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9: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05:03
“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才是最好的。”——柏拉图
在许许多多种爱情中,有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相爱的两个人不重视身体契合,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沟通以及理性的处于精神层面上的纯洁爱情,不过它原本主要是指成年男子与美少年之间的感情,但现今的男男*都格外重视精神契合、精神交流,因此柏拉图式爱情也被认为是精神爱情。
那这位结婚36年、坚决不与丈夫同寝的才女和她的丈夫是柏拉图式爱情吗?
这位才女不是其他人,正是鲁迅的学生苏雪林,原名苏小梅。鲁迅生前写出了多本批判型文学作品,弃医从文,犀利的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思想,为时代呐喊,志在唤醒国民,而苏雪林对于自己的命运,也做出过一系列的抗战。
苏雪林于19世纪末出生在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中,这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家庭,其祖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非常难以改变,因此苏雪林无法像兄弟那般去读书,但苏雪林自小就很厌恶男、女之别。
“裹脚”时的痛苦让她难以忘怀,她时常会问:为什么祖母重视她的兄弟,却不爱护她和其他姐妹?为什么女子必须裹脚,男子却可以调皮捣蛋?为什么叔叔和兄弟们可以在祖父衙署所设的私塾里读书,她却不可以?
“因为你是女孩子”的解释让苏雪林无法接受,但她也无力抗争,不过叔叔和哥哥对待苏雪林还是非常不错,见苏雪林喜欢看书,也愿意借书给她看,进入中学或大学后,每年的寒暑假回家都会带回一些新旧图书和当时流行的报刊。
其中一位年长的叔叔曾留学日本,思想较为开明,便对苏雪林的父亲进行劝说,已经17岁的苏雪林因此进入了当地一个*教办的小学读书,期间苏雪林为了有机会上学读书,在家里面也是哭闹、哀求,宣泄自己的不满,向祖母和乡里顽固长辈做出抗争。
在这样反反复复的过程中,苏雪林的学业才得以继续,后考入了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毕业后做了一名小学老师,不过苏雪林不甘心做一辈子的小学教师,因此向家人提出要继续上学,而这又遭到了祖母的强烈反对。
祖母认为苏雪林已经到了婚嫁的年纪,没必要再去读书了,不如嫁给好人家,相夫教子,苏雪林心有怨念,又大病一场,父母和祖母还是不愿家里因此出了人命,便暂时停止了*婚,同意让苏雪林去读书。
苏雪林后考入了北京高等女子师范,那时候苏雪林对知识是如饥似渴,对女性解放也特别重视,接受了新文化的苏雪林脱胎换骨,认为自己变成了“一个新人”,就更不可能再接受家里面的安排。
1921年秋,苏雪林打算去法国留学,为了顺利出行,她隐瞒了家里人,到走的那天晚上,苏雪林想起自己的母亲,才将留学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也是旧式家庭成长的女性,她虽然不是很理解女儿的行为了,但她清楚时代不一样了,并没有反对苏雪林,还偷偷拿了些钱财给她。
但苏雪林待在法国也不安生,家里面常常写信给她,告诉她父亲病逝了,母亲也患了重病,信中内容谈到最多的是苏雪林的婚姻问题,家里人不可能让她嫁给一个外国人,而她的婚事,家里面也一手安排好了。
虽然在法国期间苏雪林因为水土不服经常身边,但她深觉国内的家就是束缚她的枷锁,令她喘不过气,1925年苏雪林提前回国,后遵照母命,与从未谋面的五金商人的儿子张宝龄。
苏雪林曾与张宝龄通过几次信,发现两人“三观不合”,张宝龄不可能懂苏雪林的风情,而苏雪林的心中因为两人相识是家里决定的,早就有不满,也不可能主动去了解张宝龄。
婚后两人的相处也充满了怪诞,比如苏雪林连碗汤都不愿意给张宝龄做;张宝龄给苏雪林剪发,则是直接用碗扣在苏雪林的头中,剪成了锅盖头,让苏雪林十分生气。
当苏雪林说出“月亮多么圆”时,张宝龄却是回答:“不及我用圆规画出来的圆。”
虽然在外人看来,张宝龄算得上是个好男人,但苏雪林却很清楚她和张宝龄根本相处不来,如果张宝龄迎娶的是其他女子,说不定也会过得幸福些。
1961年张宝龄离世,他和苏雪林都没有留下一个孩子,而苏雪林则一直活到了102岁,比起家庭更重视她的事业,在临终时也讲出了真正缘由:只是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