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代中国对原子的认识是什么?5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9 14:0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10:40
古代中国对原子的认识
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墨翟(墨子)曾提出过物质微粒说,他称物质的微粒为“端”,意思是不能再被分割的质点。战国时代的庄子,在他的著作《庄子·天下篇》中提出了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根短棍今天是一尺,明天取一半,余二分之一尺,后天取一半,余四分之一尺,以此类推,永远没有尽头。庄子的思想非常深刻,对于人们今天认识微观世界仍然有启迪意义。
物质是否无限可分:芝诺的诡辩论
公元前几百年的时候,古希腊有个叫芝诺的哲学家提出了一个明显与事实不符但又驳斥不倒的谬论。他说,如果让乌龟先爬一段,善跑的阿基里斯就追不上乌龟。
芝诺的解释很奇特,他认为,当阿基里斯到达乌龟的出发点时,乌龟向前移动了一段,阿基里斯再到乌龟的新出发点时,乌龟又向前移动了一段,这样会无止境地延续下去,所以,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怎样驳斥这个公然蔑视事实的论题呢?问题的关键在于物质的距离是否“无限可分”,如果距离不是无限可分,芝诺的论题自然就不成立了。于是,古希腊的留基伯首先提出了物理学上的“不可分”的概念,这就是原子论的起源。
古代人探索微观世界的工具:思维
古代人对物质结构奥秘的探索,只能靠想象,靠思考。那时自然科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原子只是哲学上的猜想,没有条件靠精密的实验加以证实。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是一种很深刻的见解,但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证明。
原子是不是真的存在呢?原子是不是构成物质大厦的“基本砖石”呢?一种原子是否能转变成另一种原子呢?因为古代科学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人类还无法揭开物质的内幕。
在中世纪,西方哲学家对原子世界的思维把握演变成了炼金术和炼丹术,由于宗教的禁锢,人们不能去探究世界的本源,于是只好去寻求点石成金和长生不老的秘方。
参考资料:世界科普(光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10:40
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组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10:41
MS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