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7: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7:35
《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合在一起称为“三易”。现存古代智慧和历代帝王的法则只有《周易》存世。 郑玄贾公彦这两位学者的观点是,《连山易》取象于流云从连绵不绝的大山深处飘来,因此以上艮下艮的纯艮卦为第一卦,艮为山,一座座山连在一起称为连山。而《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卦,坤象征着地,万物莫不归藏于大地之巾,因此名为归藏。而《周易》则是要表达易道包罗万象、无所不备的意思。
《周礼·春官·大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周易正义》引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又释云:“《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南宋朱震《汉上易传》、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玉海》引三国吴·姚信曰:“连山氏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归藏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后世所见《归藏》可能是由商朝史官以及商之后研习《归藏》的史官汇集的六十四卦占筮资料。
晋代根据汲冢书汇集的传本《归藏》所以有十三卷之多。
宋代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卷一《易类》曰:“《归藏》三卷,晋太尉参军薛正(贞)注。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详解。”
今传本《归藏》仅有《初经》、《启筮经》、《齐母经》、《郑母经》、《本蓍》的遗文。《初经》的卦序与《连山易》《易本命》相同,所以属于《连山易》范畴。《启筮》篇实为夏代后启占筮的记录,故《启筮》属于《连山易》古经的范畴。《本蓍》篇是讲《归藏》筮法,相当于《周易·系辞传》的“大衍之数”章。只有《归藏·郑母经》属于《归藏易》古经的范畴,郑,奠也,奠,古尊字,郑母即尊母,是《归藏》首坤,坤为母,故郑母经即《归藏》。
1993年3月湖北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了秦简《归藏》,其内容与传本《归藏》的《郑母经》非常接近,可证《郑母经》即《归藏易》古经。由于《连山》与《归藏》有个共同的传统,那就是在每卦的卦辞前一般都会提到人物和事件,人物有命筮人(多为天子与诸侯)和主筮人巫师,事件是指占筮的事项,所以《连山》与《归藏》实为上古的天子与诸侯占筮的历史记录(秦简《归藏》出现了商代以后的人物,是持《归藏》的经师按照《归藏》传统增益筮例的结果,所以不能因此否定《归藏》的商《易》特征)。最终成书的《周易》则与此不同,王葆玹《从秦简<归藏>看易象说与卦德说的起源》一文说:“《周易》卦辞往往省去具体的人名,这种省略绝非偶然,而应视为一种抽象。《周易》卦辞所述行为与事件,略有行为模式或事件模式的意味,这种模式乃是抽象过程的产物,但它又是带有神秘意义的象征物,可用“象”这个词来称谓。简单地说,《周易》卦辞的制作,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