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在线等啊```选一个科技知识进行解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0:0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5 01:56
新浪科技讯 据英国《卫报》25日报道,一批已经解密文件显示,英国国防部曾想方设法,试图掩盖其调查不明飞行物(UFO)这一事实。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国防部很久以前便对不明飞行物(UFO)目击案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是,根据所谓的“秘密保存30年”这一根据,现在这些文件应该解密了,但国防部又不希望让外界知道自己追踪调查不明飞行物的详情,所以试图从公共档案馆披露的文件中删除相关信息。
秘密文件曝光始末
国防部最想掩盖的是国防情报参谋机构(DIS)内部一支负责飞碟*调查的秘密部队的行动。这支部队又称简称为“DI55”,飞碟阴谋论者将它比作科幻影片《黑衣人》中保护地球不受外来侵略的机构。但根据公开的文件所载,事实*远不是这样。
DI55在1995年向国防部公共飞碟办公室(public UFO desk)递交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我家里的几本著作,把我们描述为‘保卫地球不受外来威胁入侵’的人——这离事实相差好几光年。”
谢菲尔德·海兰姆大学新闻学讲师大卫·克拉克及他的同事安迪·罗伯茨,依据《信息自由法》提出将上述文件予以公开的请求,至此国防部参与飞碟*调查的秘密才得以大白于天下。克拉克博士说:“那些文件不会告诉我们有关飞碟的任何事情,但它们的确告知人们,国防部如何不顾一切地隐瞒情报机构参与飞碟调查的*。”
这些文件之所以能够解密也源于一个名叫朱利安·轩尼诗(Julian Hennessy)的飞碟迷的请求。1976年,朱利安·轩尼诗请求查阅国防部有关目击飞碟出没的记录。飞碟办公室于3月23日向国防部安全主管递交的文件显示,*们打算当场拒绝轩尼诗的请求,理由是:文件中包含了一些机密信息,“并且对严肃的科学研究几乎毫无价值”。
但文件也表示:“但这并不意味着调查没有抱着严肃的态度。各分支机构有他们自己的方法——公共飞碟办公室‘无需知道’相关的信息——我们注意到DI55便不时进行更为广泛的调查。公开这些材料的想法,哪怕只是一个暗示,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受欢迎的。我们正在咨询空军历史分部(Air Historical Branch)在公共档案馆可以披露这些文件时如何尽快删除相关记录。”
轩尼诗现在是当地的一名地方*,他在听到自己30年前所经历事件的背后故事时一点也不感到惊讶。轩尼诗说:“每一件事情都让我相信,有一张大网掩盖住了*。他们不希望公众知道自己当年对飞碟现象是多么感兴趣。”
一个笔误导致秘密泄露
英国国防部试图改变公共记录的做法一直延续到90年代。在一份日期为1993年4月28日由DI55向公共飞碟办公室递交的文件中,未署名的作者声称,有关DI55参与飞碟调查的信息应当在记录中删除,理由是:根据30年保密规定,这些记录最终是要被公开的。
但令国防部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秘密已经被泄露了。1983年的一个笔误导致对外公布的与飞碟有关的文件的目录出现了纰漏,飞碟狂热者随即便产生了怀疑。克拉克博士说:“自那以后,他们便成为公众炮轰的对象,人们的种种疑问接踵而来——DI55中参与调查的都有谁?他们做了哪些调查,程度如何?”
DI55最终决定允许自己卷入调查的事情对外公开。一份1995年7月5日DI55向公共飞碟办公室提供的文件说:“我觉得没有理由继续否认国防情报局参与飞碟调查的事实。然而,一旦正式向外界公布此事,国防部无疑要面临国人的压力,公众必定会追问情报部门在调查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又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对外公开将导致怀疑和尴尬局面的出现,理由在于:只有一少部分人可能相信飞碟存在的事实,从已获得的数千份报告来看,他们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更高的优先权才放弃研究的。”
飞碟原是“等离子体”
克拉克博士表示:“他们长期删除有关提及国防情报参谋机构在飞碟调查中的重要角色的信息的做法说明,他们一定是隐瞒了一些东西。但他们隐瞒的却不是外星人造访地球的证据,而是从未获得允许便用纳税人的钱进行任何深度调查的这一事实,一旦文件曝光,他们必将陷入极大的尴尬。”
随着一份报告向克拉克博士的公开——英国《卫报》也曾刊登过这份报告——DI55卷入调查的程度随后便得到了证实。这份长达500页的文件记录了DI55对飞碟——国防部更喜欢用“不明航空现象”这一说法——所了解的一切,其中便包括1万多次目击飞碟出没的记录。报告指出,“不明航空现象”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也抱怨绝大多数飞碟只不过是飞行的“等离子体”——“至少一种气象和带电条件下形成的”或者在流星雨发生过程中形成的
是否目击外星生物?
1965年8月10日,一名男子报告说,他看到一个深红色的球体从威尔特郡沃敏斯特(Warminster)的一个小山一侧飞出。两个星期后,另一名男子拍下了飞碟在沃敏斯特中部出现的照片。1994年证实这张照片不过是场*,所谓的“飞碟”是用线轴和钮扣制成的。
1980年的节礼日(圣诞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有报道说,一个飞碟在萨福克郡的Rendlesham森林坠毁,此处正位于美国木桥空军基地附近。此次飞碟坠毁事件也被称之为“英国的罗斯威尔”,大名鼎鼎的罗斯威尔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1947年有人曾在这里目击飞碟出没。目击者表示,飞碟表面有很多记号,类似埃及的象形文字,随后便有外星人就从飞碟中走出来。一名飞行员后来承认,这场事故也是一场*。
1980年11月28日,一名名叫艾伦·戈弗雷的警官报告说,看到一个6米宽类似圆顶的物体在西约克郡托德莫顿的空中盘旋。他和同事随即赶到目击地点,发现不明物体盘旋区域下方的地面干的,而公路的其它地面却是湿的——之前曾下过雨。
上世纪90年代初,北苏格兰的居民多次目击飞碟以极快的速度从他们头顶飞过。2006年初公开的文件显示,所谓的“飞碟”不过是由美国设计的被称之为“曙光女神”的间谍飞机,任务是拍摄前苏联的照片。
2006年5月,国防部公开了Condign计划的细节。Condign是一项长达4年针对飞碟现象可能解释的秘密研究。报告中提到的很多飞碟都可以被解释为气体在带电条件下产生的发光的“等离子体”。(杨孝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5 01:56
1、故宫墙上 雨夜 有 宫女太监的影子走动;
2、据说是三价铁离子在起作用,起到了胶片的作用,下雨就显像了!
这算不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5 01:57
30年前,兵马俑博物馆还是一片田地,1974年3月29日,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西杨村的农民在打井时挖出了秦俑的陶片,从此,这里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坑的发现堪称第八大奇迹。”
30年过去了,可是这里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陕西省骊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着一组规模宏大、外观别致的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位于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经考古工作者连续多年大规模钻探及研究考证,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之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从此,这块曾是乱石堆积,偏僻冷寂的荒漠田野热闹起来。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前不久,记者又一次重访这里。
奇迹制造三十年未解之谜
如果把兵马俑和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放在一起,可能看不出兵马俑在艺术方面的精美,兵马俑胜在“奇”上。它究竟是怎样的奇法?兵马俑博物馆老馆长袁仲一先生曾经说过,“为什么说兵马俑是个奇迹?我总结出了三个字:大、多、真。大就是陶俑像真人真马一样大小,过去在博物馆里经常看到一些陶俑,但都比较小,一般都二三十厘米,最多也就六七十厘米。兵马俑真人一样大小,在感官上超过了人们的想象。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感官上发生一定变化,它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力量和艺术上的崇高感。兵马俑1、2、3号坑出土的秦俑达到8000多件,仅1号坑就有6000多件,大气磅礴,*当年看到后一直感叹‘不得了,不得了’。”
记者了解到,从兵马俑发现开始,袁馆长就一直没离开过这个地方,别看挖出来的文物有8000多件。可他都能如数家珍般说得很具体。他介绍说:“兵马俑都是一个个雕出来的,不是用模子做出来的,雕塑的人很多。据我初步统计,发掘和修复过程中,发现制作者的名字有87个,这些人都是老师傅了,下面还有一些徒弟,我推算一下,一个老师傅带着10个徒弟,就是870个人。我估计有上千人参加了这个工作,在中外雕塑艺术史上这都是奇迹。由于制作的人很多,一个人一种风格,有*宫廷的工匠,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一般人看兵马俑觉得都差不多,由于我们搞的时间长,能看出是什么人做的,宫廷工匠制作的作品从形象来说都是大力士,非常英武,来自民间的工匠制作的风格比较清新活泼,高矮胖瘦都有,这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系。从整体看,宫廷工匠的技艺水平高一些,比较熟练一些。民间工匠水平有高有低,这主要体现在身体的比例上,比如胳膊的长短不一,手的大小不一样。另外从面部表情上也可以看出水平的高低。所以,希拉克提出了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全世界的人都接受了。”
当然,出土文物在证实一些史实的同时,也同样给专家学者带来更多的问题,兵马俑由于其特殊时代、背景和出土量之大,它制造出的未解之谜也远远多于任何出土文物。这些谜团涉及到*、社会、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
过去认为中国的雕塑艺术是在南北朝以后佛教传入中国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兵马俑发现以后,可以看出中国的雕塑艺术远在秦代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古代民间雕塑有六法,堆塑捏贴画刻,兵马俑上都有。另外从雕塑风格上讲,秦的雕塑艺术与西方有所不同,西方是高度的写实,秦俑不是这样,它写实,但带着一定的写意。
在兵马俑出土的青铜剑上,可以看到,这些剑出土时候都非常锋利,基本上光亮如新,有的根本没有生锈,制作得也非常规整,经过检测,它表面上经过了铬盐氧化处理。根据以往的记录,这种技术德国在1937年发明,美国在1950年发明,但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就掌握了这门技术,真是冶金史上的奇迹。
出土的青铜剑在古代到底是怎样的工艺流程?有人做过各种模拟性实验,北京冶金技术研究院做过一个实验,用老陈醋、土硝和铬矿石加在一起加热,加热到800度,变成液体,涂在剑的表面。有人还用蓝宝石在剑的表面上摩擦,可以把铬涂在剑的表面上。另外,像出土的铜马车,一辆车有三千多个零部件,组合起来非常复杂。它的车盖有2平方米,薄度有2~4毫米,是浇铸而成的,这对温度的要求非常严格,过高过低都会“千疮百孔”,还有车上的伞,首先要浇铸成铜块。边上用锻造技术,这涉及到合金量的比例,如果含锡量过多或过少都不行。
记者了解到,兵马俑的制作也是个问题,这么大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现在做都是分节做的,烧出来之后堆在一起的。那时候是整个烧出来的,有两个问题不好掌握,泥巴从湿到干的收缩比怎么掌握?烧制过程中软化到硬结的收缩比例怎么掌握?还有兵马俑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薄厚同时放到窑里烧,怎么掌握火候?还有泥巴,掺和石英砂的比例怎么掌握?诸如此类的技术问题,在当时都是怎么解决的?至今依然没有搞清楚。
发现“奇迹”,富了周围农民
在兵马俑博物馆的西侧,有两个村子,一个是西杨村,一个是下河村。兵马俑发现30年后,现如今的西杨村由于兵马俑的发现和兴建秦陵遗址公园,已经“缩水”得所剩无几,不少农民搬到了兵马俑博物馆的东侧居住。记者在这两个村子采访时发现,这里的耕地不多,据村民介绍,原来耕地有很多,虽然现在每家都有耕地,但面积比以前少多了,大部分农民都借助兵马俑和秦皇陵一带的旅游景点做起了生意,有开饭馆的,有开车的,有做建筑工的,有做导游的,有卖纪念品的。总之,不管他们做什么,都跟当地的旅游有关。靠着旅游业,农民逐渐富裕了。
在秦陵遗址公园看管树木的西杨村农民杨钰告诉记者说:“兵马俑没有发现前,这里很穷,农民一天的工分是7分,当时外地姑娘都不愿嫁到这里,这里年年都没粮食吃,而且还极度缺水。”30年的旅游经济发展让这两个村子发生了巨变,有的农民买了两辆汽车,村里所有人都住上了两层小楼。在村子里,记者遇见一位老太太,她在缝制手工艺品,她说一天能缝5个,一个可以卖5元钱,而且这个工艺品很好卖。“买的全是外地人,还有许多高鼻梁的外国人呢。”老太太笑眯眯地比划着告诉记者。
兵马俑所处的秦陵镇农民如今绝大多数都在博物馆附近做生意,他们谁都会说上几句外语,靠旅游吃饭使很多农民确实富起来了。
究竟是谁发现了兵马俑
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参观兵马俑时,说了一句话:“兵马俑很了不起,发现兵马俑的人也了不起。”到兵马俑参观的外国元首有很多,但是像克林顿这样指名道姓要见发现人还是头一次。于是,当年兵马俑发现人之一的杨志发有幸见到了克林顿。关于兵马俑的发现人问题,时隔30年,依然有多种不一的说法。
当时发现兵马俑是什么情况呢?据兵马俑袁馆长回忆,1974年3月,西杨村打井,当时在场的有三个生产组,每个组两个人,西杨村农民杨新满当时是*队长。陶俑挖出来之后,他们也不认识,到处乱丢,后来临潼县文化馆的赵康民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让农民用架子车拉回去。当时送到县文化馆的农民就有杨新满。在此之前,当地农民曾三十多次看到过陶俑,但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1974年还是这个情况,村里的老太太还烧香磕头,说是瘟神,把俑头敲碎了,有的放到田地里当成稻草人赶鸟。老袁当时去的时候,从马路边上、垃圾堆里拣出很多陶俑残片,从废品收购站里收回了很多铜箭头。
兵马俑博物馆一位女讲解员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人们比较认可的兵马俑发现者就是西杨村的农民杨志发。”不久前的一个下午,记者在她的带领下,找到了正在兵马俑博物馆签名售书,如今已71岁的杨志发,当记者提出要对他进行采访时,没想到被他摇头拒绝。问他为什么不接受采访,老人家只嘟囔着说了一个字:“烦”。究竟是什么让这位老人如此烦心呢?显然当地其他农民竞相争夺发现权让他感到了不快。有人提议,与他一起照相。他一口答应,不过照一次相,要收50元人民币。尽管老杨要收钱,可要与他合影的游客仍然不少。记者从侧面了解到,除了克林顿接见过他,日本NHK电视台还曾把他请到日本,专门讲述当年发现兵马俑的过程。但由于其他农民对发现人的异议,让这位整天坐在博物馆商品部悠闲地签名售书的老人如今变得有些不安。
记者随后又在秦陵国家遗址公园找到了杨新满,67岁的他如今在一位私人老板开的玉器店里签名卖书,老板一个月给他1000块钱,记者见到他时,他的面前除了摆着临潼县(今临潼区)文化馆给他颁发的一张发现兵马俑证明书外,还在旁边墙上悬挂了一幅巨大的他和兵马俑的合成像,这位老人同样表示出不满,他说,当年发现兵马俑的人一共有9人,现在只剩下4个了,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得到一个让他满意的结果。杨新满想得到的是什么结果?为什么这些人对“发现人”这么看重?陕西省文物局负责人说:“还是利益的驱动。”他们提出的要求是在1号坑当年打井的地方标明发现人的名字。颁发发现认证书,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补偿。对此,兵马俑博物馆的负责人强调说:“我们只能说,是农民当年打井时集体发现的,别的什么都不会做,而且国家从来没有做这样的先例!”
“发现人”之利,搅乱旅游市场
记者在兵马俑博物馆采访时发现,“发现人”签名售书已经成了当地的一道景观,但也常常因此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比如在采访杨新满的时候,由于签名问题,导致游客与玉器店的服务员争执起来,引起众人围观,严重影响西安的形象。还有就是在兵马俑博物馆,一些“野导”(即没有经过培训考核和颁发上岗证的导游)利用种种欺骗和暗示手段让游客去买杨志发签名的书。在博物馆内,记者跟随在一个旅行团的后面,听到导游如此介绍:“这里就是当年农民打井发现兵马俑的地方,当年发现兵马俑的人,现在只剩下杨志发一个人了,他现在已经退休,是咱们馆的名誉馆长,享受馆长的待遇。杨先生平时特别忙,要参加学术活动和接见外宾,偶尔到馆里签签名,不知道他今天在不在(其实杨志发差不多天天都在),我们一会儿到后面看看。”之后“野导”删繁就简,没一会儿就把游客带到了杨志发签名的地方,一进来就惊呼:“你们今天真幸运,他在这里。”之后“野导”介绍,杨志发面前摆的关于兵马俑的画册只印了3000本,马上就卖光了。实际上,这本没有标出定价的画册在西安的旅游点到处都是,而且每个地方定价都不一样。记者从兵马俑博物馆了解到,博物馆迄今只有袁仲一一个名誉馆长。按理说,杨志发作为兵马俑的发现的人之一,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在馆里签名售书。但是经过一些“野导”的蛊惑,这里面便多少有了一些欺骗的成分,因为每卖出一本书,导游有数额不等的回扣。
在这里,不仅是“野导”在吃“发现人”,就是正宗的导游,也参与其中。如此抢吃“发现人”,让好多热心的游客大呼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