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最有名的旅游区是什么地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7: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19
永州, 地处湖南省南部,湘江上游,因有湘江与潇水在城北4公里的苹岛会合,故通常人们又以潇湘代称。
永州市,是一座非常秀丽的古城。由于天然的山势,整个城市构成雄鹰展支翅的形状。潇水河穿城而过。游览区在潇水西岸南侧,有柳子庙、文庙等名胜古迹和朝阳旭日、苹洲春涨、愚溪眺雪、回龙夕照、香陵烟雨等潇湘八景。离城不远,还有舜皇山、浯溪等著名的旅游胜地。
柳子庙 是宋代永州人为纪念著名文学家、永州司马柳完元而建的一座古建筑。该庙座落在潇水河西岸柳子街中心,系砖、木结构,简洁朴素,石脚、梯阶、台跺,三进三开间, 庙前有一道高大的院墙,镶三个拱门,正门上端青石上刻有"柳子庙"三字和五龙双狮。进门面对正殿的是双檐八柱戏台,台檐柱上雕有麒麟、凤凰,刻工精细,形态优美,殿内供奉柳宗元塑像。殿后墙壁上镶嵌有四块韩愈作文、苏轼书写,颂扬柳宗元事迹的石碑,名《荔子碑》。两旁竖立着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4年)王泮的《捕蛇歌》和明正德十年(公元1518年)严嵩《访愚溪谒柳子庙》,清嘉庆年间(1819年)王日照{愚溪怀古}等碑刻。
永州文庙 原名零陵县文庙,又称县学宫、先师庙、孔子庙等。位于永州市神仙岭路市第四中学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后四易其地。现庙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占地2500平方米。旧为县的最高学府,每年在此举行岁试和科试。现存建筑有大成殿、东西两庑。大成殿面积约70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翼角高翘,彩绘斗拱,红墙绿瓦,金碧辉煌,气势宏伟。殿前檐下4根石柱,其中2根为汉白玉柱,雕饰旋龙飞凤。殿基石栏雕绘人物和花鸟虫兽。殿内正中设神龛,下置高1.8米的石香炉,殿前后阶有石狮、石象各一对。殿后有清代汉白玉"圣祖仁皇帝御制至圣赞"石碑,立于青龟石上。文庙建筑与雕刻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潇湘八景 早在唐宋时代,湖南的"潇湘八景"已享盛誉。杜牧、张松龄、柳永、米芾等名家,分别留下了不少关于潇湘的题咏。"潇湘夜雨",既是湖南(潇湘)八景之一,也是永州八景之首。"潇湘夜雨"(又名"苹洲春涨")是指潇水与湘水汇合之处的苹岛(又名"浮洲")在迷蒙的雨丝中的给人以朦胧的美感。岛上古木参天,幽静秀美。如在苹岛夜宿,可河畔观雨,卧听江声;黄叶古渡,江天风月,渔舟唱晚;或者听当地老人娓娓不绝地讲述《浮洲的传说》。"香零烟雨"也是永州八景之一。香零山屹立于永州市城东五里许的苑江桥对面的潇水*,为一座岩山小岛。永州当地流传的《香零山上的金鹅》传说故事,讲述两只天鹅为了保护家园而永远生活在香零山上与恶龙不倦地斗争,其忘我精神感人甚深。柳宗元写道,偶回故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观赏汾河石矶(水中小石)时,犹然念念不忘远离千里的香零山之美景。足见香零山迷人之深。清代同治年间,有人修建观音阁于香零山上,石木结构而以石为主,且有僧居住。近年来经过维修,故阁重显神威,游人络绎不绝。此外,"永州八景"还有"山寺晚钟"(即始建于中唐的法华寺,又名高山寺),"绿天蕉影"(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旧址),"朝阳旭日"(即黎明时分,于潇水西岸的朝日岩上观日,朝霞满江、山水氤氲,激射成彩,构成永州胜景)等处。
舜皇山 位于东安县城西大庙口区,湘桂边陲的越城岭中段,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 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境内山峦叠嶂,悬崖险峻,溪河密布,曲流飞瀑,既有丹霞地貌的险奇,又有切割地貌的幽深,还有堆积地貌的广阔,更有岩溶地貌的清秀。主峰舜皇山海拔1882.4米,山势奇突,风景优美,庙宇石刻遍布山间。有天宇寺、金凤山寺、舜王庙、白云庵、龙王殿、古庙、仙人桥、舜皇岩、城墙石、孔明点将台、张飞岭、关公庙、舜皇温泉等名胜古迹30多处。天宇寺位居舜皇山顶,为祀舜帝处。寺上方陡峭的岩壁上,镌刻有"舜峰极顶"四字。境内土地肥沃,终年温润,森林覆盖率达84.75%;是各种珍稀动植物的富集之地。据初步统计,仅脊椎动物有100种,其中国家保护的35种,属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华南虎、金钱豹、黑麂、黄腹角雉、巨晰等。在1559种植物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多达56种,其中有钟萼木、冷杉、银杏、香果树等。皱果油茶、东安红山茶为当地特有。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巧妙结合,使舜皇山成为国家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1992年国家林业部确定舜皇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浯溪 浯溪是发源于双牌县阳明山的一条小溪,流经祁阳盆地后在县城南郊2公里处的古渡口流入湘江。这里溪水两侧和湘江的南岸石峰陡峭,古树茂盛,不管是唐朝的梓树,还是宋朝的柏树和元、明、清朝的松树、檀树,都是郁郁葱葱。在浯溪的山上,布满了奇形怪状的岩石,有的像怒吼的雄狮,有的似飞跃的猛虎,有的如卧伏的老牛,有的如同搔首弄姿的小猴,景观十分奇特。浯溪原本不过是一条无名小溪,石峰也是一些无名的石头山,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著名散文家、诗人元吉到道州(今道县)赴任做刺史,乘船溯湘江西上,经过祁阳县城,发现这里异石突起,溪水潺潺,甚是清幽恬静,便命人盖起了住宅,建起了亭台,并将小溪起名"浯溪"。后来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路过祁阳,元吉趁此机会,邀他将自己作的记述"安史之乱"始末的"颂碑"《大唐中兴颂》书写在靠近湘江边的一处摩崖之上,并请手艺高超的石匠加以镌刻。碑纵3米,横3.2米,322字,字径15公分。这样,元颂,颜书,加上天工造就的峭岩,文奇、字奇、石奇,堪称浯溪摩崖"三绝"。自此,后人对此丰碑是"百拜不能休"。对其拓本是"家家传宝逾琳琅",甚至皇帝也不例外。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唐元吉来此,到清末的1100多年间,就在浯溪修建了亭、轩阁、院30多处,为浯溪留下了纪念的宰相、将帅、名人、学士、书家250多人。宋代以后,凡著名书法家和诗人,一般都到这里游览。作有诗、铭、赋、记400余篇。除剥蚀、散失的碑刻外,现存有380多方。面积大者9.6平方米,小者0.9平方米,字大者直径300公分,小者仅0.5公分,浯溪便形成了"无崖不刻文,有石就题诗"的独特露天碑林,为中国史学、文学、文字、书法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