邦这种喜欢纳谏、善于纳谏的作风,不仅对后代子孙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也为后世所称赞。汉文帝以性情宽厚、睿智仁爱著称,也是善于纳谏的典型代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缇萦救父的故事,据《汉书•刑法志》记载:汉文帝十三年,少女缇萦,因为自己的父亲犯罪要被处以肉刑,而向文帝上书,指出肉刑的残酷,表示自己愿意自贬为官家的奴婢,替父赎罪。文帝看到之后,感觉很有道理,于是下令废除肉刑。由此可见,汉文帝是一个多么肯于纳谏的君王!
汉文帝有一个爱好就是打猎,喜欢和自己的大臣们出外游猎。这件事被一个叫贾山的大臣知道了之后,就进谏说,皇帝总是招揽天下的贤士,人们知道后,就努力的来完善自己,以期被皇帝任用,皇帝也的确任用了他们,给他们以*和优厚的待遇,但是皇帝让他们做了什么呢?无非就是要他们陪伴您一起打猎罢了。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假如这样行事,恐怕会让天下人寒心,断绝了天下人的期望啊!文帝从中听出了这话的深刻意义,于是从此就约束自己,励精图治,带领文武百官,一起建设国家。
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据说贾谊深受汉文帝的赏识,但是每次和贾谊面谈的时候,汉文帝都喜欢过问一些与国家无关紧要的事情,于是贾谊就向文帝进谏,陈述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文帝马上就将这个谏议付诸于实际。此外他还采纳了晁错提出的贵粟*。到了汉武帝时,“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不可食。”粮食大丰收,老百姓简直吃不完!可见,“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汉初统治者的圣明统治、真诚纳谏,是具有很大的关系的。
古代的君王很多都能纳谏,并将广听言论,作为自己为君的德政之一。但是一些君王,一般都是在朝廷上听取谏议。而汉文帝则是在每次上朝的途中,专门听取那些没有资格上朝进谏的*的谏议,打破了大多数帝王的常规,而且无论对于什么样的谏议,他都能够心平气和、给予鼓励,并从中选择出那些具有实际意义的谏议。在这一点上,更加体现出了汉文帝作为一代明主的风范。
汉文帝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英明又平和的皇帝之一,对下属的进谏,都能够做到和善的听取,并且对其进行勉励,这样就使得当时的诸多大臣,哪怕是普通的民众,也都敢于向皇帝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我们提到的缇萦救父的故事当中的缇萦,对于一个普通少女的上书,汉文帝都能充分重视。在汉代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能够做到像汉文帝一样行事的人,并不多。中国历史上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可以说在这个方面,文帝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历史上曾经有人指出,说汉文帝之所以会如此,与他的出身有关,因为他没有什么特别强大的势力,作为自己登上王位的“后台”,所以行事和其他的皇帝,就大不相同了。这个分析,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笔者看来,文帝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的虚心纳谏,是与他个人的品德,有极大的关系。古代帝王都讲究修德政,而帝王本人的品德就是他的德政的根本。汉文帝之所以能够做到虚心纳谏,并且择善而行,最重要的还在于文帝本人,有十分高尚的品德与操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8 09:16

汉文帝即位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女缇萦,年十四,随至长安,上书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帝怜悲其意,即下令除肉刑。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议,请定律,当斩右止者反弃市,笞者杖背五百至三百,亦多死,徒有轻刑之名,实多杀人。其三族之罪,又不乘时建明,以负天子德意,苍、敬可谓具臣矣。史称文帝止辇受言。今以一女子上书,躬自省览,即除数千载所行之刑,曾不留难,然则天下事岂复有稽滞不决者哉?所谓集上书囊以为殿帷,盖凡囊封之书,必至前也。翻译: 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其少女缇萦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齐国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当处以肉刑,被逮捕拘压在长安诏狱。他的小女儿缇萦向皇帝上书说:“我父亲做官,齐国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现在他犯了罪,按法律应判处肉刑。我感到悲痛伤心的是,死人不能复生,受刑者残肢不能再接,即使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愿意没入官府做官婢,以抵赎我父亲该受的刑罚,使他得以改过自新。”
天子怜悲其意,五月,诏曰:“《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
文帝很怜悯和同情缇萦的孝心,五月,下诏书说:“《诗经》说‘开明宽厚的君主,是爱护百姓的父母。’现在人们有了过错,还没有加以教育就处以刑罚,有的人想改变行为向善,也无路可走了,朕很怜惜!肉刑的残酷,以至于切断人的肢体,摧残人的皮肉,使人终生无法生育,这是多么残酷和不合道德!难道这符合为民父母的本意吗!应该废除肉刑,用别的惩罚去代替它;此外,应规定犯罪的人各依据罪名的轻重,只要不从服刑的地方潜逃,服刑到一定年数,就可以释放他。制定出有关的法令!”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请定律曰:“诸当髡者为城旦、舂;当黥髡者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答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当斩右止及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而复有笞罪者皆弃市。罪人狱已决为城旦、舂者,各有岁数以免。”制曰:“可。”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请制定这样的法律条文:“原来应判处髡刑的,改为罚作城旦和城旦舂;原来应判处黥髡刑的,改作钳为城旦、钳为城旦舂;原来应判处劓刑的,改为笞三百;原来应判处斩左脚的,改为笞五百;原来崐判处斩右脚以及杀人之后先去官府自首的,官吏因受贿、枉法、监守自盗等罪名已被处置但后来又犯了应判处笞刑的,全都改为公开斩首。罪犯已被判处为城旦、城旦舂的,各自服刑到一定年数后赦免。”文帝下达批准文书:“同意。”
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焉。
这一时期,文帝自身谦逊自守,而将相大臣都是老功臣,少文采而多质朴。君臣以导致秦灭亡的弊政为鉴诫,论议国政讲究以宽厚为本,耻于议论别人的过失;这种风气影响到全国,改变了那种互相检举、攻讦的风俗。官吏安于自己的官位,百姓乐于自已的生业,府库储蓄每年都有增加,人口繁衍。风俗归于笃实厚道,禁制法网宽松,有犯罪嫌疑的,从宽发落,所以,刑罚大量减少,甚至一年之内全国只审判了四百起案件,出现了停止动用刑罚的景象。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1] ,汉惠帝刘盈之弟[2] ,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3]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其余诸子中宠姬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2] 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4] 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2] 。
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道德方面,汉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后葬于霸陵。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8 09:17

原文:汉文帝即位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女缇萦,年十四,随至长安,上书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帝怜悲其意,即下令除肉刑。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议,请定律,当斩右止者反弃市,笞者杖背五百至三百,亦多死,徒有轻刑之名,实多杀人。其三族之罪,又不乘时建明,以负天子德意,苍、敬可谓具臣矣。史称文帝止辇受言。今以一女子上书,躬自省览,即除数千载所行之刑,曾不留难,然则天下事岂复有稽滞不决者哉?所谓集上书囊以为殿帷,盖凡囊封之书,必至前也。翻译: 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其少女缇萦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齐国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当处以肉刑,被逮捕拘压在长安诏狱。他的小女儿缇萦向皇帝上书说:“我父亲做官,齐国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现在他犯了罪,按法律应判处肉刑。我感到悲痛伤心的是,死人不能复生,受刑者残肢不能再接,即使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愿意没入官府做官婢,以抵赎我父亲该受的刑罚,使他得以改过自新。”

  天子怜悲其意,五月,诏曰:“《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

  文帝很怜悯和同情缇萦的孝心,五月,下诏书说:“《诗经》说‘开明宽厚的君主,是爱护百姓的父母。’现在人们有了过错,还没有加以教育就处以刑罚,有的人想改变行为向善,也无路可走了,朕很怜惜!肉刑的残酷,以至于切断人的肢体,摧残人的皮肉,使人终生无法生育,这是多么残酷和不合道德!难道这符合为民父母的本意吗!应该废除肉刑,用别的惩罚去代替它;此外,应规定犯罪的人各依据罪名的轻重,只要不从服刑的地方潜逃,服刑到一定年数,就可以释放他。制定出有关的法令!”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请定律曰:“诸当髡者为城旦、舂;当黥髡者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答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当斩右止及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而复有笞罪者皆弃市。罪人狱已决为城旦、舂者,各有岁数以免。”制曰:“可。”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请制定这样的法律条文:“原来应判处髡刑的,改为罚作城旦和城旦舂;原来应判处黥髡刑的,改作钳为城旦、钳为城旦舂;原来应判处劓刑的,改为笞三百;原来应判处斩左脚的,改为笞五百;原来崐判处斩右脚以及杀人之后先去官府自首的,官吏因受贿、枉法、监守自盗等罪名已被处置但后来又犯了应判处笞刑的,全都改为公开斩首。罪犯已被判处为城旦、城旦舂的,各自服刑到一定年数后赦免。”文帝下达批准文书:“同意。”

  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焉。

  这一时期,文帝自身谦逊自守,而将相大臣都是老功臣,少文采而多质朴。君臣以导致秦灭亡的弊政为鉴诫,论议国政讲究以宽厚为本,耻于议论别人的过失;这种风气影响到全国,改变了那种互相检举、攻讦的风俗。官吏安于自己的官位,百姓乐于自已的生业,府库储蓄每年都有增加,人口繁衍。风俗归于笃实厚道,禁制法网宽松,有犯罪嫌疑的,从宽发落,所以,刑罚大量减少,甚至一年之内全国只审判了四百起案件,出现了停止动用刑罚的景象。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ef英语哪个好 EF英孚英语培训怎么样? 英孚英语好不好 EF英孚教育到底好不好 大佬们,麦芒7和荣耀10那个值得入手?2500以下的机子还有啥好推荐的么... 介绍几款2500元以前的手机 像素一定要高 其他的不做要求 近期想入手一部安卓手机,价格2200到2500左右…买HTC desire Z还是 三星... 笔记本忘记开机密码怎么办急死了 笔记本电脑屏幕开机锁忘记密码 怎么办?急死了 华硕笔记本电脑开机密码忘记了怎样找回?系统是Windows 7旗舰版... 怎么保存苍耳子汁? 梨孑汁有什么办法可以洗去. 揶孑汁喝有没有什么好处 速溶咖啡与速溶黑咖啡哪个更好一点? 大家对速溶咖啡有什么或者喜欢的 雀巢速溶咖啡,如果不加糖喝牛奶,怎么喝才最好喝 速溶咖啡还可以有什么样的喝法 咖啡,原味,研磨,三合一速溶三种哪种最好? 速溶咖啡加纯牛奶顺序是什么? 如何配咖啡才好喝? 关于速溶咖啡的搭配问题 咖啡加什么才好喝? 速溶咖啡可以用牛奶冲吗 速溶咖啡加纯奶可以吗 柠檬可以每天都吃吗? 每天都吃几乎同样的饭菜是什么体验? 每天每餐都吃稀饭有害健康吗 每天都吃豆腐对身体好吗 很喜欢吃海鲜,请问可以每天都吃吗? 苹果每天都要吃吗? 栮子汁煮鸡汤有什么好处 水浒说充军要杖脊是真打背脊吗? 石榴汁,芒果汁,黑加仑子汁椰子汁柑橘汁苹果汁,葡萄汁的英语怎么说? FS的S2杖比S1杖背起来要看者大吗?还是一样的? 黄瓜、苹果、芹菜、胡萝卜、楺子汁的功效 我是拉杖背对方给打了这个案子怎么办理 枸杞子榨汁再冲淡 比 泡枸杞子 有营养? 一轮黄弯月下一老人杵杖背鸟是什么成语? 明项圣谟大树风号图的作品赏析 来点枯子汁怎么样?用英语翻译 金棘子吃法 描写黄昏暮色的古诗 陈灵均走江是哪一章 手上沾上了芋头梗子汁的手能么清洗干净? wow 武僧后期有用武器的技能么。。 怎样包萝卜秧孑子饺子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皆不识是什么意思啊? 请问怎么腌制油甘子好吃? 律诗对韵的要求! 无患子汁弄到眼睛里了,眼睛很红,而且感觉磨疼,要采取什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