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7: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0:52
《世医得效方》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医学著作,是元代医学家危亦林所撰。《世医得效方》对医学各科均有论述,但对骨伤科的贡献最大。
《世医得效方》为元代医家危亦林撰写。到了宋代,手法医学经历了隋唐时期的高潮后暂时走入了低谷,宋太医局取消了隋唐以来持续近400年的按摩科,《宋史》所记载的按摩专著《按摩法》和《按摩要法》均已失传,但从公元960年北宋建国开始,历经南宋、金、元约400余年的时间内。推拿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
编码器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光电编码器,是一种通过光电转换将输出轴上的机械几何位移量转换成脉冲或数字量的传感器。光电编码器每转输出60(我们用老板没有说)个脉冲,五线制。其中两根为电源线,三根为脉冲线(A相、B相、Z)。电源的工作电压为 (+5~+24V)直流电源。光...
世医得效方的医学著作1.骨折部位诊断分类的进步;2.骨折脱位整复法的创新;3.动静结合的治疗思想,危氏主张固定和活动相结合,十分强调骨折脱位复位后的适当活动,以防关节粘连;4.麻醉术在骨折脱位整复中的正确使用。他首次把追加使用蔓陀罗的全身麻醉术用于骨科临床。危亦林(1277-1347),字达斋,南丰(今属江西)人,出...
世医得效方的内容简介《世医得效方》是中医著名的方书之一,元代危亦林编撰,刊行于公元1345年(元至正五年)。全书按照元代太医院所分十三科的顺序编排,共二十卷。卷一至卷十为大方脉杂医科,卷十一至卷十二为小方脉科,卷十三为风科,卷十四至卷十五为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卷十六为眼科,卷十七为口齿兼咽喉科,卷十八...
世医得效方的介绍《世医得效方》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医学著作,是元代医学家危亦林所撰。《世医得效方》对医学各科均有论述,但对骨伤科的贡献最大。
危亦林医学成就《世医得效方》被元朝太医院审定并刊刻发行,成为全国医疗人员的重要参考手册。书中内容编排严谨,涵盖了所有医学领域,论治精细,尤其在骨伤科方面,记载了世界上较早的全身麻醉方法,比日本和英国的同类发现要早数百年。书中关于骨折、脱臼治疗的论述独树一帜,特别是危亦林所创的悬吊复位法,对于脊椎...
加味茯苓汤。方二∶《世医得效方》加味茯苓汤源于《世医得效方》卷九,由多味中药精心调配而成,旨在调和身心,改善体质。方中人参、半夏、陈皮、白茯苓、粉草、益智、香附子等药材,每味均发挥独特功效,共同构成此方。人参补气,为君药,能益气养心,增强机体机能;半夏化痰,陈皮理气,二味合用,能有效化解体内痰湿,调和脾胃;白茯苓...
香苏散香苏散-《世医得效方》卷一。《世医得效方》卷一记载了一种名为香苏散的药方,其主要成分包括香附150克,炒去毛处理;紫苏75克,去根后使用;陈皮60克;甘草60克;以及60克切片后用米泔水浸泡并炒至黄色的苍术。服用方法为将这些药材锉成散状,每次取12克,加入225毫升的水。同时加入3片生姜和2根葱白进行煎煮,不受时间限制...
世医得效方图书目录世医得效方图书目录 卷第一,大方脉杂医科内容丰富,包括:《集脉说》详细阐述脉象理论 《集病说》探讨各类疾病的识别与分类 《集证说》针对不同病症的临床表现与辨证 《集治说》汇集了各种治疗法则,如伤寒的发汗、转下、取吐等方法 阳证治疗方剂如麻黄汤、升麻葛根汤等 阴证治疗方案如治中汤、...
通苓散通苓散-《世医得效方》卷五。通苓散是源自古代医书《世医得效方》卷五的一种传统中药方剂。该方的主要成分包括猪苓(去皮)、白术(去芦)、泽泻(去毛)、赤茯苓(去皮)、车前子、木通以及茵陈和瞿麦。制备方法是将这些药材研磨成粗糙的粉末,每次服用的剂量为12克。在煎煮时,需加入适量的灯心和麦门冬,用220毫升的水进行煎煮...
乌金散乌金散-《世医得效方》卷十五。《世医得效方》卷十五中记载了一味名为“乌金散”的中药方剂。该方剂由三种药材组成,分别是百草霜、紫金皮和粉草。百草霜需锅内炒至烟尽为度,紫金皮则需先用米泔浸泡,随后煮熟并炒至焦黄色,粉草则需炙制。将上述三种药材混合后研磨成粉末,每份药剂为6克,建议在空腹时用艾汤或淡醋调和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