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3 19: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9:46
比如鲁迅的《故乡》里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烘云托月”的典范用例,为了有效的衬托少年闰土机敏活泼、充满活力的形象,作者在这里特地描绘了一幅深蓝的、金黄的、碧绿的能给人以美感,色彩明丽的画面,这个画面为少年闰土提供了“用武之地”,这样闰土的形象就比单纯的正面描写要丰满充实得多,同时也为写中年的闰土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对照蓝本,可以更好的突出作品的主题。再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里“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一部分,就以大量的笔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自然环境之恶劣,在这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不仅衬托祥子一样的人力车夫生活的艰辛,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社会黑暗。由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为了突出主要描写对象,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描写有时只需要寥寥数笔,稍加点染;而有时则需要用墨如泼,反复渲染。文字的多少没有定式,全在作者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