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字做姓时有什么寓意13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4 17:1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0:19
百家姓-郝氏来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0:20
郝姓的起源是出自商末的地名。
传说远古时代的太昊,相传即伏羲氏(又传说他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太昊的佐臣郝骨氏,辅助太昊治理部落。到了商朝末期,郝骨氏的裔孙期,被商帝乙封在太原郝乡。于是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氏,就是郝氏。
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载:“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
除此之外,郝姓中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血统。据《姓氏考略》记载“乌桓有郝氏,又唐时土蛮有郝、杨、刘三姓。望出太原、京兆”。乌桓也作乌丸,古族名,东胡族的一支,秦末东胡遭匈奴击破后,部分迁乌桓山,因以为名。乌桓族以游牧射猎为生,汉武帝以后归附汉,活动在我国北方。乌桓族中就有一些以郝为姓的人。唐代南方蛮族中也有以郝、刘、杨为姓氏的。可见,除了商朝末期以地名为姓氏的郝氏外,古代北方及西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郝姓。
历史上郝姓的著名人物有不少,秦有上卿郝晏,相传是期的后裔,其孙郝援,任太原守。西汉有以廉洁闻名的郝子廉;郝贤,以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从大将军击匈奴,封众利侯;郝党,封亭乡侯。东汉有郝孟真,善方术,曹操使其领诸方士。三国魏有杂号将军郝昭。西晋有匈奴人民起义领袖郝散,曾进攻上党(今山西襄垣东),诛杀官吏。隋末有农民起义首领郝孝德,于大业九年(613年)聚众数万人起义,曾攻打章丘,又活动于黄河以北,后归瓦岗军,封平原公。唐代有高宗朝宰相郝处俊。宋代有画家郝澄,还有画家郝士安、郝锐。金国有郝守宁;金末有山东红袄军首领郝定。元代有泽州、陵川(今属山西)人郝经,他家贫好学,甚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任名臣,中统元年(126o年)曾以翰林诗读学士使宋。他的文采不俗,治学务求实用,著作有《续后汉书》、《太极演》、《通鉴书法》等。明末有学者郝锦、农民起义军将领郝摇旗。清代有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他长于名物训诂考据学,撰有《尔雅义流》、《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现在, 郝姓在以人口数量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71位。郝(Hǎo)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其始祖为帝乙之子子期之后,以封地名为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省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省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公元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出自复姓郝骨氏所简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中有郝姓:
① 如上党、卢水、汾州郝姓出自匈奴。
② 辽西郝姓出自东汉时乌恒人。
③ 唐时南蛮有郝姓。
④ 西夏人中有郝姓。
⑤ 元时都噜别族汉姓为郝姓。
⑥ 今土家、满、蒙、回、锡伯等民族均有郝姓。
得姓始祖: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商族后来不断壮大,至契的十四世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殷商的第二十七代君王为帝乙,他将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被周所灭,按当时的固有习惯,子期的后裔便以居地为氏,称郝姓。他们尊帝乙为郝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中心。秦汉之际,郝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晋末,由于官职调迁,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润州丹扬(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小丹阳),传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阳徙至安陆(今属湖北省)。两晋南北朝时,虽社会动荡,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战乱而迁山东者,河南之郝姓有迁安徽者。隋唐之际,社会安定,郝姓在陕西京兆一带繁衍壮大,并形成郝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并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灭亡后,郝姓有南迁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省汾阳)的著名画家郝章为避战乱,兵火后迁居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并落籍当地。唐宋以前,郝姓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较他姓要晚,规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际,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现了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时,灾疫不断,农民起义军四起,后互相攻伐,导致中原、华东、华中人口锐减,明初洪武年间,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北京、山东、天津等地。明清之际,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渐广,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同时在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点。清代时,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随走西口的风潮,有迁内蒙、甘肃者;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则有渡海赴台,进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如今,郝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为多,这三省的郝姓约占全国汉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
三、历史名人
郝 隆:字仕治,晋代人,官荆州刺史桓温的南蛮参军。农历七月七日,人们都在晒衣服,唯有郝隆睡在院中,有人问他为甚麽,他答道:“晒我腹中的书罢了。”
郝 昭:字伯道,三国时魏国太原人,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四十余年,军民畏服。诸葛亮围困陈仓,昭与之对峙二十余日,亮不克而退,昭因此被赐为爵列侯。他反对厚葬,提倡薄葬,并身体力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0:20
一、姓氏源流
郝(Hǎo)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其始祖为帝乙之子子期之后,以封地名为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省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省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公元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出自复姓郝骨氏所简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中有郝姓:
① 如上党、卢水、汾州郝姓出自匈奴。
② 辽西郝姓出自东汉时乌恒人。
③ 唐时南蛮有郝姓。
④ 西夏人中有郝姓。
⑤ 元时都噜别族汉姓为郝姓。
⑥ 今土家、满、蒙、回、锡伯等民族均有郝姓。
得姓始祖: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商族后来不断壮大,至契的十四世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殷商的第二十七代君王为帝乙,他将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被周所灭,按当时的固有习惯,子期的后裔便以居地为氏,称郝姓。他们尊帝乙为郝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中心。秦汉之际,郝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晋末,由于官职调迁,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润州丹扬(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小丹阳),传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阳徙至安陆(今属湖北省)。两晋南北朝时,虽社会动荡,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战乱而迁山东者,河南之郝姓有迁安徽者。隋唐之际,社会安定,郝姓在陕西京兆一带繁衍壮大,并形成郝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并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灭亡后,郝姓有南迁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省汾阳)的著名画家郝章为避战乱,兵火后迁居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并落籍当地。唐宋以前,郝姓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较他姓要晚,规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际,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现了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时,灾疫不断,农民起义军四起,后互相攻伐,导致中原、华东、华中人口锐减,明初洪武年间,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北京、山东、天津等地。明清之际,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渐广,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同时在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点。清代时,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随走西口的风潮,有迁内蒙、甘肃者;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则有渡海赴台,进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如今,郝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为多,这三省的郝姓约占全国汉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
三、历史名人
郝 隆:字仕治,晋代人,官荆州刺史桓温的南蛮参军。农历七月七日,人们都在晒衣服,唯有郝隆睡在院中,有人问他为甚麽,他答道:“晒我腹中的书罢了。”
郝 昭:字伯道,三国时魏国太原人,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四十余年,军民畏服。诸葛亮围困陈仓,昭与之对峙二十余日,亮不克而退,昭因此被赐为爵列侯。他反对厚葬,提倡薄葬,并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