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文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9:4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13 04:16
“三生教育”是去年由云南省首创的一门全新的课程,并在省内进行试点,之后在省内迅速引起强烈反响,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受到广大师生\家长的普遍欢迎。有的学校甚至把“三生教育”作为全面提升学校档次的手段加以重视。省教育厅对“三生教育”的重视,体现在三方面:1、把“三生教育”列为今年省教育厅十大重点工作之一;2、决定从今年起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实施“三生教育”,部份地方课程将让位于“三生教育”。3、使用好命题权,在高考、中考、会考中要有,或适当渗透“三生教育”的内容。
小学阶段主要在三、五年级集中开设该门课程,其它年级没有教材,但要在学科中进行渗透与整合。
三生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课程,按我的理解,说鲜新也新鲜,说不新鲜也不新鲜。
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滋生了许多腐朽思潮,人们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被扭曲,许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受不到活着的乐趣和生存的意义,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贫乏的精神生命导致许多青春年少,烦恼焦虑、恐惧、痛苦、封闭、扭曲,甚至疯狂。例如: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词(郁闷,活着没意思,太累)偶尔会看到有的青少年身上刻着“生为何欢,死为何惧”的字样,“自杀事件”等。在这样一个民族精神缺失的时候提出“三生教育”具有它的时代意义。所以说它新鲜。
说它不新鲜,是因为,自有人类教育的一天起,人类都在做“三生教育”的工作,教会学生认字,教会学生算帐,那不是生存能力的教育是什么呢?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体艺术等教育,旨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好习惯,感受生活之美,不是生活教育又是什么?
安全教育,生物学,生理学等不是“生命教育”那又是什么?所以说“三生教育”也不新鲜。
只不过,今天我们把“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它更严密,更系统。从广义上说,我们可以把教育的全部都理解为“三生教育”。我们今天所指的三生教育是“狭义的三生教育”:1、传统的“三生教育”是零星的、随意的,而现在更加全面系统;2、传统的教育侧重于认知,情感的体验,行为的实践被轻视或忽略,而“三生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要在体验和实践中全面提升认知;3、“三生教育”从生命体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入手,而传统教育往往认为那些过于简单而被忽略。例如:教学生收拾书包,购物、交友、合作、感受恩、化作矛盾等。
当看到学校安排的这一次发言时,我也在想,老师们更关心的是三生教育怎么开展的问题。即:教材怎么使用,课怎么上,活动怎么开展等问题。但我想,这一次到昆明学习,精华就是6堂示范课和先锋小学的一个主题活动,这些我把教学光盘带回来了,建议学校组织观看,或授课教师个别使用,这样可能领悟得会更真切,避免我介绍得不全不透。我想,今天我们还是先解决认识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三生教育”的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教学设计的目的。因此,本次发言,理论的比重大了点儿。
下面,我就围绕:什么是三生教育?为什么要开展“三生教育”“怎样开展三生教育”作一个阐述。
一、什么是“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从根本讲,“三生教育”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的事业。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的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今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若干方面组成;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二、为什么要开展“三生教育”
首先,实施“三生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集中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在人的素质的提高上。“三生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是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教育。
其次,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根本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内在发展、和谐成长,具有基础性、主动性、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征。“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再次,实施“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现代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坚守教育公平,适应当代、引领未来的事业。现代教育具有人本化、大众化、社会化、国际化、现代化和公平性、民主性、科学性、法制性、创新性等特点。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本质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发展现代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发展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是根本,*机制创新是关键,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是核心。“三生教育”立足于帮助个体成长,着眼于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着力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培养建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
第四,实施“三生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立足点;更是当代教育实践的共同价值追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从人文关怀的高度出发,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开展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第五,实施“三生教育”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家庭幸福必须以家庭成员的幸福追求为前提。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建立高尚的幸福观,去追求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实现家庭幸福的基础。家庭幸福以每个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为标志。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和谐,是生命的和谐、生存的和谐、生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三生教育”,对帮助学生增强爱心、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从小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培养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理智和意志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怎样开展“三生教育”
(一)“3、5、7”开展三生教育的3个途径指:家庭(基础),学校(关键)和社会(保障);5种方法指:主体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认知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之以意,固之以行。)行为教育(作出示范。树立榜样),差异教育(分类指导,分层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教育(全体学生,全面发展);7大原则:人本性原则,求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规约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整合性原则(整合各种教育要素),创新性原则。
(二)“三生教育”的目的在于构建生命体完满的精神世界,怎样开展,我认为归结为八个字“经历、感悟、体验、震憾”。无论是主题活动还是课堂教学都要坚守在活动中悟理,在实践中体验,最好在一定情境中触及到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部份生产心灵的碰撞,达到心灵的震憾。
1、经历。课堂的价值在于生成。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是“三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课堂上要创设情境,模似社会生活背景,组织认知或实践活动。例如:一个白人老师抱着作业走进教师,对学生说:“这次作业得A分的白人可以领到一张优等餐券,但得A分的黑人不可以,最多只能领到一张二等餐券。”话还没说完,黑人学生开始起哄,怒目圆瞪,对着老师吐口水,面对得意洋洋的白人学生动粗,拉扯,扭打成一团,一个教室乱糟糟的。这时,老师示意大家安静,揭示了什么叫“种族歧视”,让学生明白国与国或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歧视将会引发流血冲突,甚至战争……让学生明白“歧视”多么不应该。还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个美国老师在上课,10多位领导来听课,内容是购物,这位老师只是把钱分给各位学生让他们去买,半小时后回来汇报,学生一个个拿着钱跑了,教室 里只有听课的老师空荡荡的坐着……
2、感悟。课堂上,老师要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对艰深晦涩的道理很难懂,对空洞的说教不感兴趣,更爱听故事等特点,运用精典的,能打动人的案例,故事,小品,活动等让学生从中去感悟其中的“理”。
3、体验。生命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现在不少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活动少了,作业多了,忘记了生命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学生生命个体的活力来源于对生命的体验过程。缺少生活体验的过程,再鲜艳的花朵都会枯萎,再有活力的生命都会枯竭。因此,应该十分重视体验过程,体验分为情感体验和实践体验。有这么一个案例,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珍贵,亲人之间血脉相连,谁也离不开谁。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每个学生亲人的名单发到学生手中,把要求告诉学生:“老师手中的这40枝笔有神奇的功能,用它勾掉谁的名字,谁将马上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今天的作业就是请你们勾完,交给我,至少要勾掉一个。”整整过了10分钟,没有一个完成,有的学生已经泣不成声了,这样1份特殊的作业,使学生经历了最艰难的抉择,最痛苦的体验,最后他们明白:所有亲人都很重要。
组织学生野外“寻宝”(干柴,野菜等),集市上“卖宝”购买“战利品”庆功的活动,学生既亲近了大自然亲近社会,又增长了才干,体验了“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以上两个事例分别是情感内化体验,实践活动体验的事例。老师应善于发现和利用简单,易行的教育机会。
4、震憾。通过教育的影响,通过精典的案例,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心灵碰撞,受到震憾、从认知、情感到行为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培养一个个积极向上的,心智健全的人。例如:“蝴蝶蜕变”“蓝丝带的故事”。
(三)简要说明
1、教材解读。教材编写体例主要以活动主题的方式呈现。每个主题一般由“故事屋,活动园地,童言畅谈,心语点灯,行动舞台”五个部份组成,根据内容,有些主题不一定五个部分都齐全。本册教材供三,五年级使用1年,老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实际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及顺序,在领会偏者意图的基础上可以突破教材,超越教材(替换、置换、取舍)这套教材贴近学校,贴近家庭,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家长,贴近老师,务实性很强。
2、备课。多角度,多层面挖掘最富有感染力,能打动学生的教育素材。要让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从知、情、意、行均有明确的连贯性。教案撰写一般采用的模式是:教材分析、活动理念、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3、上课。“三生教育”课类似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常以精典的案例(游戏、故事、小品、生活片段等)为载体,在互动的过程中感悟、化内。应准备充分,提前预设,课堂上把活动做透彻,避免“雨过地皮湿”流于形式。
4、学科渗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演练,开展“法庭辩论”赛,“求职演说”安全教育中,面对地震、火灾、暴徒等的逃生自救演练,体育课中意外受伤的处理,意志力的磨炼等,本着挖掘与整合的原则。例如:低年级练习写话,可布置学生回家去,亲一下妈妈,并对她说:“妈妈,我爱你。”观察妈妈脸上的变化和反应写一段话。让妈妈写下感受再让孩子看,再让孩子说说看后的感受。这样不仅使孩子提高了观察能力,丰富了写作素材,还让他们明白爱在亲人之间的传递是多么美好。
5、主体实践活动。除了因地制宜开展小种植,小养植,小制作,小发明,公益劳动等外,和学生一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穿衣、叠被、交友、合作收拾文具,锁门关窗一笔一画写字,爱护花草树木,主动捡起废纸这些教育素材都可以放大,指导学生实践。
6、主题教育。可结合当前时事及中国传统的节日(几乎每月都有一个)例如:植树节,3.15,地球日,感恩节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应充分准备。
7、校园文化。除了认知,情感,我们还应注意熏陶。因此,学校可利用校报,学报,简报,宣传栏,黑板报,电子屏幕,广播,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对“三生教育”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也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相结合。例如,学校倡导全校诵读《弟子规》就可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品位。如果我们能每天在黑板上抄一条,背一条,做到一条,那作用也会非常大。
生命、生存、生活是永恒的话题,“三生教育”也必定是永恒的话题。“三生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愿我们的老师在“三生教育”的领域获得惊喜,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13 05:34
“三生教育”是去年由云南省首创的一门全新的课程,并在省内进行试点,之后在省内迅速引起强烈反响,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受到广大师生\家长的普遍欢迎。有的学校甚至把“三生教育”作为全面提升学校档次的手段加以重视。省教育厅对“三生教育”的重视,体现在三方面:1、把“三生教育”列为今年省教育厅十大重点工作之一;2、决定从今年起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实施“三生教育”,部份地方课程将让位于“三生教育”。3、使用好命题权,在高考、中考、会考中要有,或适当渗透“三生教育”的内容。
小学阶段主要在三、五年级集中开设该门课程,其它年级没有教材,但要在学科中进行渗透与整合。
三生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课程,按我的理解,说鲜新也新鲜,说不新鲜也不新鲜。
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滋生了许多腐朽思潮,人们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被扭曲,许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受不到活着的乐趣和生存的意义,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贫乏的精神生命导致许多青春年少,烦恼焦虑、恐惧、痛苦、封闭、扭曲,甚至疯狂。例如: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词(郁闷,活着没意思,太累)偶尔会看到有的青少年身上刻着“生为何欢,死为何惧”的字样,“自杀事件”等。在这样一个民族精神缺失的时候提出“三生教育”具有它的时代意义。所以说它新鲜。
说它不新鲜,是因为,自有人类教育的一天起,人类都在做“三生教育”的工作,教会学生认字,教会学生算帐,那不是生存能力的教育是什么呢?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体艺术等教育,旨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好习惯,感受生活之美,不是生活教育又是什么?
安全教育,生物学,生理学等不是“生命教育”那又是什么?所以说“三生教育”也不新鲜。
只不过,今天我们把“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它更严密,更系统。从广义上说,我们可以把教育的全部都理解为“三生教育”。我们今天所指的三生教育是“狭义的三生教育”:1、传统的“三生教育”是零星的、随意的,而现在更加全面系统;2、传统的教育侧重于认知,情感的体验,行为的实践被轻视或忽略,而“三生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要在体验和实践中全面提升认知;3、“三生教育”从生命体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入手,而传统教育往往认为那些过于简单而被忽略。例如:教学生收拾书包,购物、交友、合作、感受恩、化作矛盾等。
当看到学校安排的这一次发言时,我也在想,老师们更关心的是三生教育怎么开展的问题。即:教材怎么使用,课怎么上,活动怎么开展等问题。但我想,这一次到昆明学习,精华就是6堂示范课和先锋小学的一个主题活动,这些我把教学光盘带回来了,建议学校组织观看,或授课教师个别使用,这样可能领悟得会更真切,避免我介绍得不全不透。我想,今天我们还是先解决认识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三生教育”的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教学设计的目的。因此,本次发言,理论的比重大了点儿。
下面,我就围绕:什么是三生教育?为什么要开展“三生教育”“怎样开展三生教育”作一个阐述。
一、什么是“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从根本讲,“三生教育”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的事业。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的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今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若干方面组成;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二、为什么要开展“三生教育”
首先,实施“三生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集中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在人的素质的提高上。“三生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是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教育。
其次,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根本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内在发展、和谐成长,具有基础性、主动性、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征。“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再次,实施“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现代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坚守教育公平,适应当代、引领未来的事业。现代教育具有人本化、大众化、社会化、国际化、现代化和公平性、民主性、科学性、法制性、创新性等特点。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本质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发展现代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发展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是根本,*机制创新是关键,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是核心。“三生教育”立足于帮助个体成长,着眼于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着力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培养建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
第四,实施“三生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立足点;更是当代教育实践的共同价值追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从人文关怀的高度出发,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开展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第五,实施“三生教育”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家庭幸福必须以家庭成员的幸福追求为前提。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建立高尚的幸福观,去追求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实现家庭幸福的基础。家庭幸福以每个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为标志。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和谐,是生命的和谐、生存的和谐、生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三生教育”,对帮助学生增强爱心、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从小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培养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理智和意志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怎样开展“三生教育”
(一)“3、5、7”开展三生教育的3个途径指:家庭(基础),学校(关键)和社会(保障);5种方法指:主体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认知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之以意,固之以行。)行为教育(作出示范。树立榜样),差异教育(分类指导,分层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教育(全体学生,全面发展);7大原则:人本性原则,求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规约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整合性原则(整合各种教育要素),创新性原则。
(二)“三生教育”的目的在于构建生命体完满的精神世界,怎样开展,我认为归结为八个字“经历、感悟、体验、震憾”。无论是主题活动还是课堂教学都要坚守在活动中悟理,在实践中体验,最好在一定情境中触及到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部份生产心灵的碰撞,达到心灵的震憾。
1、经历。课堂的价值在于生成。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是“三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课堂上要创设情境,模似社会生活背景,组织认知或实践活动。例如:一个白人老师抱着作业走进教师,对学生说:“这次作业得A分的白人可以领到一张优等餐券,但得A分的黑人不可以,最多只能领到一张二等餐券。”话还没说完,黑人学生开始起哄,怒目圆瞪,对着老师吐口水,面对得意洋洋的白人学生动粗,拉扯,扭打成一团,一个教室乱糟糟的。这时,老师示意大家安静,揭示了什么叫“种族歧视”,让学生明白国与国或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歧视将会引发流血冲突,甚至战争……让学生明白“歧视”多么不应该。还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个美国老师在上课,10多位领导来听课,内容是购物,这位老师只是把钱分给各位学生让他们去买,半小时后回来汇报,学生一个个拿着钱跑了,教室 里只有听课的老师空荡荡的坐着……
2、感悟。课堂上,老师要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对艰深晦涩的道理很难懂,对空洞的说教不感兴趣,更爱听故事等特点,运用精典的,能打动人的案例,故事,小品,活动等让学生从中去感悟其中的“理”。
3、体验。生命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现在不少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活动少了,作业多了,忘记了生命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学生生命个体的活力来源于对生命的体验过程。缺少生活体验的过程,再鲜艳的花朵都会枯萎,再有活力的生命都会枯竭。因此,应该十分重视体验过程,体验分为情感体验和实践体验。有这么一个案例,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珍贵,亲人之间血脉相连,谁也离不开谁。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每个学生亲人的名单发到学生手中,把要求告诉学生:“老师手中的这40枝笔有神奇的功能,用它勾掉谁的名字,谁将马上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今天的作业就是请你们勾完,交给我,至少要勾掉一个。”整整过了10分钟,没有一个完成,有的学生已经泣不成声了,这样1份特殊的作业,使学生经历了最艰难的抉择,最痛苦的体验,最后他们明白:所有亲人都很重要。
组织学生野外“寻宝”(干柴,野菜等),集市上“卖宝”购买“战利品”庆功的活动,学生既亲近了大自然亲近社会,又增长了才干,体验了“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以上两个事例分别是情感内化体验,实践活动体验的事例。老师应善于发现和利用简单,易行的教育机会。
4、震憾。通过教育的影响,通过精典的案例,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心灵碰撞,受到震憾、从认知、情感到行为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培养一个个积极向上的,心智健全的人。例如:“蝴蝶蜕变”“蓝丝带的故事”。
(三)简要说明
1、教材解读。教材编写体例主要以活动主题的方式呈现。每个主题一般由“故事屋,活动园地,童言畅谈,心语点灯,行动舞台”五个部份组成,根据内容,有些主题不一定五个部分都齐全。本册教材供三,五年级使用1年,老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实际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及顺序,在领会偏者意图的基础上可以突破教材,超越教材(替换、置换、取舍)这套教材贴近学校,贴近家庭,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家长,贴近老师,务实性很强。
2、备课。多角度,多层面挖掘最富有感染力,能打动学生的教育素材。要让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从知、情、意、行均有明确的连贯性。教案撰写一般采用的模式是:教材分析、活动理念、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3、上课。“三生教育”课类似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常以精典的案例(游戏、故事、小品、生活片段等)为载体,在互动的过程中感悟、化内。应准备充分,提前预设,课堂上把活动做透彻,避免“雨过地皮湿”流于形式。
4、学科渗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演练,开展“法庭辩论”赛,“求职演说”安全教育中,面对地震、火灾、暴徒等的逃生自救演练,体育课中意外受伤的处理,意志力的磨炼等,本着挖掘与整合的原则。例如:低年级练习写话,可布置学生回家去,亲一下妈妈,并对她说:“妈妈,我爱你。”观察妈妈脸上的变化和反应写一段话。让妈妈写下感受再让孩子看,再让孩子说说看后的感受。这样不仅使孩子提高了观察能力,丰富了写作素材,还让他们明白爱在亲人之间的传递是多么美好。
5、主体实践活动。除了因地制宜开展小种植,小养植,小制作,小发明,公益劳动等外,和学生一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穿衣、叠被、交友、合作收拾文具,锁门关窗一笔一画写字,爱护花草树木,主动捡起废纸这些教育素材都可以放大,指导学生实践。
6、主题教育。可结合当前时事及中国传统的节日(几乎每月都有一个)例如:植树节,3.15,地球日,感恩节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应充分准备。
7、校园文化。除了认知,情感,我们还应注意熏陶。因此,学校可利用校报,学报,简报,宣传栏,黑板报,电子屏幕,广播,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对“三生教育”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也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相结合。例如,学校倡导全校诵读《弟子规》就可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品位。如果我们能每天在黑板上抄一条,背一条,做到一条,那作用也会非常大。
生命、生存、生活是永恒的话题,“三生教育”也必定是永恒的话题。“三生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