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庸给现代人的启发4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2 12:4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6:34

《大学》《中庸》给我们的启示 (摘录)

2009-07-06 13:55:48   来自: 博来居独立书吧 (重庆)

  圣心不可揣度
  
  《大学》、《中庸》以修己治人为目的,在历朝历代受到人们的推崇。当今社会,很多*家和学者都在潜心研究和积极实践《大学》、《中庸》的理念,在感受到《大学》、《中庸》博大精深的同时,又感受到《大学》、《中庸》似乎离我们很遥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大学》、《中庸》到底在讲什么呢?《大学》、《中庸》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孔子的话,大人为学的道理有三件:一是在明明德;二是在亲民;三是在止于至善。三件事情用我们现代的语言解释就是,让自己明心见性,然后推己及人,让自己和他人明心见性达到一种极致的程度。
  《中庸》提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天地虽广博、高大,然而其运行的法则可以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这个字就是“诚”。
  从这些文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大学》、《中庸》讲的是修心,是圣人修心到极致程度而记录下来的内心状态、外在表现、达到这种状态的方法以及修心所带来的巨大作用。
  很多人现在没有修心,仅凭自己固有的心态去推断修心到极致的圣人心态,是非常困难的,就像《中庸》讲的“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如果一个人没有修心,不足以睿智、融通,怎么能理解圣人呢?也就是说一个接近圣人的人才能知道圣人。
  说心理话,我今天站在这个讲坛上也是战战兢兢,非常害怕把圣人的意思曲解了而误尽沧桑,好在有很多贤明、大德,他们可以为我的讲座指正。
  就拿“慎独”二字来说,过去我们把“慎独”理解为独处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实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是没有修心的现代人做出的解释,作为修心的人来说,对“慎独”二字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修心达到一定程度,我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逐渐做到明察秋毫,而“慎独”的意思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自己想什么只有自己知道,不好的意念发动,自然有不好的行迹露在外面,当不好的意念一发动,我们就要立即知道并且选择一个诚意的念头,所以我们必须谨慎于我们内心己所独知之地,这才是慎独。
  修心达到一定的程度,对“慎独”都有这种感受。
  所以《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你的行为动机自己最清楚,因为内心深处那个幽暗之中,那个细微之处的思想,是善是恶,泾渭分明,而这一切我们最先察觉到,所以对待自己的思想要慎之又慎!
  再拿“明哲保身”来说,我们很多人认为“明哲保身”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并加以批判,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中庸上说:“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实这是一个人修心达到一种极致程度而表现的一种极高的智慧,既能明于理,又能察于事。明君当道,他出而用世,其言论足以让国家兴旺;当昏君无道时,他就隐然自守,韬光养晦,不发表激烈的言论,远离灾祸而保其身。
  
  
  道不远人
  
  其实明心见性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状态,通过修心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这个境地。即使在孔子、老子等圣人离开我们250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华大地和异国他乡,不乏炎黄子孙和异族兄妹达到了明心见性的境地。
  过去很多人对“明心见性”有误解,以为达到这样的境地他们就成神成仙了,可以不吃不喝,于是有些人开始节衣缩食;有的人认为达到这样的状态就变得比其他人高一等,就会被他人贡在神坛上,可以对他人指手画脚;有的人以为达到这种状态很神秘,于是抛弃妻儿老小去所谓的深山老林悟道;有的人认为悟道的人一定是两鬓斑白、飘飘欲仙,于是我们又开始专注我们的发型。
  达到明心见性的人,他们还是人,他们可能还做着非常普通的工作,他们可能在农村种地,也可能在城里上班,可能在经商,还可能在寺庙里讲经说法,当然也可能在课堂上教书育人,在领导岗位上管理国家等等。
  达到明心见性的人还要吃饭,也需要睡觉,他们也会生病,只不过因为内心宁静病会少一些,他们也会经历死亡的过程,他们不会因为明心见性而长处三头六臂,更不会因为明心见性而刀*不入。
  过去我们说这个人是得道之人,我们以为这个人真的得到了什么东西,其实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说这个人“明明德”了,或者说他“率性”了,也可以说他“致诚”了、“中庸”了,用现代的话说,他做回了真正的自我。
  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了自我,以为自我就是我行我素,这是典型的失去自我的表现。真正的自我是摆脱了一切物欲的遮蔽,完全纯洁,只剩下真正的自然本性。
  历史上陶渊明就是最典型的失去自我,因为内心不中正,于是去追求所谓的世外桃源;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释迦摩尼就完全达到一个本真的自我,对他们来说,什么地方都可能是天堂,人间也不例外,因为他们能够达到境随心转,或者他们是境转而心始终不转,因为心始终是安详和淡定的。
  很多人在修心的时候,修到一定程度突然大哭不已,不是伤心落泪,而是喜极而泣,他们喜什么呢?原来在迷失多年之后,突然找到了这个真实的、明心见性的自我而忍不住放声大哭。这里也要提醒大家,喜极而泣也不是修心而出现的必然结果,不必着这个外在的现象。
  
  
  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当我们了解了修心的道理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自己和他人明心见性达到一种极致的程度,实现“止于至善”的理念呢?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也就是说,要实现止于至善的理念,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必须修身,而要达到修身的前提,我们需要正其心,而要达到正其心的关键就是要诚其意。
  这里的心正与我们通常所讲的心正是有差别的,一般人认为心正是说这个人很正直、刚直不阿。大学、中庸提到的心正包含了内心正直,但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广。心正指的是内心安详、中正,外部表现为睿智和融通,如果仅仅用刚直不阿等来形容心正就偏颇了,因为刚直不阿的人在内心上仍然有很多地方是大学、中庸所说的不正的情形,或者通俗地说他们内心还有很多的冲突,所以外部表现为执着、孤傲、刚烈等。
  刚直不阿的人常常因为不得志而内心痛苦,其中的一些人会选择逃避现实而隐居,这是不适应现实社会的表现;心正的圣人也可能会去隐居,但是他们内心并不痛苦,对他们来说隐居是对时局的正确判断而做出的明智之举。刚直不阿的人隐居以后一般是不会出山的,因为心不正的原因,过去痛苦不堪的感受并没有消失;而得道的圣人一般在时局变化后会出山的,因为心正所以内心没有痛苦,而且“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的责任让圣人不请自出。
  中国现代社会的*,当国家需要他出来的时候,他已经是七十三岁的高龄了。他出来工作的时候从来不提及过去,就说明他内心很中正,过去的三起三落没有在他心理留下痕迹。
  哪种情况下心就不正了呢?
  《大学》说:“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就是说我们的情绪如果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出现了愤怒、恐惧、喜好和忧患等剧烈波动,此时我们的心就不正了。
  我遇到这样一个咨询实例。
  有一对表兄妹,一个六岁,一个八岁,他们好奇的探索对方短裤里的秘密。妈妈看到这一幕,给自己的女儿一记耳光,并恶狠狠地训斥道:你怎么这么不要脸!孩子哭着被父母带回家。孩子从此“懂事”了,知道不能再干这样的事情了。
  但是家长的这一记耳光伴随着巨大的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隐藏在我们心理的某个角落。
  当现在的某个场景同过去的某个场景相吻合的时候,心理埋藏的巨大能量就会爆发出来。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时间长了,在意识上我们可能只感觉到现在的某个场景让我们恐惧不已,而失去了同过去场景的联系,但是我们的潜意识牢牢把握了这种联系。
  随着她的成长,她可能真的从意识上忘记了看男孩子短裤这件事。但是只要她看到类似的场景,比如男女在一块尽情地玩;或新婚之夜,过去的那一幕完全再现,她就会出现恐惧。
  当这个小女孩长到25岁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当新婚之日来临的时候,她已经是六神无主了,她的同事同女孩子的妈妈讲:“你的女儿怎么了,是不是男朋友对她不好呀?”妈妈问自己的女儿怎么回事,女儿一个劲地摇头,只说自己很紧张,心理很害怕,在一位老师的提醒下,倒是妈妈猛然想起了近二十年前的那一幕,让妈妈后悔不已。
  这位女性所说的心理紧张就表明她的心理在收缩,这种收缩就是心不正了,“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此时这个女孩的内心对男孩子就偏离了中正的原则。
  
  
  
  心态决定命运
  
  
  我们的心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被污染,这种污染逐渐形成一种习性,我们的命运就被过去的习性所左右。
  明朝有一位叫袁了凡的人写了一个自传叫《了凡四训》,用来教育他的孩子。
  据说他曾经遇到一个修髯伟貌、飘飘若仙的长者,这位长者姓孔,云南人,得到了宋朝邵康节先生所精通的《皇极数》真传,《皇极数》就是《皇极经世书》,这本书很有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里。主要内容就是依照《易经》的原理来推算命运,包括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兴衰。
  于是袁了凡就请这位老先生给自己算命,算命的结果是:县考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结果三处的考试,所考的名次和孔先生所推算的完全相符。
  接着了凡又请孔先生为自己推算一生的祸福,推算的结果是: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生,某年当贡生,某年当四川省一*,*在任三年半,然后离任回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寿终正寝,命中没有儿子。
  袁了凡把老先生推算的结果一一记录下来,奇怪的是所有的考试的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所预料,唯独他做廪生所应领的米,应该是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出贡。学台屠宗师(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却在他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就批准他补贡。这个时候了凡私下就怀疑孔先生所推算的结果。
  奇怪的是后来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学台杨宗师驳回,不准他补贡。
  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见他在考场中的‘备选试卷’而慨叹道:这本卷子所做的五篇策,竟如同给皇帝的奏折一样,这样有学问的人,怎么可以被埋没到老?
  于是就吩咐县官,准他补贡,经过这番的波折,他又多吃了一段时间的廪米,算起来连先前所吃的七十一石,恰好九十一石五斗。
  受到了这番波折,就更相信:一个人的进退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注定。而走运的迟或早,也都有一定的命数,所以一切都看得淡,用不着去追求了。
  从此以后,一天到晚,静坐不动,既不说话,也不想事。所有文字,一概不看。有一次他去栖霞山拜见云谷禅师,同禅师面对面静坐了三天三夜,连眼睛都没有合一下。
  禅师问他缘由:你静坐三天,不曾看见你起一个妄念,是何缘故?
  袁了凡回答说:我的命被孔先生所算定,既然吉凶祸福都注定了,那还有什么好想的呢?
  禅师笑答:原以为你是豪杰,原来是一个凡夫俗子呀。
  袁了凡吃惊地问禅师:难道我们的命运可以改变不成?
  禅师告诉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实为明训。”这是儒家诗经和书经所说的,还能有假?
  袁了凡还是纳闷,他想起了孟子的话:“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若不是在我心里的事,怎么能求得到呢?譬如说道德仁义,是在心里的,立志做一个仁义道德的人,自然就成为一个仁义道德的人,这是可以尽力去求的。若是功名富贵,那是不在心里头的,是在身外的,要别人给才可以得到。倘若旁人不给,那怎样才可以求到呢?
  云谷禅师告诉他:孟子的话不错,但是你理解有误。
  禅师告诉他,向自己内心求的,不仅仅是仁义道德,就是身外的功名富贵,也可以得到,这叫内外双得。“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这就会内外双失,故无益。
  云谷禅师接着从心态的角度分析了袁了凡命运的成因。
  喜欢干净,本是好事;但是不可过分,过分就成洁癖了。你过分地喜欢清洁,就变得不近人情,这是你没有儿子的第一种缘故。
  天地间,温和的日光,和风细雨的滋润,万物才能生长。你常常动怒,没有一点和育之气,怎么会生儿子呢?这是你没有儿子的第二种缘故。
  仁爱,是生命的根本,若是心怀残忍,便没有慈悲,就像果子一样,没有果仁,怎么会长出果树呢?所以说,残忍是不会生养的根;你只知道爱惜自己的名节,不肯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这是你没有儿子的第三种缘故。
  说话太多容易伤气,你多话伤气,因此身体不好,那里会有儿子呢?这是你没有儿子的第四种缘故。
  人靠精气神才能活命;你嗜酒,酒容易消散精神;一个人精力不足,就算生了儿子,不痴也呆,这是你没有儿子的第五种缘故。
  你常喜欢整夜长坐,不懂得保养元气,这是你没有儿子的第六种缘故。
  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都是自己造就的;糊涂的人,把自己的成败都归结为说不清、道不明的命运了。
  听了禅师的分析,袁了凡彻底醒悟,决定努力修心,改过从善。他从善的主要方法是: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等等。
  通过修心,他的命运确实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他不仅有了儿子,而且岁数也不是孔先生给他算定的53岁,而是70多岁。
  一个人的命运是自己的心理所决定,如果你的习性很重,而且又没有改变的愿望,你自己的命运不用别人算,你自己都知道;如果你不断修心,变成“至诚”,命运又岂是星座、八卦可以预测的吗?天必将降大任于斯人,因为“大得者必受命”。
  看看我们周围的人,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人的命运同什么有关。
  
   (以上仅为部分摘录,详情请见冯大荣老师的讲座。)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抖音直播怎么让画质清晰 php 有了 & || 为什么还需要 and 和 or ...的明星,登台五分钟让其下台,爆红后再没来过 ...不给,爆红后再没去过快本,除了薛之谦还有谁? 喝熟普洱茶的好处和坏处:专家解答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什么意思设身处地的意思 QQ怎么举报群聊_QQ举报群聊方法 合同订立的主要形式有什么方面 合同订立的形式是如何规定的 合同订立有几种形式 地物符号有哪几种93 在WPS中编辑文字时,为什么按回车以后整个段落都移动?2 在wps文字中怎样将整段或整行上移? 房产证贷款了没有还清还能再次贷款吗?112 第二次该如何修改?135 发生地震前会有发光现象,这种情况是怎么来的? 在wps文字中怎样将整段或整行上移? 叫叫小作家能提高写作吗 车险每年减少多少? 接电线是粗线在前好还是细线在前好 房子贷款没还清还可以当抵押物再从银行贷款吗?241 女生对我说她忘不了前任怎么办? 我是女生。前任回头找我 我跟他说现在先当朋友吧 没办法一下子... 追求中的女生,告诉我她前任想找她复合,她说自己也不知道接下来...4 过于中庸的大学生是不是不太好?1 手机版三国群英传一,将领不进城怎么办,点击进入城内也不进去 电视剧兰陵王妃最后女主角到底是和谁在一起了?847 三国群英传7打到最后还剩下一个人找不到怎么办? wps文档中第一行字后面有很多空格,可是第二行就是上不来,按...230 有没有童鞋是上南大国际学院并且已经留学过了回来的啊?1 怎么修改第二次191 表示地物的符号有哪几种形式18 地形图上表示地物的符号有哪几种2 黄铜茶壶 The Brass Teapot剧情介绍 用excel做一个小作业,统计商品进货出货信息 把砖头装进水壶是什么电影 三国群英传7 最后一队敌人在野地,地图上没红点提示,我是怎么... 琅琊榜小说靖王与林殊相认是第几章5 孔子为什么认为中庸是德?对现代教育有启发吗? 《琅琊榜》中靖王萧景琰是那一章认出梅长苏就是林殊的?哪一章梅...13 靖王梅长苏相认第几集?琅琊榜靖王什么时候知道林殊身份261 靖王梅长苏相认第几集?琅琊榜靖王什么时候知道林殊身份349 琅琊榜靖王什么时候知道林殊身份 靖王梅长苏相认第几集96 我想用房产证抵押贷款但是房贷没还完,还能贷款那?12 房贷未还清还能申请抵押贷款吗?1134 在中国银行贷款买房 提前还清之后还可以做抵押贷款吗4 向银行贷款买房子,要等还完贷款才可以拿到房产证吗?12 北京周末可以办护照吗 怎么进行第二次修改649 怎么修改第二次 百度经验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