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的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2:27
1;《兰亭集序》读后感
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他本来就知道“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应该活得更自在。“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己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天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今天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
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着的意义……因为,只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可以将短暂的生命延长!
2;《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①人生真的很像一座金字塔,在最底层庸庸碌碌活过一生的很多,层次越高人越少,真正能成功的确实寥寥无几。对于想往高处走的人来说,怎样攀到更高的塔层一直是令人不懈追求探索的问题。
②“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这么说。不敢想攀到塔顶的人也绝攀不到塔顶。有一个试验,把跳蚤放在一个不深的容器中,盖上玻璃,跳蚤一次次被玻璃撞回。过几天后,跳蚤失掉了跳出去的志向,永远地跳不出去了。所以要攀登高峰就必须踌躇满志,告诉自己:“就是我,要开始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③志存高远者实繁,达高远视者盖寡。有志者事未必成,皆因其心有余而力不足。人类早年就有翱翔蓝天之志愿,奈何无扶摇直上之力。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是如此费力。在平时逐步积累,关键时迸发而出,这就是力,用现在观点看就是素质。多积累善发挥是关键。
④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匡扶汉室之志,却殒星五丈原,为何?答:时代造就英雄。没有外部环境,成功实难。有人怕希特勒利用克隆技术重返人间发动战争,实在是杞人忧天。没有二战时德国向外扩张的外部环境,希特勒可能也只能在街头流浪。事物总是集偶然与必然于一体的,外因虽非决定性因素,但没有了它也可能不行,有了它可以省去许多的麻烦。比方说你带上一根绳子去攀登,肯定要比徒手攀登容易得多。
⑤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想征途果然漫长,条件多么苛刻。其实并非如此,“志、力、物”三个条件并非孤立,而是可以相互弥补的,可以己之长,克己之短。从物理学上分析,大黄蜂翅小体重,几乎不可能飞起来,但大黄蜂飞了起来,甚至成为空中霸主,只因为它们志在蓝天,告诉自己:我能飞!——以志补力与物之不足。孙宾膑而创兵法,司马刑而书《史记》,文王囚而著《周易》——力能补物之不足。人类千百年前的那个梦想今天也能靠飞机这个钢铁怪物实现了。只要用好一个支点和杠杆,你的力再小,也能撬起地球。——物也能补力之不足。
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攀得越高,认识就越深远。我们若充分运用“志、力、物”三个条件,就不会有王安石的遗憾了,而一定能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个人高度越高,对社会这个整个金字塔来说,也正会有一个可喜的进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7 03:25
1;《兰亭集序》读后感
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他本来就知道“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应该活得更自在。“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己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天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今天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
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着的意义……因为,只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可以将短暂的生命延长!
2;《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①人生真的很像一座金字塔,在最底层庸庸碌碌活过一生的很多,层次越高人越少,真正能成功的确实寥寥无几。对于想往高处走的人来说,怎样攀到更高的塔层一直是令人不懈追求探索的问题。
②“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这么说。不敢想攀到塔顶的人也绝攀不到塔顶。有一个试验,把跳蚤放在一个不深的容器中,盖上玻璃,跳蚤一次次被玻璃撞回。过几天后,跳蚤失掉了跳出去的志向,永远地跳不出去了。所以要攀登高峰就必须踌躇满志,告诉自己:“就是我,要开始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③志存高远者实繁,达高远视者盖寡。有志者事未必成,皆因其心有余而力不足。人类早年就有翱翔蓝天之志愿,奈何无扶摇直上之力。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是如此费力。在平时逐步积累,关键时迸发而出,这就是力,用现在观点看就是素质。多积累善发挥是关键。
④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匡扶汉室之志,却殒星五丈原,为何?答:时代造就英雄。没有外部环境,成功实难。有人怕希特勒利用克隆技术重返人间发动战争,实在是杞人忧天。没有二战时德国向外扩张的外部环境,希特勒可能也只能在街头流浪。事物总是集偶然与必然于一体的,外因虽非决定性因素,但没有了它也可能不行,有了它可以省去许多的麻烦。比方说你带上一根绳子去攀登,肯定要比徒手攀登容易得多。
⑤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想征途果然漫长,条件多么苛刻。其实并非如此,“志、力、物”三个条件并非孤立,而是可以相互弥补的,可以己之长,克己之短。从物理学上分析,大黄蜂翅小体重,几乎不可能飞起来,但大黄蜂飞了起来,甚至成为空中霸主,只因为它们志在蓝天,告诉自己:我能飞!——以志补力与物之不足。孙宾膑而创兵法,司马刑而书《史记》,文王囚而著《周易》——力能补物之不足。人类千百年前的那个梦想今天也能靠飞机这个钢铁怪物实现了。只要用好一个支点和杠杆,你的力再小,也能撬起地球。——物也能补力之不足。
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攀得越高,认识就越深远。我们若充分运用“志、力、物”三个条件,就不会有王安石的遗憾了,而一定能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个人高度越高,对社会这个整个金字塔来说,也正会有一个可喜的进步。