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3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4:30
在朱子学习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针对思想发展的弊端采取补救措施,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学”就是“行”,“行”也就是“知”,知行合一。“知是做事的想法,做事是知识的时候。知识是线的起点,线就是知识的成功。”。“知行合一”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起初,徐爱,王阳明的爱人,无法理解老师的“知行合一”理论,于是他与黄绾、顾应祥,等老师进行了一场辩论,试图理解“知行合一”的主要思想,但未能如愿,最后不得不长途跋涉到龙场亲自向王阳明求教。
徐爱问王阳明,知道和做显然是两件事。怎么可能是一回事?王阳明给了他一个例子。例如,徐爱说:“现在人们知道他们应该孝顺父母,尊重兄弟,但事实上他们不能这样做,所以知道和做是两件事。”王阳明说:“这种人的知识和行为都被私欲切断了,不是知行的真面目。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人知道却做不到。知道但做不到,未知。圣贤圣贤教导人的知行之道,就是还原知行的本真,而不是随便告诉你怎么知行。知道是做的想法,做是知道的努力;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如果你抓住了这些,只说一个知识,你就已经有了一条线在里面;就说一句台词,你就已经知道了。”
“古人之所以说知行兼备,只是因为世界上有一种人很迷茫,做事很随意,不懂得思考,只是一味的行动,所以他必须把自己知道的道理告诉他,他才能正确地去做;世界上有一种人,只知道凭空想,不实践,只主观臆测,必须把自己的行为*说出来,才能正确认识。这是古人为了补救弊端不得不说的话。如果抓住了深层含义,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现在的人把知道和做分为两件事,以为一定知道了才能做。如果我现在只讲课,只讨论怎么会功夫,等到真的会了,那我一辈子都不会,一辈子都不会。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它的起源也不是一天。”
在王阳明看来,“知行合一”本来是古人的意思,但今天却分成两件事来做,这实际上违背了古人的初衷。古人认为“知识”存在于“行为”中,“行为”也存在于“知识”中。为了防止世界陷入谬误,同时也为了补救缺点,古人别无选择,只能说一句话,然后只能说一句话,然后才知道*。综上所述,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是为了帮助世人摆脱弊端,同时也是为了帮助世人摆脱朱熹“走在先知前面”的弊端。“彻底消除潜伏在人们心中的不良思想”,这是知行合一的宗旨。如果忽视这一点,将违背王阳明的初衷,并带来许多弊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4:30
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结合起来,达到完成事务的目的,这种做法就叫做知行合一。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4:31
由明朝嘉靖年间的王守仁提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家、军事家。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而《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最欣赏的是王守仁。知行合一最经典的实用案例,就是王派弟子徐阶, 运用知行合一,在官场用20多年的时间斗倒严嵩。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4:31
知行合一最经典的实用案例,就是王派弟子徐阶, 运用知行合一,在官场用20多年的时间斗倒严嵩。 知行合一”本来是古人的意思,但今天却分成两件事来做,这实际上违背了古人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