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0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9:34
制定实施服务计划 调查过后,就要开始制定服务计划了。究竟介入哪一块,是以往有经验的亲子还是其他?考虑许久,想到现在新鲜事物不断涌现,老年人相对来说接触较少,这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便,而我们年轻人接受这方面能力较强,于是想到做一个关于科技的服务方案,以个案和社区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尽我们力所能及的使老年人能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 一群人来到社区中心,社区主任热情接待了我们,并提前通知了五位老人。和原来计划中的很不一样,本来今天的目的是和老人见面相互认识,以分组的形式建立起初步的专业关系,为日后的服务开展做准备。可能是没有充分沟通吧,社区*也没有完全理解我们的目的。感觉有点变成了个小小的座谈会。不过现场气氛到是挺活跃和融洽的,我们问了老人们一些想了解的情况,老人们也纷纷向我们说他们的想法。 回到学校,翻笔记本上的记录,的确收获还是不少。朱老师所强调的一定要去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诚然是不无道理的,但“座谈”的状况让我们真有些不知下一步该如何开展。实践的想法当然是好的也是必要的,但这种完成任务式的实践只会使一切更多地流于形式。另一则,主客观条件的*,同学们都在想我们去社区究竟能给社区带来什么?不可否认即使很少也总会有一些,如去帮社区打扫打扫卫生,这当然也是一种实践,可凭心而论,这究竟对我们的专业提升有多大帮助?如果真的制定计划按我们所设想的开展服务,一方面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与水平,另一方面现实环境,社区的因素,使我们的计划根本无法真正实施,更不用谈取得成效了,网上如青翼论坛还有其他社工论坛上也不乏诸如我们去社区能做什么的疑问,其他学校社工专业的同学也和我们同样存在困惑和茫然。要么使面对社区真正有需求人们时的无力,要么就使干点零活打打杂和专业所学基本没有关系的茫然。这并不是我们想为不做找借口,而是普遍存在的现实状况。 所以说,我们去社区实践,如果说我们和社区保持长期的联系,真正深入到社区,如不定期的参与或者与社区合作开展活动,和居民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我们能力范围内提供一些志愿服务,甚至制定出一些比较简单可行的计划,这未尝不是实践的一种好的方式,我们也多少能将专业知识运用其中。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我们不过是为了一个任务,为了完成作业才进到社区,开展的活动也是“一次性”的,等这学期专业实践结束后,还有几个同学会要进到社区?至少我给不到这个保证。我们要实习了完成作业了才想到社区,社区热情接待,并大力支持与配合等实习任务一完成就一脚走开,把社区彻底遗忘,社区的人们,主任*他们会怎么想?我们究竟把社区当成什么?实践的工具?这是不是一种自私呢?即使如已经列为实习基地的,亦是“一代换一代”,如此以往,又怎能再让社区真心接纳我们呢?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9:34
回到学校,翻笔记本上的记录,的确收获还是不少。朱老师所强调的一定要去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诚然是不无道理的,但“座谈”的状况让我们真有些不知下一步该如何开展。实践的想法当然是好的也是必要的,但这种完成任务式的实践只会使一切更多地流于形式。另一则,主客观条件的*,同学们都在想我们去社区究竟能给社区带来什么?不可否认即使很少也总会有一些,如去帮社区打扫打扫卫生,这当然也是一种实践,可凭心而论,这究竟对我们的专业提升有多大帮助?如果真的制定计划按我们所设想的开展服务,一方面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与水平,另一方面现实环境,社区的因素,使我们的计划根本无法真正实施,更不用谈取得成效了,网上如青翼论坛还有其他社工论坛上也不乏诸如我们去社区能做什么的疑问,其他学校社工专业的同学也和我们同样存在困惑和茫然。要么使面对社区真正有需求人们时的无力,要么就使干点零活打打杂和专业所学基本没有关系的茫然。这并不是我们想为不做找借口,而是普遍存在的现实状况。 所以说,我们去社区实践,如果说我们和社区保持长期的联系,真正深入到社区,如不定期的参与或者与社区合作开展活动,和居民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我们能力范围内提供一些志愿服务,甚至制定出一些比较简单可行的计划,这未尝不是实践的一种好的方式,我们也多少能将专业知识运用其中。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我们不过是为了一个任务,为了完成作业才进到社区,开展的活动也是“一次性”的,等这学期专业实践结束后,还有几个同学会要进到社区?至少我给不到这个保证。我们要实习了完成作业了才想到社区,社区热情接待,并大力支持与配合等实习任务一完成就一脚走开,把社区彻底遗忘,社区的人们,主任*他们会怎么想?我们究竟把社区当成什么?实践的工具?这是不是一种自私呢?即使如已经列为实习基地的,亦是“一代换一代”,如此以往,又怎能再让社区真心接纳我们呢?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9:34
制定实施服务计划 调查过后,就要开始制定服务计划了。究竟介入哪一块,是以往有经验的亲子还是其他?考虑许久,想到现在新鲜事物不断涌现,老年人相对来说接触较少,这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便,而我们年轻人接受这方面能力较强,于是想到做一个关于科技的服务方案,以个案和社区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尽我们力所能及的使老年人能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 一群人来到社区中心,社区主任热情接待了我们,并提前通知了五位老人。和原来计划中的很不一样,本来今天的目的是和老人见面相互认识,以分组的形式建立起初步的专业关系,为日后的服务开展做准备。可能是没有充分沟通吧,社区*也没有完全理解我们的目的。感觉有点变成了个小小的座谈会。不过现场气氛到是挺活跃和融洽的,我们问了老人们一些想了解的情况,老人们也纷纷向我们说他们的想法。 回到学校,翻笔记本上的记录,的确收获还是不少。朱老师所强调的一定要去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诚然是不无道理的,但“座谈”的状况让我们真有些不知下一步该如何开展。实践的想法当然是好的也是必要的,但这种完成任务式的实践只会使一切更多地流于形式。另一则,主客观条件的*,同学们都在想我们去社区究竟能给社区带来什么?不可否认即使很少也总会有一些,如去帮社区打扫打扫卫生,这当然也是一种实践,可凭心而论,这究竟对我们的专业提升有多大帮助?如果真的制定计划按我们所设想的开展服务,一方面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与水平,另一方面现实环境,社区的因素,使我们的计划根本无法真正实施,更不用谈取得成效了,网上如青翼论坛还有其他社工论坛上也不乏诸如我们去社区能做什么的疑问,其他学校社工专业的同学也和我们同样存在困惑和茫然。要么使面对社区真正有需求人们时的无力,要么就使干点零活打打杂和专业所学基本没有关系的茫然。这并不是我们想为不做找借口,而是普遍存在的现实状况。 所以说,我们去社区实践,如果说我们和社区保持长期的联系,真正深入到社区,如不定期的参与或者与社区合作开展活动,和居民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我们能力范围内提供一些志愿服务,甚至制定出一些比较简单可行的计划,这未尝不是实践的一种好的方式,我们也多少能将专业知识运用其中。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我们不过是为了一个任务,为了完成作业才进到社区,开展的活动也是“一次性”的,等这学期专业实践结束后,还有几个同学会要进到社区?至少我给不到这个保证。我们要实习了完成作业了才想到社区,社区热情接待,并大力支持与配合等实习任务一完成就一脚走开,把社区彻底遗忘,社区的人们,主任*他们会怎么想?我们究竟把社区当成什么?实践的工具?这是不是一种自私呢?即使如已经列为实习基地的,亦是“一代换一代”,如此以往,又怎能再让社区真心接纳我们呢?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9:34
回到学校,翻笔记本上的记录,的确收获还是不少。朱老师所强调的一定要去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诚然是不无道理的,但“座谈”的状况让我们真有些不知下一步该如何开展。实践的想法当然是好的也是必要的,但这种完成任务式的实践只会使一切更多地流于形式。另一则,主客观条件的*,同学们都在想我们去社区究竟能给社区带来什么?不可否认即使很少也总会有一些,如去帮社区打扫打扫卫生,这当然也是一种实践,可凭心而论,这究竟对我们的专业提升有多大帮助?如果真的制定计划按我们所设想的开展服务,一方面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与水平,另一方面现实环境,社区的因素,使我们的计划根本无法真正实施,更不用谈取得成效了,网上如青翼论坛还有其他社工论坛上也不乏诸如我们去社区能做什么的疑问,其他学校社工专业的同学也和我们同样存在困惑和茫然。要么使面对社区真正有需求人们时的无力,要么就使干点零活打打杂和专业所学基本没有关系的茫然。这并不是我们想为不做找借口,而是普遍存在的现实状况。 所以说,我们去社区实践,如果说我们和社区保持长期的联系,真正深入到社区,如不定期的参与或者与社区合作开展活动,和居民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我们能力范围内提供一些志愿服务,甚至制定出一些比较简单可行的计划,这未尝不是实践的一种好的方式,我们也多少能将专业知识运用其中。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我们不过是为了一个任务,为了完成作业才进到社区,开展的活动也是“一次性”的,等这学期专业实践结束后,还有几个同学会要进到社区?至少我给不到这个保证。我们要实习了完成作业了才想到社区,社区热情接待,并大力支持与配合等实习任务一完成就一脚走开,把社区彻底遗忘,社区的人们,主任*他们会怎么想?我们究竟把社区当成什么?实践的工具?这是不是一种自私呢?即使如已经列为实习基地的,亦是“一代换一代”,如此以往,又怎能再让社区真心接纳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