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因特网起源于哪一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6 14:11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15:40

因特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

因特网是Internet的中文译名,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

20世纪5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

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

扩展资料

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

这些都强烈刺激了ARPAnet和NSFnet的发展,使联入这两个网络的主机和用户数目急剧增加,1988年,由NSFnet连接的计算机数就猛增到56000台,此后每年更以2到3倍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16:58

因特网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这个网络在不长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一个全球性网络的根本原因以及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因特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络。自80年代以来,它的应用已从军事、科研与学术领域进入商业、传 播和娱乐等领域,并于90年代成为发展最快的传播媒介。
因特网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一个用相同语言传播信息的全球性计算机网 络。成功连接两台计算机的关键是它们必须使用相同的语言,即数字语言表达。协议是这个数字语言的各种变 化了的形式。当发送与接收某个信息的计算机使用相同协议时,就可以共同拥有这个信息。①最简单的计算机 网络是将两台计算机连接起来,而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可以把不同地点和不同用途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不同 范围的网络互联。因特网是一个全球性网络,它使计算机和通信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由于因特网的历 史发展比较独特,涉及技术、管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而且一直处于迅速的发展之中,因此很难对它下一个比 较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讲,因特网是采用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 实现网络互联,在功能上 可以看成是一个彼此合作的大型虚拟网络。
因特网的产生
信息资源共享的理想 对于因特网产生的确切时间,目前存在不同说法。一些人认为,1972年ARPAnet 实 验性连网的成功标志着因特网的诞生。另一些人则将1993年所有与ARPAnet连接的网络实现向TCP/IP的转换作 为因特网产生的时间。但是无论如何,因特网的产生不是一个孤立偶然的现象,它是人类对信息资源共享理想 不断追求的一个必然结果,因此关于因特网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一些时候。近几十年来,人类在这方面取 得的一个又一个重要进展为因特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例如,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将人类传播信息 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开启了利用卫星进行通信的新时代。7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出现,预示着信息 技术的普及成为可能;激光和光纤技术的利用,使信息的处理和传播由“点”扩展到“面”。而近十多年来计 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更大范围的网络互联和信息资源共享。
据文献记载,最早提出关于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设想的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J. C. R. 利克利德。② 他于1962年8月在《联机人机通信》一文③中提出了“巨型网络”的概念,设想每个人可以通过一个全球范围内 相互连接的设施,在任何地点迅速获得数据和信息。这个网络概念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很像今天的因特网。利 克利德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后改为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的第一任领导。他的继任者B. 泰 勒和L. G. 罗伯茨深信这一网络概念的重要性, 并为这一网络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包交换理论 因特网的发展是以早期的包交换(packet-switching)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为起点的。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的L. 克莱因罗克于1961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包交换理论的论文,并于1964年出版了关于这个理论 的第一本书。包交换主要指在通信网络中将较长的信息分割成若干信息包传送。每一个包就像一个信封,其中 有要传送的信息和需要送达目的地的地址,此外还有一个代表这个包在整个信息流中的位置的号码。任何包如 果丢失或被阻塞,可以重新发送。当所有的包都抵达目的地时,接收机就将这些数字数据块重新组合成完整的 信息。这个称为“包交换”的网络可以使多台计算机使用相同的通信线路,也可以使一个数据流越过拥挤的线 路,通过其他路径快速传递。这个利用信息包而不是线路进行通信的理论的提出,是向网络技术方向迈出的重 要一步。另一个重要发展是使计算机能够互相传递信息。
无独有偶,几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包交换理论研究(1961—1967)同时,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19 64—1967)也进行了同类研究,而且彼此是在不知道对方研究的情况下进行的。
军用计算机网络ARPAnet 因特网是在军用计算机网络ARPAne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RPAnet是计算机网络 最早和最典型的例子, 是一个由美国国防部的研究人员和一些大学于60年代末共同开发的实验性网络。④美国 国防部当时出于军事防御战略的考虑,认为一个集中式管理的网络十分脆弱,经不起核战争等突发事件的破坏 ,需要建立一个可以不依靠单一“*控制计算机”操纵的巨大网络,使整个通信系统不会因网络中的某一部 分遭到破坏而停止运行。更重要的是,这个网络是自主的和自动调节的计算机互联网,它允许使用不同存储技 术、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互联。为此美国国防部向当时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提供经费从事这项研究,这 促使ARPAnet从理论研究进入实验联网。ARPAnet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从事这项研究的人发现,它提供了非常便 捷的通信渠道。
这个网络最初只连接了4台主机。1970年网络工作小组(NWG)在S. 克罗克的领导下完成了最初的ARPAnet 主机对主机通信协议, 称为网络控制协议(NCP)。1972年,B.卡恩在国际计算机通信大会(ICCC )上成功地 组织了一次大型的ARPAnet演示, 这是这个新网络技术首次公开露面。⑤同年,以V. 瑟夫为首的互联网工作组 (INWG)宣告成立,其目的是建立互联网通信协议。
关于开放的网络结构的思想是B. 卡恩于1973 年到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后不久提出来的,该研究计 划在当时被称为“互联网研究计划”。为了适应开放的网络结构环境的需要,V. 瑟夫与B. 卡恩共同开发了TC P/IP协议,并于1974年正式提出。
当ARPAnet由实验性网络发展成实用性网络时, 其运行管理于1975年移交给国防通信局(DCA)。1982年,
国防通信局和高级研究计划局作出决定,将TCP/IP,即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互联协议作为ARPAnet通信协议。 这是首次明确“因特网”是一个互联的网络集合。⑥
ARPAnet在其发展的最初10年里,主要用于促进电子邮件发展、 支持在线讨论组、允许访问远距离数据库 和支持*机构、公司和大学间的文件传递。1990年ARPAnet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停止运行。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 在整个70年代,尽管军用计算机网络ARPAnet将其触角伸进了美国的一些主要 大学, 但是由于技术和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这个网络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兴趣。因特网的真正发展是从80年 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利用ARPAnet网的技术建立NSFnet网开始。大约在1984年,国家科学基金会 在美国*的一些主要研究机构的要求下,接替高级计划研究局进行网络扩建工作。NSFnet最初由5个相互连接 的超级计算机中心组成,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美国主要地区和各主要大学及研究机构联网。
到1986年,NSFnet初步形成了一个由骨干网、区域网和校园网组成的*网络、1984—1989年,NSFnet经 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开始向商业和更广阔的领域扩展,并陆续与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联网。 到90年代初,NSFnet转变为由私营企业经营,但是美国*仍然支持这个网络的发展。1992年,几个因特网组 织合并,成立因特网协会ISOC。至此为止,这个网络从军用通信网络起步,通过NSFnet进而发展成为全国性的 学术研究和教育网络,并开始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广大的区域扩展,这是因特网发展进程中的第二个重要里程 碑。⑦
万维网 在90年代,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即一个可以获得因特网的图像信息的超文本因特网协议被 采用,使每一个人可以产生自己的图像页面(网址),然后成为一个巨大的虚拟超文本网络的组成部分。这个 增强型的因特网又被非正式地称为万维网,与此同时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新用户群。于是,许多人用“因特网” 一词指这个网络的物理结构,包括连接所有事物的客户机、服务器和电话线;而用“万维网”一词指利用这个 网络可以访问的所有网站和信息。
美国*除了支持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主干网NSFnet外,还陆续出台和落实了其它几项*,它们对今日 因特网的形成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5年10月24日,联邦网络委员会(FNC )通过了 一项决议,对因特网作出了这样的界定:“因特网”是全球性信息系统,(1)在逻辑上由一个以网际互联协议 (IP )及其延伸的协议为基础的全球唯一的地址空间连接起来;(2 )能够支持使用传输控制协议和国际互联 协议(TCP/IP)及其延伸协议,或其他IP 兼容协议的通信;(3 )借助通信和相关基础设施公开或不公开地 提供利用或获取高层次服务的机会。⑧这也许是迄今对因特网作出的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
信息高速公路 在讨论因特网的发展时,不能不涉及人们经常谈论的信息高速公路。1993年,美国*提 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NII),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它很快在世界各国引起 强烈反响,许多国家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信息高速公路是错综复杂的互联网络,它不仅仅是 主要站点间的网络互联系统,而且将使所有通信网络和设施,例如、电话、传真机、计算机、数据库、有线电 视、计算机网络、打印机、卫星、光缆等相互连接,从而使公众、企业、图书馆、*和非*部门普遍从中 受益。⑨
信息高速公路实际上是对这种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一种形象比喻。当人们试图对其进行描述或讨论时,经 常引用因特网。然而由于因特网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特定的主要用户群以及使用这个网络需要具备一定的计 算机技能和大量的计算机设施,因此无论从网络的规模、使用的普遍性和便利程度来看,因特网都无法与即将 出现的信息高速公路相提并论,充其量只是它的一个雏形。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数字化使文 字、图像和声音的区分变得模糊,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特点。它将对管理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信息高速公 路的提出可以说为因特网的发展展示了新的广阔前景。
因特网的特点
因特网的优势 因特网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例如高度的开放性、分散性和自主性,它们使因特网显示出许 多其他网络难以比拟的优势,使其能够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惊人发展。因特网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开放的网络结构:这是因特网的核心技术思想。根据这个思想,任何网络类型、技术选择和活动范围均不 受特定网络结构的支配,而且可以通过“网络互联结构”与其他网络连接。在此之前只有端对端线路连接的网 络互联方法。这种开放的网络结构使因特网不仅成为一个新型的通信工具,而且是一个活的实验室,可以用来 进行新的通信设计和试验、观察其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和发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万维网的出现便是一例。
统一的网络互联标准:因特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所采用的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PC/ IP)。TCP/IP是因特网实现不同网络互联的标准,也是因特网所采用的数据交换协议的统称。TPC /IP采用包 交换技术,从而成功地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是网络技术的 一个重大进步。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 都可以成为因特网的一部 分。这种大规模的网络互联为实现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和进行全球范围的信息检索创造了条件。
分散化的管理:因特网最突出的特点是没有人“拥有”它。这个超级网络实际上是一个由众多网络组成的 “网际网”,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能对它进行集中式管理和统一规划。与其他传统网络(如广播网)的不同之 处在于,因特网是用户驱动型网络。用户是因特网的使用者和服务对象,也是它的开发者和服务提供者。因此 因特网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用户对它的支持,它的主要经费来源也存在于这个网络的外部环境中。⑩这是这 个网络的财富和活力的源泉。
灵活的服务方式:确切地说,因特网的用户不是个人而是利用网络提供服务的组织。大多数用户必须通过 服务提供者的中间作用才能获得利用因特网的机会。这些服务提供者属于公司或地区性网络,它们在更高层次 上与国家网相连,而只有在国家级网络上因特网的管理才起作用。这种结构极大地增加了因特网服务的灵活性 ,各种高级服务方式和友好的用户界面因此迅速发展起来,它们可以帮助用户在因特网的信息海洋中遨游,自 由地获取信息。
支持多种交流模式:因特网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融为一体,因而同时具有出版和交流的 功能。它可以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交流模式,而且可以用来交替地“说”和“听”。这种不断 地从“出版模式”向“私人通信模式”的转变,密切了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可以就许多不同的 主题进行讨论,这是利用传统媒介所无法实现的。
丰富的信息资源:因特网上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从烹饪技巧、体育赛事、股市行情、新闻报道,到科 研领域的最新文献、数据、图表、计算机软件以及天文观测照片等无所不有。此外,全世界为数众多的图书馆 和研究机构将其馆藏目录通过因特网对外界开放,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这些馆藏文献。目前因特网上的馆 藏文献主要包括图书馆目录、参考工具书、文献索引、全文资料、多媒体信息和计算机软件等。
低廉的服务费用:因特网的运行费用与商业电信公司提供的类似服务费用相比偏低。由于这个网络在很大 程度上利用从地区、国家或国际电信公司租用的专门线路进行信息传播,因此在向用户提供服务时,可以不受 持续的时间或大量信息使用费用的*。到目前为止,因特网上的大部分服务实际上都是免费的。
因特网的不足 因特网的内在特点和当前技术方面的局限也使这个网络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 表现在随着因特网用户的增加,网络出现超负荷现象,网络管理遇到一系列困难和由此引起一些负面社会影响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并且正在寻求解决的办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 。
网络安全:用户对因特网的利用不受时间、地点的*,甚至可以避开国家和地方法律的直接管理和控制 ,因而容易被一些人滥用来进行某些非法活动。例如,用户的口令和密码被居心叵测的人获悉和盗用,使个人 隐私权受到侵犯或造成*的泄露;大量*交易在网上进行,引起巨额关税流失;制造网络“病毒”, 使大量计算机不能正常运行。这些问题随着因特网用户的迅速增多而变得日趋严重,对用户行为的管理正在变 得越来越困难。网络环境中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并日益引起各国*的关 注。但是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限于技术方面,而且涉及社会和法律等多种因素,需要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理,尤 其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一些技术手段还不尽完善,或因 种种原因难以推广;有关的立法仍处于探讨阶段。信息借助于互联网络已超越国界,在国际范围内流动,而有 关法律、法规往往只在规定的管辖范围内起作用,这是当前因特网管理中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
知识产权:因特网上大量信息和服务被任意免费使用也引起了有关知识产权的问题。由于因特网是在专用 通信基础设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存在使用的直接成本,因而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不可避免地被大量免费奉 送。人们广泛地、自由地利用这些服务不仅出于职业原因,而且越来越多地为了私人目的。这使这些信息和服 务提供者的权益受到严重忽视。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合理解决,将会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
除此之外,因特网也存在其他一些不足,例如存在着域名的非法抢注和国际域名分配的独家垄断倾向;网 上信息资源的分散化存储和管理,给用户检索造成的困难;以及一些非法有害内容的大量传播也是当前许多国 家比较关心的问题。
这一切说明,因特网的发展与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都具有两面性,需要人们在充分利用它的优 势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或避免它的不足。既要尽快提高其信息传输的速度,又要注意从法律上加以规范 、技术上加强管理,使之更好地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因特网的发展趋势
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使社会的信息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是因特网发展的重要方面。对用户个 人而言,因特网已发展了多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其中Telnet,FTP,Archie,E-mail,Gopher,WAIS,IRC和WW W是最基本的和得到广泛利用的服务。
因特网自8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1987年与因特网连接的主机接近3万台,1989年突破10万台, 1992年突破100万台,到1998年突破3000万台。近十年来与因特网连接的主机增加了300倍。 ⑾与因特网连接的 国家和地区也已从1991年的31个增加到1998年171个。 对其用户的数量已难以有精确的统计,据国际电信联盟 估计,1996年因特网的用户已超过1600万,其使用者达到6000万人。目前,全球因特网的用户已超过1亿。 美 国商业部最近在一份题为《新兴的数字经济》的报告中推断,因特网的通信量已达到每100天翻一番。 因特网 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在它之前的所有技术。
因特网当前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它的全球化、商业化和新一代网络的开发上。
全球化 全球化是自90年代以来因特网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与因特网连接的国家迅速增多,不仅包括发 达国家,也包括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全球性的网络互联使一个国家很容易通过网络与外界联系起来, 不同地域的界限将变得模糊。这一全球化趋势已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如果不通过网络与外界联系起来, 有可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尽管如此,由于技术、资金、文化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原因,因特网用 户在全世界的分布还不均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从1996年的情况来看,60%以上的因 特网用户在北美洲,22%的用户在欧洲,而占世界人口绝大部分的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只拥有不到20%的用 户。
商业化 商业化,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是近年来因特网发展的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尽管出现的时间 不长,但已呈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这种发展势头和所产生的影响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目前,电子商务活 动主要包括企业间的商品购销、广告宣传、研究开发、人事管理、金融业务、商业文件传递以及处理与顾客的 关系等。由于电子商务能利用有限资源、加快商业周期循环、节省时间、降低成本,创造较高利润,因而受到 商界欢迎。除了直接从因特网创造收益外,电子商务正在对广泛得多的领域产生间接影响,表现在通过不断开 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工作岗位、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使许多部门,尤其是旅游、保险、直接零售、电子出 版等部门发生巨大变革,并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主要提供因特网服务的企 业,它们利用这个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开展各种商业性活动。这种商业化应用极大地扩大了因特网的服务范围, 使因特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电子商务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关税、技术标准、非关税贸易壁垒、 知识产权保护、网上安全和开发适合商业用途的网络技术和软件等。
因特网的商业化不仅体现在网络本身的商业应用上,也体现在网络服务的经营方式上。例如在美国,私有 化已成为美国*推动因特网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这种发展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的行为远远适应不了因 特网的迅猛发展和技术的日新月异,相比之下,私营部门的行为却具有灵活和快捷的优势。因此,在因特网发 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私营部门和市场推动力,而不是*。
新一代因特网的开发 近年来,支撑因特网的基础设施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表现在开始实施建立超大容 量和超高速网络——“因特网Ⅱ”的计划。针对当前因特网能力的脆弱性和局限性,在因特网的诞生地——美 国,*、 企业和研究机构正在共同努力促进下一代因特网(NGI)的开发。1996年10月10日, 美国总统克 林顿和副总统戈尔提出了一个关于发展下一代因特网的行动计划,这是美国正在实施的跨世纪计划中的一项。 这项计划为期3年,投资3亿美元,旨在为21世纪的网络奠定基础。⑿根据这个行动计划,下一代因特网有三个 主要目标:1.将以比现在的因特网快100到1000倍的通信速度连接大学、 国家图书馆和研究机构,这一速度相 当于可以在一秒钟内传送一部30卷本的《不列颠百科全书》;2.促进对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例如一 些能够极大地提高因特网处理实时服务能力的技术正在出现;3.发展各种能够支持国家重要目标和任务的新的 应用,例如科学研究、*、远距离教学、环境监测和医疗保健等。为此,促进宽带接入和多媒体应用将 极大增强。
总之,因特网是一个发展中的网络,这种发展自其产生之日起一直没有停止过。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以及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因特网产生和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因特网的组织结构得到逐步发 展。如今,因特网的规模已极大地超出了它最初的发展目标,成为包括广大用户群和多样化服务活动的全球性 网络。然而尽管因特网已取得了明显的成功,但是它在技术方面仍惊人的简单,而且存在许多局限。因特网还 在发展,而且有可能为新的更加高速和功能更加强大的网络所代替。种种迹象表明,因特网未来面临的最紧迫 问题不是技术如何发展,而是对变革和发展过程本身如何管理。这个问题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变得更加 突出。
①Gringras,Clive,1997,The Laws of the Internet, London:Butterworths,p.1.
②Leiner,Barry M.,Cerf,Vinton G.,et al.,"A Brief Historyof the Internet",http://www. isoc.
org/internet/history/brief.html
③ H'obbes'Zakon, Robert, the MITRE Corporation, "Hobbes'Internet timeline v3.3", http://w ww. isoc. org/guest/zakon/Internet/History/HIT.html
④Wendell,Kyla,"Internet History",http://tdi,uregina.ca/~ursc/internet/history.html
⑤Leiner,Barry M.,Cerf,Vinton G.,et al.,"A Brief Historyof the Internet",http://www. isoc.
org/internet/history/brief.html
⑥H'obbes'Zakon, Robert, the MITRE Corporation, "Hobbes'Internet timeline v3. 3", http: //www. isoc.org/guest/zakon/Internet/History/HIT.html
⑦Steinmann,Heinrich & Chorafas,Dimitris N.,1996,The NewWav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UK: CASSELL,p.55.
⑧Leiner,Barry M.,Cerf,Vinton G.,et al.,"A Brief Historyof the Internet",http://www. isoc.
org/internet/history/brief.html
⑨Bekkers,V.J.J.M. , "The Playground of the ElectronicSuperhighway",in Bekkers,Vitor & K oops,Bert-Jaap et al.,(eds.),1997,Emerging Electronic Highways,The Netherlands:Kluwer LawIntern ational,pp.10—11.
⑩ Basque,Guy, "Introction to the Internet", in EjanMackaay,Daniel Poulin,et al., ( ed s. ) , 1995, The ElectronicSuperhighway.The Netherlands: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7.
⑾H'obbes'Zakon, Robert, the MITRE Corporation, "Hobbes'Internet timeline v3.
3", http: //www. isoc.org/guest/zakon/Internet/History/HIT.html
⑿The Compu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Research Directionsfor the Next Generation Int ernet, http: //www. cra.org/policy/NGI/wpcall.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18:33

因特网是Internet的中文译名,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

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研究实现互联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现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这两个协议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协议,TCP是帮助IP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

TCP/IP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即TCP/IP的规范和Internet的技术都是公开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正是后来Internet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选定Internet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并把其它的军用计算机网络都转换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net,供民用。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5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1988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主干网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术,准许各大学、*或私人科研机构的网络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

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1992年,美国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NS),建立了一个新的网络,叫做A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一个主干网。它与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而ANSnet则是ANS公司所有,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而此时Internet的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在最近几年,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20:24

历史起源 因特网,又叫国际互联网,英文是Internet。它最早是美国国防部为支持国防研究项目而在1960年建立的一个试验网。它把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联接到一起,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这个试验网随时进行交流,而不必再频繁地聚在一起开会讨论问题了。同时,由于各地的数据、程序和信息能够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资源,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成本。
功能就是共享网络资源。
IP为你计算机的上网地址。
域名嘛简单点说就是你上网输入的网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22:32

1969年,最早称为阿帕网

20世纪5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
关于因特网的技术资料,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已开通B站免流,并且已经激活,看视频显示免流,但是我的流量还再疯狂... 共享文档导出为excel表格文件 你认为最好看的香港电影TOP10是哪些? - 知乎 电脑考试教室配置需要哪些设备中学电脑教室配置方案 班级安全目标口号88句 女,立生(脚先出),农历九零年正月初三零点多出生。请您分析下命运。主要... 怎麽知道自己是什么命 Schwarzkopf施华蔻染发摩丝泡沫染发膏暮色棕黑-轻松染发不伤发_百度知... 施华蔻染发剂色号怎么选施华蔻染发剂哪个颜色最好看 施华蔻染发摩丝3-0暮色棕黑-适用对象 因特网起源于哪个国家的哪个网络,当时只要用于什么方面 因特网又叫--------,最早诞生于------国。 因特网最早起源于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一共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什么? Internet最早应用在哪里 Internet最初作用在什么方面 世界因特网发展,最初用于什么? vivo手机一开移动网络就会提示“您本月使用流量值超过套餐值已关闭移动网络是否重新开启”怎么办? vivo6一联网就收到流量提醒的短信,怎样取消? vivos7t手机上面显示流量逾额提示怎样去掉 如何去掉vivo的流量监控图标 vivox30流量旁边的符号跟流量符号差不多怎么取消? vivox27pro上有个像流量的图怎么取消 vivo y93通知栏显示流量怎么关闭? vivo手机如何关闭流量监控 手机ViVo流量怎么样关闭 vivox20plus手机设置流量提醒怎么取消 vivo手机怎么关流量 vivo手机开起了流量保护怎么解除? vivo手机下拉就会出现今日已用流量怎么消去啊? 什么叫因特网 因特网什么时候开始应用于商业? Internet起源的时间,它的前身叫什么? 因特网是哪个国家首创?首次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是什么时候呢? Internet(因特网)最初是以ARPAnet为主干网建立的,ARPAnet最初主要用于美国的大学 因特网应用领域有哪些? 因特网发展史 因特网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因特网可应用于哪些市场调查领域 因特网是什么啊? 关于因特网的历史和发展 手机怎么ps怎么抠图并和另一张图片合并? 手机上抠图 去水印 合成图片啥的用什么软件 请问手机版的photoshop怎么合成照片 xr港版支持双卡双待吗 港澳版苹果xr是双卡双待吗 如何设置手机密码锁密码 怎么给手机密码 怎样设置密码手机密码 怎样设置手机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