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0 17:0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7:01
意思是:活着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死了又有什么可害怕的? 形容超脱生死,大彻大悟。常用于表现英雄人物视死如归的气概。
出自:庄子[春秋]《庄子.至乐》。
原句:“生又何欢,死又何哀?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
释义:活着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死了又有什么可害怕的?爱使人产生忧虑,爱使人感到恐惧。如果离开爱,那么就既无忧虑也无恐惧了。开始并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形体产生的气候征兆。
扩展资料:
生亦何欢 死亦何惧的历史典故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惠子认为不应该,庄子说:“我的妻子,推察起来,开始并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
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形体产生的气候征兆。在浑沌混杂之中,逐渐酿成了产生形体的气候征兆,进而具有了形体,进而具有了生命,进而又有了现在的死亡。
生生死死,就像来来往往,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生并不是获得,死也并不是丧失,生并不比死具有更大的意义。倒是死比生更具有回归万物、更新再造的可能,因此更接近于道,由道所任意委托差谴。
庄子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
据《史记》记载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周喜托寓言以广其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他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庄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
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现存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文字雄美,想象丰富,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庄子》一书不但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而且显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7:01
“生有何欢,死又何惧”的意思是:活着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死也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表示有时生并不一定就是快乐的, 死也不一定是痛苦的。
欢
拼音:huān。
解释: 快乐,高兴。
何惧
解释:有什么可怕呢?
句式:宾语前置。俱为动词,何是俱的宾语,应该是“俱何”。
出处:林氏《送男左贬诗(一作送男彦辅左贬)》:“但将忠报主,何惧点青蝇。”青蝇:苍蝇,比喻进谗言的人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出自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
扩展资料: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是《倚天屠龙记》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明教面临灭顶之灾,然而明教诸人却视死生如无物,只是坦然平和地吟诵着:
“熊熊圣火,焚我残躯。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7:02
活着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死了又有什么可害怕的? 形容超脱生死,大彻大悟。常用于表现英雄人物视死如归的气概。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7:02
超脱了生死,指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情(一般为了信仰和志向)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7:03
生本来就是图个享受,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死即是解脱又是新生,所以死不过是下一个享受罢了,所以死又有何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