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最困难的时期是什么时候?57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9 02:1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9:35
德云社最困难的时期是2008年。作为现在最出名的相声团体,德云社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但是其实德云社的发展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么好的,其中也经历了不少的故事。德云社是由郭德纲创办的,当时年纪轻轻的郭德纲带领着一群跟着他的徒弟开始了相声生涯。
德云社的开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最让人唏嘘不已的就是德云社的徒弟叛门事件。当时的台柱子曹金和一众师兄弟叛离了师门,使得郭德纲深受打击,同时外面还有很多虎视眈眈的同行在等着争夺资源,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了。但也正是这样,才让郭德纲认清了什么才是最忠于自己的,在这混乱的时候,也让郭德纲发现了岳云鹏,从而捧红了新一代的相声演员。
凭心而论,小岳的相声功底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岳云鹏的学习精神确实令人佩服的。而他也用贱贱的风格开创出了自己的天地,最关键的是,在成名之后依然不忘师恩才是令所有人佩服的,对比起来,不得不让人感慨。
现在的德云社,比之当初更加的辉煌,几乎是场场爆满,里面的相声演员也各有特色。而郭德纲也在打击之中迅速的变得强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相声演员,为国家的相声事业做出发展,同时也认识到了谁才是真正的朋友,对于危难时期帮助过自己的人,郭德纲也铭记于心,并且予以相同的回报。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9:36
德云社最艰难的时候应该是08年。这一年德云社内忧外患,郭德纲刚刚搭建起来的德云大厦风雨飘摇,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几乎毁于一旦。说句实话,当年刚红起来的郭德纲年轻气盛,可能吃了太多的苦,一朝翻身,浑身是刺,多少有点飘。另外也是穷怕了,吃的有点狼吞虎咽。这就让身边的弟兄,积怨已久的同行红了双眼,虎视眈眈,腰里揣满了各种飞刀暗箭铁蒺藜,憋着劲要弄死他。机会终于来了.....少林寺出身的李鹤彪打了私闯民宅的记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9:36
说到黄牛,八月风波期间,黄牛党也没闲着,甚至说比德云社成员还要悲伤,因为德云社停业整顿期间他们的收入可是直转几下,本来是拿着几万块的小白领,一下子成了月收入不到两千块的临时工。这落差谁熬得住?黄牛党终于坐不住了,竟然主动找到郭德纲,而且单刀直入,先自报家门,一上来就承认自己是黄牛党,专业德云社黄牛党。你说人家牛不牛?要是搁平时,黄牛党都是私下里交易,很隐蔽,最起码得找个僻静地儿吧,见了德云社的人员得躲着点吧。这可倒好,自己送上门来了。老郭也闹不清来人有何贵干,黄牛党又不急不慢的说了,郭老师您的事我们都门清,我们想帮你,你是不是得罪人了?得罪的人是谁?您只有说出来,我就有办法摆平,咱是黑白两道,有人。您说吧。 老郭才明白来人意图,婉言谢绝,打发走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9:37
德云社最艰难的时候应该是08年。这一年德云社内忧外患,郭德纲刚刚搭建起来的德云大厦风雨飘摇,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几乎毁于一旦。说句实话,当年刚红起来的郭德纲年轻气盛,可能吃了太多的苦,一朝翻身,浑身是刺,多少有点飘。另外也是穷怕了,吃的有点狼吞虎咽。这就让身边的弟兄,积怨已久的同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9:38
德云社最困难的时候,就是08年左右了!
同行是冤家 ,你红了,别人也会嫉妒你的!
中国文艺界长期由某些人把持,看下上春晚说相声的都是哪些人,就明白了,都是一支的!一点相声功底都没有,天天说的些烂相声,就是插科打诨,谁都能说!不象老郭,虽然讲了很多黄段子,但是从里面也能看出老郭的功底!没老郭相声哪有那么火啊!
郭德纲,1973年生于天津。8岁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曾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其间又潜心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于梨园,工文丑、工铜锤。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借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95年开始闯荡北京,长期在剧场表演传统相声,精通老段子600多段。1996年组织了相声班底德云社,曾与范振钰、张文顺等名家搭档。2005年加盟铁路文工团,拜侯耀文为师。德云社经常上演的段子包括:《拴娃娃》、《学电台》、《找堂会》、《白事会》、《报菜名》、《揭瓦》、《托妻献子》、《拉洋片》、《武坠子》、《羊上树》等,并发掘保存上演了一些已不多见的传统相声,深受京津相声迷喜爱。
德云社发展历程
话说1995年,一天津五短身材好汉勇闯北京城,十年间,说相声收门徒办公司,最终红遍大江南北。好汉何人?此人名唤郭德纲,公司便是鼎鼎大名的德云社。在不少人惊叹郭氏德云社“一夜成名”之时,殊不知人家已经迎来第一个十周年庆典。关于修成正果途中郭德纲和德云社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套用郭班主经典台词“大伙是愿意听啊,是愿意听啊,是愿意听啊?”想必是愿意啊
第一回 只身闯京为圆梦 茶馆戏楼说相声
“为了控制人数我们想尽了办法,我们现在只设一部订票电话,但即使这样,两个接线员仍然经常接到哑嗓。”
2006年10月25日,当记者采访天桥乐经理张福延的时候,他一开口就指着办公室的电话发了通牢*。天桥乐,是现如今德云社较为固定的演出场所,每周四到周日德云社的演出全部一票难求,因此想在天桥乐看演出需提前一周订票才行。而这样的局面也是经过数年积累逐渐形成的,这还要从1995年郭德纲开始创业说起。
“最早进北京是为了大红大紫。当时正好流行北漂,是条好狗都到北京叫唤一下是当时我们很流行的理念。当初来北京时的心态是跟着某个剧团演出,一旦能上春晚就会红,但是到北京后我发现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回忆起十年前创业的艰难,郭德纲很感慨。
1995年,抱着“远大”理想的郭德纲只身来到北京创业,当梦想破灭,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他一边以开公司和做策划、主持人等维持生计,一边开始与曲艺界同仁策划相声演出的事情。他首先找到的人是相声界前辈张文顺以及从小酷爱相声艺术的青年演员李菁,由于志趣相同,他们便开始相约抽出空余时间在京味茶馆、广德楼等地演出。1996年开始,相声演员邢文昭以及徐德亮等开始陆续加入郭德纲组织的演出,这样到了1998年,以郭德纲为首的演出团体扩展为十几个人,演出场馆也从茶楼扩展到中和戏院、华声天桥等稍大点的茶馆戏楼里。
“最初几年的演出,一般都是从下午一直演到晚上,2元钱一张票,演员多的时候说相声,少的时候说书。茶馆也只赚茶钱,票房收入全部归我们演员所有。虽然条件很优厚,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以及观众群,所以当时每人每天的收入如果能达到30元钱,就会高兴好几天,这就是成绩,大家也都不指着这点钱活。”郭德纲回忆道。而说到这一段经历,德云社的老艺术家邢文昭也很感伤,他告诉记者,他和张文顺都有过为一位观众演出的经历,“一个观众,五六个演员,一场下来,所有人一共只挣10元钱。”
“我刚认识*的时候他们的演员比较齐整,从天津外请了*个老先生。并且一般是65岁左右。这个情况大概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当时德云社还叫‘北京相声大会’。”这是郭德纲的大徒弟何云伟的一段回忆。何云伟2002年开始跟随郭德纲学艺,而1999年,他第一次听郭德纲说相声的时候,只不过是茶馆的一个茶客,他说的‘北京相声大会’就是德云社的前身。
第二回 相声大会现雏形 五年三进广德楼
1998年,由于郭德纲组织的演出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一批演员,于是他便按照相声界的叫法,将这个小团体的演出定名为“相声大会”。
“1998年我在中和戏院看过郭德纲的演出,感觉郭德纲对传统相声的继承和理解有他独到的地方”,德云社的老艺术家王文林告诉记者。
而谈到当初观众的积累,郭德纲也有此同感:“很多观众认为我说相声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并且基本上都因为这个原因去茶馆听相声。”于是,从1998年开始,郭德纲组织的“北京相声大会”开始小有名气,一场演出,茶馆里可以坐上100多人,有时候客人进不去,甚至把茶碗放在窗台上,站在外面听。可是这样的好光景并没有维持多久,由于总是流动演出,且一些剧场的经营状况不佳,许多观众也随之流失。“火的时候我们和好几个剧场三七分账,剧场得三分。再好点剧场要求四六分,最后要求倒一九分,即他们九分,我们实在干不了了,只能离开。”郭德纲说。
“郭德纲曾三进广德楼。”
讲到郭德纲从几个观众发展到几十、上百人的这段“历史”时,广德楼的经理张继平想到了这个段子。原来,在确定天桥乐演出之前,郭德纲一直在寻找能够长期合作的剧场。当坚持到2002年的时候,郭德纲的“相声大会”可以说像“救场”一样搬进了广德楼。“2002年之前广德楼就以相声演出为主,当时北京曲艺团的一些演员,诸如李金斗等都在这里演,票房也很好。2002年北京曲艺团的一些演员到各文工团以后,广德楼的相声演出陷入了低谷,这时郭德纲正巧接上班。”张继平说。不过据他回忆,当时“相声大会”的演出并不十分理想,仍然有过只有一个观众的时候。于是合作了一年,还是没能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