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感悟人生哲理短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6:0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0:22
感 悟 寂 寞
在这个大千世界里,面对五彩缤纷的生活,总有那么多的人生色彩绚染你,有时候是一种苦、有时更是一种福。
每天当太阳从百灵的唇角升起,最后一个梦就这样倏忽而过,你的思绪也开始在晨风中游戏,不经意间珍藏许久的甜蜜和痛苦,幸福和煎熬、寂寞和忧伤会拥抱你整天。你会不自觉的慢慢的品味着寂寞时的酸甜苦辣……
有时寂寞是一弦清音,时常在心间流淌着,面对呈世的滚滚红尘,自己也是寂寞的行者,多少次窗前看风吹雨落、日出日落、月升月落,寂寞在胸前蔓延。
有时寂寞是春天一涧刚刚融化的雪水,无人欣赏的,淙淙铮铮,鸟儿飞过,声音落在上面,旋成一个水涡,又复消逝。
有时寂寞是夏天的一缕淡淡的白云,在舒卷自如,随风飘动,如梦如幻,让忧伤的情思和焦灼的孤独,望云所思。
有时寂寞更像是秋天的一片残红,零落飘妙,几呼无人顾惜的惆怅化作一丝秋风秋雨,愁煞相思,掉下几滴凄怆的悲泪。
有时寂寞更是冬日里一抹淡淡的白杨,独自默默的凛冽在寒风中,展现一种无人追逐的冷落。
当你在无奈的寂寞时,去郊外巡游,沉醉于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的默契中,听远山的鸟鸣,看自然变迁,感受空气的清新,体验一份人生的安然,抚慰心灵的寂寞。
感悟寂寞
1801年的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微风轻拂着长春藤的枝蔓。窗口烛光摇曳,一位男子双手扶动那黑白琴键,美妙的旋律从他的指间跳动流淌,时而*四溢,时而缠绵悠扬,伴着那迷人的月光浑然。这位男子就是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而那首演绎心声的曲子正是那文明于世的《月光奏鸣曲》。贝多芬从师于莫扎特,是一位罕见的音乐天才。他一生谱写了很多传世的佳作,可贝多芬的生活却没有他的音乐那样辉煌。他一生坎坷,饱受失明和失聪的痛苦,在无声中奏鸣着美丽,在黑暗里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可以说贝多芬的伟大是在寂寞中度过的,但他的音乐却是世界的,伟大的。
人们最怕的是寂寞,寂寞总是与孤独相依为命。因为每个人都向往多彩的生活,都憧憬幸福和快乐,谁也不想“独守寒窗空对月,无眠流泪到天明”。可正是如此,现代人缺少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宁静。记得有位作家说过“每当夜色降临,独自一个人望着深邃的天空,自己的思想就好象生出了翅膀,倍感灵魂的独立和自由”。的确现代都市的喧嚣和浮躁让人的精神和肉体受尽折磨,*和名利让人红了眼,谁又会真正去享受那致远的宁静,谁又会真正体会寂寞带给灵魂的安逸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享受寂寞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心浮气燥者感觉寂寞是悲哀;追名逐利者说寂寞是颓废;仕途失意这者感叹寂寞是痛苦,只有智者才赞美那是一种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在寂寞中,休闲着自己的向往,寻找到了精神的桃花园。“哀大莫过于心死,辱大莫过于宫刑”司马迁在寂寞中写照了红篇巨作,留下惊世的经典。你能说这不是一种境界和超然吗?
在普通人眼里寂寞是无奈和痛苦的代名词,所以人们宁愿石榴裙下做鬼,也千方百计拒绝寂寞,讨厌寂寞,很少有人在寂寞里发现和寻找生命的真谛。尽而人们将浮躁当成了丰富多彩,把车水马龙当作一种快乐,重金属和轻喜剧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使人无法安静,一旦静下来便只剩下了叹息,这的确是人的一种悲哀。
领悟寂寞是一种素质。就好比春天里的花在默默开放着,只有静心才能闻到花的幽香。寂寞需要远离浮躁的*,需要一种定力,需要无欲的体味,发现她的崇高。寂寞中韵语着深刻的哲理,看似平平淡淡,却折射着精神的光辉。如同品茗,只有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方可认识茶的价值。
没有人能心浮气燥地感触得与失的道理,寂寞是感悟人生的过程,是一种精神的涅磐。平淡中辨真伪,平凡中见伟大,用心去倾听生活,用灵魂去把握命运,这才是真实的寂寞,而不是无病*。感悟寂寞的人是不怕黑的,那是因为夜有星光的璀璨,有怡月的悠远,有精神筑就的琼楼玉宇,可以让人感觉自己真实的存在,让你听到灵魂的声音。
如果把寂寞比喻成白色,把生活比喻成彩色,那么你就会发现寂寞是如此的洁净和安详,她圣洁的没有半点杂质,清白的简单,透彻的美丽。难得寂寞,体会寂寞的意境需要心灵的入定,这是做人的功夫,也是智慧的源泉。盘的现实,但是我们却能承载无限的向往。人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就好比独享夜色,没有人来挣抢,也从来没有人能抢走。驱使灵魂,放飞憧憬,行者无疆,悲也好,忧也好,任凭自己去控制节奏。
感悟寂寞
寂寞,冷落、孤单的代名词。古往今来,不要说人们大都希望远离寂寞,就连花草虫鸟也畏惧寂寞。这不是我瞎说,有古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诗句为证!
诚然,寂寞是苦的,至少不是甜的。然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往今来,大凡耐不住寂寞,吃不得苦头的人,终其一生也只能碌碌无为,断难成就一番事业。相反,只有那些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的人士,才可望功成名就,或者说有所作为。举几个实例:
在许多人看来,平日里有人登门造访,媒体前经常抛头露面,那才神气、才荣耀呢。而法国作家雨果,为了躲避拜访者的干扰,横下心来,用剪刀把半边头发剪掉。有人来访,见他这副模样,误以为他疯了,只好怏怏不乐地离去。而当他的头发长齐时,一部新著又问世了。*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87年完成了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创作,轰动世界文坛后,便被热情的人们包围了。在常人眼里,这是花钱也难买到的光彩呀。但为了摆脱这种状况,托尔斯泰干脆装死。当有客人来访时,他的家人便会故作悲痛地说:“先生已经‘死’了。”于是,来访者渐少。而到1899年《复活》完成后,他才真正得到了“复活”。
雨果、托尔斯泰为了文学事业,自甘寂寞,既是无奈之举,更是明智的选择。被*同志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的鲁迅先生,则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写作的。可想而知,长年累月“躲进小楼”爬格子、搞创作,无疑也是够寂寞的。而正是耐得寂寞,加上先生的天才和勤奋,才成为至今无人超越的文学巨匠。
文学创作如此,科研工作也不例外。去年的《人民日报》曾经发表了一篇题为《寂寞的分量——全国科技奖获得者成功的启示》的文章,文中写道,有人统计,形成一项有分量的科研成果,周期都在14年左右。这一点,从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获奖项目上能够得到印证:几乎所有获奖者,都经过寂寞的考验,且获奖的级别越高,寂寞的时间越长。
我既不是专业作家,也不是科研人员,并不知道寂寞的真正滋味。但我知道,寂寞绝对不是一首歌,而是一块石!一块冷冰冰、硬邦邦的怪石。在这块怪石面前,心态不同的人,其结局也大相径庭。把寂寞看成“精神包袱”的人,迟早会被它“压”扁,乃至“压”死。相反,视寂寞为“磨剑宝物”的人,则可以借寂寞来磨砺意志,且终将磨出自己的锋芒来。即使天生不是锻造宝剑的“料”,只要持之以恒,也可以磨出点耀眼的亮光来。
写到这里,我得出这样一点感悟:在法治社会里,只有触犯了法律,失去了自由的人生,才是真正寂寞的人生。换句话说,只要自由在,寂寞也快乐。当然,就看你会不会生活、懂不懂生活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0:22
捡起地上的鸡毛
圣菲利普是16世纪深受爱戴的罗马牧师,富人和穷人追随着他,贵族和平民也都喜欢他,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善解人意。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女孩来到圣菲利普面前倾诉自己的苦恼。圣菲利普明白了女孩的缺点,其实她心地倒不坏,只是她常常说三道四,喜欢说些无聊的闲话。这些闲话传出去后就会给别人造成许多伤害。
圣菲利普说:“你不应该谈论他人的缺点,我知道你也为此苦恼,现在我命令你要为此赎罪。你到市场上买一只母鸡,走出城镇后,沿路拔下鸡毛并四处散布。你要一刻不停地拔,直到拔完为止。你做完之后就回到这里告诉我。”
女孩觉得这是非常奇怪的赎罪方式,但为了消除自己的烦恼,她没有任何异议。她买了鸡,走出城镇,并遵照吩咐拔下鸡毛。然后她回去找圣菲利普,告诉他自己按照他说的做了一切。圣菲利普说:“你已完成了赎罪的第一部分,现在要进行第二部分。你必须回到你来的路上,捡起所有的鸡毛。”
女孩为难地说:“这怎么可能呢?在这时候,风已经把它们吹得到处都是了。也许我可以捡回一些,但是我不可能捡回所有的鸡毛。”
“没错,我的孩子。那些你脱口而出的愚蠢话语不也是如此吗?你不也常常从口中吐出一些愚蠢的谣言吗?你有可能跟在它们后面,在你想收回的时候就收回吗?”女孩说:“不能,神父。”
“那么,当你想说些别人的闲话时,请闭上你的嘴,不要让这些*的羽毛散落路旁。”
生活中,如何说话,尤其如何谈论别人,需要我们慎重考虑。
参考资料:http://hudong.hnsc.com.cn/read.asp?lb=1-61&id=27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