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9:5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21:30
首先看格物致知的意思: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格物致知 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然后我们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应试教育比较多,就像奥数很厉害是是在中国,因为学生的升学压力太大了,然后学习的只是太多,很多的东西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太多了,没那么多的时间去探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21:30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格物确实可以致知,但要看你怎么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