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地的新年习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2:5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8:10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也有来年节节高之意。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吃年夜饭、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的习俗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过年要挂的红灯笼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腊八节,作为“新年”即将到来的信号。传统上,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拜神、送神、烧香、燃烛、挂灯笼。
拜祖先,上坟。
用柚子叶来洗澡。
大扫除。一般在年廿八进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该日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春节。广东俗语称“年廿八,洗邋遢”。
贴上挥春、春联、年画,一些农村还要贴窗花。
倒贴福字:刚识字的小孩子会说“福倒了”,大人们说“没倒”,小孩子会执拗的说“倒了!福倒了”,这么说代表福到了,很吉利。
守岁:传说如果儿女守岁的话,其父母会长岁。
有些地方有卖懒的习俗,即“卖掉懒惰”,例如把面团放在椅子上,叫小孩坐上去,黏住*,象征读书时不会离开座位。
放鞭炮(炮仗)。
放烟花。
互相拜年。华南地区的一些传统是初一后辈到长辈处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初二则回女家拜年,开年,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会在年初四继续。
发红包(压岁钱)。
踩高跷。
买年花。
敲锣打鼓。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参见春运、恐归族
年初三不拜年,香港习俗。年初三又名赤口,传统上人们尽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会到沙田车公庙祈福,转转风车,意喻转出好运,祈求新的一年行好运,老少平安。
不买鞋。广东民间习俗,指农历一月不应购买鞋(因为“鞋”与广东话的“唉”声相似)。 吉祥话。春节期间,民众见面都要说恭贺话。例如:恭喜发财、年年有余、岁岁平安、步步高升、大吉大利。
不动刀。中国*的一些农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不洗澡,不打扫。一些传统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头,也不能打扫,以免洗走或扫走运气。 除旧迎新。添置一些新衣裳。
年初五迎财神,传说财神会在这一天下凡送福。这一活动在中国南方非常盛行,90年代以来,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烟花爆竹规模已不下于除夕。
中国*
北方地区 除夕晚上传统上和好饺子面切好饺子馅为初一包饺子做准备,因为初一不可动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观看**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许多家庭的传统。因为其节目质量下降以及其他娱乐节目增多,现在也有许多家庭到餐馆过年。
初一:早晨包饺子。传统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区的传统)老人初一是不出门的,亲友、同事互相拜年。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初二:要祭财神,要喝“元宝汤”(馄饨)。北方一般习惯是回娘家拜年团聚。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祭祖,并顺带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农村,这一天同样是要上坟的。一般都要带上点心、酒等祭品给已故祖先进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让祖先“过年”。一般上坟只允许儿女等进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则不参与祭祖。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拜年
初五:穷日,在中国北方,这一天一般没有人出门拜年,因为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从春节开始直到这一天才能把家里的垃圾扫出门,然后放鞭炮庆祝;有一副对联“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迎进财神来”即为对此风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轻人会在这一天举行朋友或同学聚会。亦称“破五”,是要在家包饺子吃。
初六:开市
初七:过人胜节
初八:祭星。现在北京的各个庙会活动通常从初一开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结束。
香港
农村有“飘色”活动。
初一前:到各区花墟,年宵市场购买年花或贺年物品。
年廿八:大扫除。
年三十晚:吃团年饭,去庙宇上头炷香。
初一:在庙宇上完头炷香、花车巡游汇演、贺岁杯足球赛初赛、烟火晚会
初二:维多利亚港贺岁烟花汇演
初三:贺岁赛马、到沙田车公庙祈褔
初四:贺岁杯足球赛(决赛)
十五:元宵节,很多公园会有挂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吸引不少民众游逛。也会吃汤丸像征团圆。
其他活动:至大埔林村许愿树参观及祈福;往车公庙祈福;往黄大仙祠祈福;往圆玄学院拜太岁及看年花。(一般是在年初三)
至于拜年,除了初三因为是“赤口”,传统指容易生口角外,一般会在初一至初五间任意进行,此外,若农历年假撞正周日,*及天主教会会于礼堂进行宗教活动。
关于过春节,在中国*(北方)还有这样的民俗: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的说法。
新年
*化的春节
文化大*时,北京*要求群众“移风易俗”,“过一个*化、战斗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抓*、促生产,大干到腊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脚,除夕吃忆苦饭,初一早上就出工。
少数民族习俗
云南白族朋友过年时,要进行“放高升”的庆祝活动,即是在整棵的大竹子的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将整个竹子崩上高空数十丈。有的地区还进行“抛绣球”的活动。 东北的鄂伦春族,在初一的早晨,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互相斟酒,晚辈给长辈叩头,平辈互相请安。初二、初三举行赛马活动。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品尝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鄂伦春族人会进行互相抹黑脸的活动。晚辈给长辈抹黑脸之前要先叩头。
台湾
冬至:台湾本地旧俗,冬至已开始有年节气氛,当天祭祖,称为祭冬,部分宗亲组织也会于当天集会聚餐。当天可以打开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许多家族亦借由此日检视神主,抄录资料作为族谱依据。 尾祃:俗写为“尾牙”,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号则借此聚餐,酬谢员工辛劳。早期尾牙聚餐有避开鸡头之习俗,避免有开除的暗示。近年来,台湾大企业尾牙聚餐则聘请影视歌星演出,并有高额奖金、股票摸彩,成为台湾媒体瞩目焦点。
送神: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烧云马纸为神只坐骑,返天过年,依例会准备果实甜汤。送神之后,方能打扫神明厅,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炉、除去旧门神,准备换新。香炉中的香灰须于当日重新筛滤过,门神则随送神焚烧金纸时焚去。而台湾本地旧日传说,送神之后,廿五日天神会下凡代替上天述职神只巡视,所以当日不可当天曝晒亵衣。
除夕:依农历十二月大小月,台湾话称为二九暝或三十暝。过年前数日,各家便开始蒸年糕,年糕有甜咸之分,称为甜粿、咸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红豆者,俗谚称“吃甜甜,好过年”;咸粿则以在来米制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丧事者则不做年糕,由亲友邻朋致赠。通常台湾民间都在除夕当天或前一、二日更换春联、门神,随时代演进,亦有不贴春联,只贴“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贺春厘”等贺语红纸者。除夕当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称“拜门口”,而后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后,会于神明像上贴上春花;祭祖之后,则会摆上发糕及米饭各一,插上纸作的红花,称为“饭春仔”。当晚则围炉,并吃长年菜。所谓长年菜一般是带根的菠菜,也有用芥菜者。依旧俗,农业社会中一年的欠债,须于除夕前还清。所以台湾俗谚中调侃手头经常窘迫的人为“天天二九暝”。
初一:出门拜年,称为“行春”,一般而言都会依农民历决定出行方向及开门、关门的时辰。当天台湾人通常会前往庙宇、佛寺烧香,祈求新年吉祥。
初二:为回娘家之日,依旧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据称会分掉娘家之福。然随时代进步,近年来台湾妇女团体努力推展女儿回家过年的新观念。
初三:为老鼠娶妻之日,当天依例需早睡。
初四:接神之日,惯例选在近傍晚之时,俗谚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说。接神之后,当年生肖冲犯太岁者,则安上太岁符,现今台湾诸多庙宇亦设有太岁厅,供奉值年星君,供信徒登记祭祀。
初五:开市,各行各业开张营业。
初九:传说为道教玉皇大帝圣诞,称为“天公生”,当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声连绵不断。
十五:元宵节,台湾元宵举行观光灯会已成风尚,每年依生肖制成巨型主灯,成为焦点。各地尚有台北县平溪放天灯、野柳王爷洗港祭仪、苗栗市苗栗蹦龙、台东市炸玄坛爷(炸寒单爷)、台南县盐水蜂炮等活动。
台湾年俗念谣: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佮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囝婿,十二查某囝转来拜,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马来西亚、新加坡
初一前:购买贺年物品,俗称“办年货”。
年三十晚:吃团年饭。
初一:到庙宇上头香、出门拜年。
初二:出门拜年,回娘家之日。
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会在年初四继续。
初九:天公生,当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祭祀。
十五:元宵节。新马一带的元宵节和七夕一样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会结伴到河边抛柑祈求姻缘(男性则抛香蕉),而且普遍上没有提灯笼或赏灯等习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9:28
印度:
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4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一些地方,过年不但不庆祝,反而相抱大哭。这真可谓天下奇事,但他们的人生哲理,使人听起来也颇有感触。他们认为,元旦一开始,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用哭声来表示自己的感叹。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淩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於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日本:
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著新年的来到。
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1—3日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裏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後到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日本人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蘇酒。此後一连3天则吃素食,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
泰国:
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的译音),也叫“泼水节”,是公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
节日裏,人们抬著或用车载著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後面跟著一辆辆花车,车上站著化了粧的“宋乾女神”,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身著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敲著长鼓,载歌载舞。在*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善男信女夹道而行,用银钵裏盛著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乾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风调雨顺。然後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地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进行新年沐浴。
德国:
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後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著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後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年裏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著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夥子们顺著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埃及:
埃及是文明古国,西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观察星相了,他们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尼罗河水立时上涨。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埃及的克鲁特人迎接新年,在门口放一张桌子,七八只碟子供著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颗粒,还有好些绿色植物的小芽,这象徵丰裕。献给神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因埃及的农业生产是从秋季开始的。
*:
*和我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的习俗。*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上天保祐,驱走鬼怪,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节,*的妇女穿戴一新。元旦当天少女们头戴一种麻制的帽子,称为“福巾”,身穿带花纹的五色彩衣,进行汤秋千比赛。她们以一处树花为目标,看谁先踢到或咬到为胜。也有在高处挂上铜铃的,以先碰响者为冠军。
新加坡:
农历除夕时,孩子们有守岁的习惯,直到午夜待家长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结束後方能就寝。过年时,城市裏有社团组成的舞龙、舞狮队沿街表演,男女老少的脸上都洋溢著一种节日的气氛。
英国:
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耶诞节那样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开展种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馀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
义大利:
在义大利除夕是一个狂欢之夜,人们涌向街头,燃放爆竹和焰火,甚至鸣放真*实弹。男男*翩翩起舞,午夜时,家家户户将屋子裏一些可打碎的东西,摔个粉碎。这是他们辞旧岁迎新年的传统方式。
伊朗:
伊朗实行的是*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夜火”,然後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年最後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
法国:
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著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平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21:03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OK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吃年夜饭、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的习俗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过年要挂的红灯笼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腊八节,作为“新年”即将到来的信号。传统上,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拜神、送神、烧香、燃烛、挂灯笼。
拜祖先,上坟。
用柚子叶来洗澡。
大扫除。一般在年廿八进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该日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春节。广东俗语称“年廿八,洗邋遢”。
贴上挥春、春联、年画,一些农村还要贴窗花。
倒贴福字:刚识字的小孩子会说“福倒了”,大人们说“没倒”,小孩子会执拗的说“倒了!福倒了”,这么说代表福到了,很吉利。
守岁:传说如果儿女守岁的话,其父母会长岁。
有些地方有卖懒的习俗,即“卖掉懒惰”,例如把面团放在椅子上,叫小孩坐上去,黏住*,象征读书时不会离开座位。
放鞭炮(炮仗)。
放烟花。
互相拜年。华南地区的一些传统是初一后辈到长辈处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初二则回女家拜年,开年,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会在年初四继续。
发红包(压岁钱)。
踩高跷。
买年花。
敲锣打鼓。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参见春运、恐归族
年初三不拜年,香港习俗。年初三又名赤口,传统上人们尽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会到沙田车公庙祈福,转转风车,意喻转出好运,祈求新的一年行好运,老少平安。
不买鞋。广东民间习俗,指农历一月不应购买鞋(因为“鞋”与广东话的“唉”声相似)。 吉祥话。春节期间,民众见面都要说恭贺话。例如:恭喜发财、年年有余、岁岁平安、步步高升、大吉大利。
不动刀。中国*的一些农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不洗澡,不打扫。一些传统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头,也不能打扫,以免洗走或扫走运气。 除旧迎新。添置一些新衣裳。
年初五迎财神,传说财神会在这一天下凡送福。这一活动在中国南方非常盛行,90年代以来,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烟花爆竹规模已不下于除夕。
中国*
北方地区 除夕晚上传统上和好饺子面切好饺子馅为初一包饺子做准备,因为初一不可动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观看**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许多家庭的传统。因为其节目质量下降以及其他娱乐节目增多,现在也有许多家庭到餐馆过年。
初一:早晨包饺子。传统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区的传统)老人初一是不出门的,亲友、同事互相拜年。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初二:要祭财神,要喝“元宝汤”(馄饨)。北方一般习惯是回娘家拜年团聚。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祭祖,并顺带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农村,这一天同样是要上坟的。一般都要带上点心、酒等祭品给已故祖先进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让祖先“过年”。一般上坟只允许儿女等进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则不参与祭祖。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拜年
初五:穷日,在中国北方,这一天一般没有人出门拜年,因为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从春节开始直到这一天才能把家里的垃圾扫出门,然后放鞭炮庆祝;有一副对联“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迎进财神来”即为对此风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轻人会在这一天举行朋友或同学聚会。亦称“破五”,是要在家包饺子吃。
初六:开市
初七:过人胜节
初八:祭星。现在北京的各个庙会活动通常从初一开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结束。
香港
农村有“飘色”活动。
初一前:到各区花墟,年宵市场购买年花或贺年物品。
年廿八:大扫除。
年三十晚:吃团年饭,去庙宇上头炷香。
初一:在庙宇上完头炷香、花车巡游汇演、贺岁杯足球赛初赛、烟火晚会
初二:维多利亚港贺岁烟花汇演
初三:贺岁赛马、到沙田车公庙祈褔
初四:贺岁杯足球赛(决赛)
十五:元宵节,很多公园会有挂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吸引不少民众游逛。也会吃汤丸像征团圆。
其他活动:至大埔林村许愿树参观及祈福;往车公庙祈福;往黄大仙祠祈福;往圆玄学院拜太岁及看年花。(一般是在年初三)
至于拜年,除了初三因为是“赤口”,传统指容易生口角外,一般会在初一至初五间任意进行,此外,若农历年假撞正周日,*及天主教会会于礼堂进行宗教活动。
关于过春节,在中国*(北方)还有这样的民俗: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的说法。
新年
*化的春节
文化大*时,北京*要求群众“移风易俗”,“过一个*化、战斗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抓*、促生产,大干到腊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脚,除夕吃忆苦饭,初一早上就出工。
少数民族习俗
云南白族朋友过年时,要进行“放高升”的庆祝活动,即是在整棵的大竹子的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将整个竹子崩上高空数十丈。有的地区还进行“抛绣球”的活动。 东北的鄂伦春族,在初一的早晨,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互相斟酒,晚辈给长辈叩头,平辈互相请安。初二、初三举行赛马活动。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品尝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鄂伦春族人会进行互相抹黑脸的活动。晚辈给长辈抹黑脸之前要先叩头。
台湾
冬至:台湾本地旧俗,冬至已开始有年节气氛,当天祭祖,称为祭冬,部分宗亲组织也会于当天集会聚餐。当天可以打开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许多家族亦借由此日检视神主,抄录资料作为族谱依据。 尾祃:俗写为“尾牙”,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号则借此聚餐,酬谢员工辛劳。早期尾牙聚餐有避开鸡头之习俗,避免有开除的暗示。近年来,台湾大企业尾牙聚餐则聘请影视歌星演出,并有高额奖金、股票摸彩,成为台湾媒体瞩目焦点。
送神: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烧云马纸为神只坐骑,返天过年,依例会准备果实甜汤。送神之后,方能打扫神明厅,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炉、除去旧门神,准备换新。香炉中的香灰须于当日重新筛滤过,门神则随送神焚烧金纸时焚去。而台湾本地旧日传说,送神之后,廿五日天神会下凡代替上天述职神只巡视,所以当日不可当天曝晒亵衣。
除夕:依农历十二月大小月,台湾话称为二九暝或三十暝。过年前数日,各家便开始蒸年糕,年糕有甜咸之分,称为甜粿、咸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红豆者,俗谚称“吃甜甜,好过年”;咸粿则以在来米制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丧事者则不做年糕,由亲友邻朋致赠。通常台湾民间都在除夕当天或前一、二日更换春联、门神,随时代演进,亦有不贴春联,只贴“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贺春厘”等贺语红纸者。除夕当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称“拜门口”,而后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后,会于神明像上贴上春花;祭祖之后,则会摆上发糕及米饭各一,插上纸作的红花,称为“饭春仔”。当晚则围炉,并吃长年菜。所谓长年菜一般是带根的菠菜,也有用芥菜者。依旧俗,农业社会中一年的欠债,须于除夕前还清。所以台湾俗谚中调侃手头经常窘迫的人为“天天二九暝”。
初一:出门拜年,称为“行春”,一般而言都会依农民历决定出行方向及开门、关门的时辰。当天台湾人通常会前往庙宇、佛寺烧香,祈求新年吉祥。
初二:为回娘家之日,依旧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据称会分掉娘家之福。然随时代进步,近年来台湾妇女团体努力推展女儿回家过年的新观念。
初三:为老鼠娶妻之日,当天依例需早睡。
初四:接神之日,惯例选在近傍晚之时,俗谚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说。接神之后,当年生肖冲犯太岁者,则安上太岁符,现今台湾诸多庙宇亦设有太岁厅,供奉值年星君,供信徒登记祭祀。
初五:开市,各行各业开张营业。
初九:传说为道教玉皇大帝圣诞,称为“天公生”,当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声连绵不断。
十五:元宵节,台湾元宵举行观光灯会已成风尚,每年依生肖制成巨型主灯,成为焦点。各地尚有台北县平溪放天灯、野柳王爷洗港祭仪、苗栗市苗栗蹦龙、台东市炸玄坛爷(炸寒单爷)、台南县盐水蜂炮等活动。
台湾年俗念谣: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佮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囝婿,十二查某囝转来拜,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马来西亚、新加坡
初一前:购买贺年物品,俗称“办年货”。
年三十晚:吃团年饭。
初一:到庙宇上头香、出门拜年。
初二:出门拜年,回娘家之日。
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会在年初四继续。
初九:天公生,当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祭祀。
十五:元宵节。新马一带的元宵节和七夕一样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会结伴到河边抛柑祈求姻缘(男性则抛香蕉),而且普遍上没有提灯笼或赏灯等习俗。
O(∩_∩)O哈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22:54
春节即年节,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