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9: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8:56
汉魏的高跷称为“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以后才称为“高跷”的,不过历代都是用一米左右长的条木制成的,高跷上面都有木托。
表演的人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然后化装成各种人物,旁边有人用唢呐伴奏,表演有趣的动作或故事。此外,汉代高跷还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主要表演走唱,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武跷则是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
古代的高跷都是木制的,是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将腿绑在木棒上。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在古代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僧人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古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比如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还有,踩高跷在山西的延续历史悠久,后来,在晋中一带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虽然山西的高跷并没有文字记载,但根据这个图画,推断高跷最迟也应该从北魏时期就有了。
在山西表演高跷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种。文高跷重于扭和踩,武高跷以表演特技为主。
山西的武高跷,头跷为指挥,二跷是领队,戏曲人物居中,最后由丑汉压阵。表演首先扭各种场图,然后表演“过仙桥”、“跳桌子”、“跳双凳”、“大劈叉”等各种难度大的动作。
还有三晋地区的高跷主要是表演特技的。这里的高跷表演,不但有盍拐、碰拐、背拐、跌叉、跳桌、翻跟斗等技巧动作,而且还有抬二节、抬三节、坐抬、立抬、组合抬等高难度抬法,并能构成“马拉车”、“过天桥”的造型。其中难度最大的是“上虎梯”。
晋中一带的高跷也很有名,其中的“扑蝴蝶”既有故事情节,又有许多高难度动作的高跷节目。这个节目由三人表演,女青年饰演旦角,挑着蝴蝶前行,男青年饰演小生,持扇扑蝶,小丑摇动拨浪鼓嬉戏追逐,甚为活泼、生动,趣味性很浓。
这三人在表演中,有“蹲走”、“跳桌子”、“鹞子翻身”、“越头跳”、“后滚翻”、“单腿跳”等技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