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9:2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5:06
《诗经》的产生跟周人的礼乐文化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本身就是礼乐文化的产物。
《诗经》产生的文化背景,绝不是编一本诗集那么简单的事。在现在我们要编一部诗集,可以说快则一个礼拜,慢则一两个月,两三个月,编一本诗选,那是很容易办到的。
但是在那个时代非常难,而且在那个时代编一本《诗经》这样的诗集,绝不是简单地用来娱乐的,而是有*的意义、文化的意义。
周人充分地发挥了乐的功能,以《诗经》作为媒介,全面地宣传推广礼乐制度,并取得了成功。
后来乐谱失传了,但是《诗经》以其丰富的内容、和谐的韵律、感人的形象、深遂的思想为后人所喜爱并传承至今。
扩展资料:
周人能够在上下五六百年中编纂成这么一部伟大的诗集,这在当时语言、文字、音韵尚未统一,交通信息极不发达。
甚至整个国家都处于一个很松散的联邦政权时代的局面下,这部语言统一、音韵一致、结构完善的《诗经》能够产生并流传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的创作者就是周公。他们首先是收集诗歌,然后是整理诗歌,用统一的音韵、文字去改造诗歌,最后把它推广出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5:07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 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史记·货殖列传》)あ。由此可知,周代已是一个农业社会。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不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这从"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来看,周族确是靠着农业而兴盛发展起来的。《豳风·七月》则完整地叙述出一年之中的农事活动与当时社会的等级压迫关系。另外,在《诗经》中的《南山》、《楚茨》、《大田》、《丰年》、《良耜》以及《周书》内的《金滕》、《梓材》、《康诰》、《洛诰》、《无逸》等篇中,都有农事的记载。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宗教信仰与社会*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宰我曾问孔子何谓鬼神,孔子回答说:"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并且进一步解释:"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官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返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礼记·祭义篇》)以此了解《诗经》中的颂诗、雅诗,便可以得其要领。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而生活又具有社会历史特征。我们研究《诗经》,首先要注意产生《诗经》的历史社会基础。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5:07
诗经是一种传统的朴素的民风的汇总,记录了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感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